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混元太极拳十大要领

 ahcxzc 2014-11-20

混元太极拳十大要领

原文地址:第二章  混元太极拳十大要领----人民体育出版社作者:释老师
    古人云:大匠育人,必示之以规矩;又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混元太极拳习练实践中,也是要讲规矩的,首先要明规矩,然后守规矩,勤学研练,继而学有所悟,举一反三,会用规矩,最终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这个规矩就是混元太极拳十大要领,它贯穿于整个混元太极拳习练及应用的全程,从功法到套路,从养生到技击,由“千变万化”到“万紫千红”,它是混元太极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把打开“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
            
             第一节  混元太极拳十大要领名称
          
            一、虚灵顶劲气沉田      二、含胸拔背意内敛
                 三、沉肩坠肘松筋骨      四、松腰开窍旋之足
                 五、以意引气缠丝劲      六、分清虚实调阴阳
                 七、上下相随内外合      八、松慢圆匀沾连粘
                 九、招势相连法万千      十、动中求静道自然
 

            第二节  混元太极拳十大要领详解
 

   第一要领  虚灵顶劲气沉田
    虚灵者,灵明也,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意之中有真意,这是习练混元太极的高级境界;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打开百会穴接通虚空之气;气沉田即在运动中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接收自然虚灵之气,沉藏于丹田。诗曰:虚灵于顶百会悬,意守丹田气内敛;太极习练精气神,落地生根开涌泉。这首诗可代表“虚灵顶劲气沉田”的整体意境。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用以意引气的方式,打开百会穴,接通上方虚空;同时运用体呼吸,自然而然深吸一口气,以百会穴领起全身轻轻上拔,达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神意照体,气机通透下肢直至涌泉,接通地下虚空,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要使周身轻松利落,精神不垮,头角不低,有堂堂正正的气势。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部肌肉轻度拔伸,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应做到:目似垂帘意守田,虚火下降通涌泉;清阳注肾开百会,阴阳调和自安然。

    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意念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其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因此,太极拳理论指出:“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过不及,折其中而已。”顶劲是内气运动的开始,也是意守体内调动体内气机进行开合升降的必需。

    所谓气沉田,即气沉丹田。“丹田”的意义,在混元太极习练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练习混元太极的初级阶段,必须要重视理法圆融。据道教文献记载,丹田的中心正当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上行至目眶)与带脉(环腰一周之脉)的交叉点,形如“田”字,为习练内丹之地,故曰丹田。此丹田是指狭义的丹田,即下丹田而言。广义的丹田,在人体则分为上、中、下三个丹田。下丹田:前有肚脐,后有命门,下有会阴,于腹腔中心,混元太极称之为“丹窍”(有气则成窍,有窍能还丹)。下丹田是聚精的宝库,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炼精化炁的炉鼎。中丹田:前有膻中,后有身柱,腋下两侧有大包,于胸腔中心,混元太极称之为“气窍”。中丹田是聚气的宝库,炼炁化神,气是生命的能量,也是生命活动的源动力。上丹田:前有印堂,后有玉枕,上有百会,于大脑中心,混元太极称之为“祖窍”,上丹田是凝神的宝库,可炼神还虚,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调控人体生命的全部活动。

    “虚灵顶劲气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故古代养生家认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而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将心意守住丹田,即生气生血,气血满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祛病养生的首要练法,也是混元太极向高层次习练的基本功。

    虚灵顶劲气沉田,是习练混元太极入门之关键。初练者,往往身形不端正,行功时,前俯后仰,左右倾斜,动作僵硬,实际上这是内气不足、气血不通的一种表现。虚灵顶劲气沉田,就是要在练功之初解决上述问题。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高水平的太极大家,是要经过长期地千锤百炼,身体从量变到质变,体内有无限多的高能量,由意念支配,能达到聚则成窍,散则成气,把这种内气(能量)贮存于丹田内,可永保健康。因此,练好混元太极首先要练足内气,内气足则内劲足,内气不足则内劲不足,会引起身体疲软。

