分享

三个教训告诉我们,在孩子面前,怎么样做才最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芨芨草01 2019-12-08

boy-in-field-1251231.jpg文/芨芨草

在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永远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谁能总结出一套和时代相应的教育模式。

当然,这与大环境有关。应试教育的结果就是考试的分数,哪个孩子成绩好,哪个就是好孩子。

于是乎,家长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走上同一条道路:上辅导班。

这没有什么错,如果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确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情

不过,我还是想劝劝年轻的父母们,老一辈遗留的教育方式中,有一些还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下面提到的三种。

eventos-escolares-1-1437653.jpg首先,家长带着孩子聚会,孩子被问的最多的,除了“几岁了”“上几年级”,下一个一般就是“长大后想做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家长已经问过多次,所以,孩子回答这个问题,跟回答“几岁了”一样简单。

家长开始问这个问题时,孩子或许还很小,没有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什么。这时,有的父母就会引导孩子回答这个问题。比如,电视上火箭正在上天,父母会提醒孩子看电视,于是孩子受到了启发,大声说出要当科学家的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这个问题就应该这么回答,别人问也就毫不犹豫地说出答案。

但是,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亚当·格兰特却反对这种问法,他严肃地说:“我们应该立即停止问孩子长大了做什么!”

亚当教授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用一种孩子还不懂的“工作”来定义自己,并且让他们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成功。

这个问题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人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某种天职。

但事实证明,很多孩子因为早就被“注定”的天职所引导,即使真的成功做了这项工作,也可能难以糊口,处境尴尬。但因为这又是“天赋”注定的,而不去寻找其他的工作,生活变得一团糟。

在一次新生入学的大会上,一名管理人员告诉刚入校的高中生,他们可以成为任何他们想成为的人。

这句话恰好被喜劇演员克里斯·洛克听到,事后,他批评这个工作人员不能骗孩子,他说:“也许他们中有4个人会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但其他2000个孩子最好学会怎么焊接。不如和孩子们说实话。你们可以去做任何你们擅长的事——前提是他们在招人。”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你的职业生涯很难达到你在童年时期望的高度,这样会让一个成年人因此感到焦虑、压抑、无力和沮丧,并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

志存高远没有错,但那只是人生的方向。至于长大了干什么工作,还是长大了再说吧,不要在孩子童年的时候,硬性建造一条冰冷的铁轨。

eventos-escolares-2-1437647.jpg其次,国人教育孩子多鼓励孩子成功,却忽略了成功前面必须经受的失败。

这个世界,可以说没有一件事是第一次就成功的。就连吃饭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可能把饭粒掉到桌子上。

很多人成功时的光环大家都感受到了,但往往很难知道背后的艰辛。

有一个在德国定居的朋友告诉我,德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我们完全不同。他们在孩子做事的时候,往往只是在一旁默默守护,不会轻易插手。

想想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坐在孩子旁边看着做作业,然后一一教导纠正,唯恐出一点错误?

有人会说,不这样,孩子做错了,家长也会跟着挨批评的。

如果我问你:你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想培养出一个独立思考的孩子?

因此,德国的家长非常信任孩子,很多时候都他们觉得,每一个孩子都应享有失败的权利,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却潜意识里不愿意面对,干什么都想一步到位,致使很多可以做得精致的工作敷衍了事。

朋友告诉我,德国人推崇“工匠精神”,但他们的座右铭却是“最好的工艺品是无数次失败后的产物”。

而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总喜欢找捷径,而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久而久之,他们的所谓成绩就会有很多瑕疵,并且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失败,变成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须知,对失败的承受力和容忍度,是验证一个能否成大事的基础。有了99次失败,还不气馁、不退缩、不妥协,才能屡败屡战,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taking-a-break-1533823.jpg第三,“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是飘在孩子天空的风筝,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更完美。

每个父母在孩子降生的那一刹那,就决心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于是,他们处心积虑,找到很多“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坐标,教育孩子要像谁谁谁一样,成为父母的骄傲。

至于孩子的缺点,那是见一个纠正一个,把错误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开始也是这么做的。尤其是对于女儿的教育,也是煞费苦心。

有一次,塞利格曼让年仅5岁的女儿除草,见女儿边干边玩,就开始教育孩子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是做不成事情的。

看,这一点和我们的父母何其相似。

如果在国内,孩子这样被训斥,一般是逆来顺受,乖乖干活。但塞利格曼的女儿却说:“爸爸,你每天要我改正坏习惯,就算我把全部的坏习惯都改掉了,那我也只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小孩,我还是没有优点,你还是不会称赞我。你为什么不看看我的长处呢?”

可以想象,这句话从一个五岁的孩子口里说出来,对心理学家的震撼有多么大!尤其是“一个人没有缺点不代表他就有优点”这个观点,简直就是真理啊!

以前,塞利格曼的研究方向是“少数人的病态行为”,女儿这番话让他幡然醒悟,从此开始转变方向,开始“研究正常人乐观正向的行为”,并由此开创了“正向心理学”。

我们的老祖宗经常教育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几千年来,我们只是让孩子们背诵这些古文经典,却不肯理解其中的内涵,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时候认真思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