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阴阳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

 太行森林 2019-12-08


      阴阳作为事物运动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对立着的。如果没有对立的彼方存在,此方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例如:虚与实、外形与内形、气势与精神、柔与刚、动与静等,都是互相对立着的。但是,阴阳的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互相对立之中。因此阴阳两个方面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统一进行共同作用的。太极拳运动只有在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过程中进行,太极拳艺才有其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欲求得阴阳的对立与统一,首先要在运动中求得阴阳的分清和相济。

    1.阴阳的分清

太极拳是以内形为阴,外形为阳,精神为阴,气势为阳;刚为阴,柔为阳;静为阴(静是指运动时的一种心静神舒体静的状态,非静止之意),动为阳;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在前者为阳,在后者为阴。对于左和右,以何处为阴、何处为阳,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阴阳的原则而定。虽然太极拳运动的阴阳现象极为复杂,但毕竟有其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可循。

     既然阴阳是太极拳运动中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那么内外也是阴阳对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内则必有外。外动是依人,内动是由己。动中又须心静,动中有静,才能动而不慌不乱。动者是气动,是以气推形。气分阴阳,阴者精神贯注,阳者气势腾挪。气分阴阳,太极拳就有了物质运动的源泉,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极之劲既有柔性,又寓刚性。柔而不成无物,刚而不成硬力。如果阴阳不分,便成双重。双重是以先天自然之力去运动,而无灵活变换的余地,势必呆板、滞重,故谓“双重则滞”。

     在分清阴阳的同时,又必须注意阴阳之间的均衡。能做到阴阳相等,就能达到不偏不倚的平衡,即所谓“立如枰准”和“不丢不顶”的对等。阴阳不相等,必至偏沉;劲力会随之一边倒,出现丢顶的现象,即所谓“偏沉则随”(此随非顺随得力之意)。只有做到阴阳既对立,又相等,才能谓之阴阳分清。

    因为太极拳是人体周身的整体运动,所以周身须节节有阴阳、处处有虚实,并随时随处都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现象。正所谓“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

    2、阴阳的相济

    做到了阴阳分清之后,再将二者统一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为阴阳相济。

    拿内形与外形举例:两者虽是对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着的,并始终不能脱离。所以只有当内外形运动达到辩证的统一,内形所产生出来的虚实之劲才能贯串在一举一动之中。再以精神与气势为例:精神须支撑气势,反过来气势又须包围精神。这样,气势能达于腾然;精神便不致外漏,乃能内固精神而外示安逸。精神为刚,气势为柔;柔中寓刚,便能达于柔而有物,刚则不露,乃劲富有弹性。

    总之,阴阳必须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合作,才能做到所谓“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

    阴阳的转化

    阴阳能够既对立又统一地发挥作用时,在阴与阳之间也就有了一条由此及彼、可以互相转化的途径,虚可以转化为实,实也可以转化为虚。虚实能互相转化,因敌变化的神奇妙艺才有攀登的阶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之境,皆由此而及至。

    无论是走架,还是打手,虚实之间必须时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转化。走架时,须根据姿势的变换而转换虚实,打手时,须根据对手的虚实而变化自身的虚实。比如我在演练“左懒扎衣”式时,左手在上在前为虚,右手在下在后为实;左腿在前为虚,右腿在后为实。当用此式打手时,对方挨在我何处是没有一定的,必须根据对方的来劲,变化与其接触之处的虚实;彼触我何处,何处即分阴阳,沾连粘随,顺随制之。若我之“左懒扎衣”需要改变为其它的势法,这时上下左右前后的虚实,就必须根据步法和手法的变换而相应地转化。若变为“右懒扎衣”式,那么右手在上在前为虚,左手在下在后为实;右腿在前为虚,左腿在后为实。

    虚实的转化全在内而不在外,由内才能及外,即所谓“劲由内换”。能转化,练熟之后虚实之间便能转换自如,不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无不得力。进而使太极拳艺到达神奇巧妙之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