    尽管练内气的方法很多,无极混元庄却是习练内气的首要筑基功。古人云:“要想骨髓洗,先从站庄起。”要求各部身形调整到位,百会穴领起全身,意守混元(注:此处是狭义的混元,在中脘穴里面,身体的中心,但不是身体的穴位,而是一种功夫的窍点,一种特殊的感觉,和实体的身体呈兼容状态),气沉丹田,落地生根,进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状态,运用体呼吸,日积月累,逐渐培养和强壮内气,充实丹田。丹田气充足了,如时运行经络周天,畅通周身,精盈气满,肌肤富有弹性,身形健美,延年益寿。若能长期习练无极混元庄,可使上盘虚灵,下盘稳固。诗曰:无极站庄练内功,层层奥妙在其中;心静体松意守田,开合升降百脉通。只要领悟到诗的意境,最终就能达到“内养心性,入圣登真;外练形体,养生延命;内养外练,健康长寿”。

    混元太极习练到心意合一时,能体会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在行功走架时,由太极功直达太极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运动时,在掤、捋、挤、按等的招式中,能显出神奇的螺旋缠丝劲,使内气缠绕运行于肌肤骨节之中,敛入骨髓、脏腑,达到内外相合,刚柔相济,内气运行周身,能通透百脉;静养时,内气储存于丹田,时刻随意调动。在技击中,虚灵顶劲气沉田也是关键之所在。在混元太极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通向下肢,空胸实腹,下盘稳健,周身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左右倾斜。动作要忽隐忽现,变化莫测,如物漂于水,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前人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若对方攻我左侧,我左侧变虚;攻我右侧,我把右侧隐蔽。对方向上仰攻,我升得更高,使其摸不到;对方向下攻击,我变得更低,使其感到深不可测;对方进,我就退,使其长不可及;对方退,我就乘势进逼,使对方感到更急促的压力。力量要判断准确,感觉要十分灵敏。习练时身边无人似有人,与人交手时身边有人似无人,正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在实践中,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知己知彼,久而随心所欲。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行走时百会上领,尾闾下垂,腰部放松,意守命门,脑中心与下丹田相合,会阴至百会成一直线,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起动内气,畅通经络,身轻气爽,越走越轻松,这就是整体观念指导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第二要领  含胸拔背意内敛
     含胸者,胸微内含,含胸的整体意思是要把能量含住内用,做到内向性运用意识;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意内敛即精神不张扬,心意内守,达到炼炁入骨,敛炁入髓、入脏,上下内外一气贯通。其具体做法: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腹式呼吸(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按摩,不仅改善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活动,而且更好地使气沉于下丹田,对技击之走化作用有重要意义。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胸腔是后天气的发源地,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即往下沉,两肩中间脊骨鼓起上提,这便是拔背。所以拔背能使肩背的部分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松弛,能使脊柱上的督脉和脊柱两边的膀胱经都获得通畅。同时如能放松腹部肌肉,随时运用气沉丹田的意念,所谓“虚心实腹”、“蓄发从心”,并非难事。拔背可使气贴于脊(炼炁入脊),能含胸自然能拔背,能拔背则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拔背是顶劲的进一步,就是要用内气把整个脊柱拉直,把每一节脊椎都牵拉开,达到炼炁入脊。意内敛即要求心意每时每刻都要守住自己体内,净化自己,使自己的真意化成真气,运转到所需要的地方,这样不但能达到炼炁入骨,敛炁入髓,而且用纯意念,使气越化越精细,能通透脏腑百骸直至每一个细胞。

    在混元太极习练中,讲含胸拔背的同时注重气沉丹田,丹田气贴脊,实际上就是体呼吸的松腰法。只有含胸,腰劲才能自然用出,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松腰,须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是相辅相成,互为照应。比如蹲墙,当脚尖顶着墙根,下蹲时,两肩微前扣,含胸收腹,腰自然向后放松,脊柱逐节放松下落,完成一体。含胸不但要含住气,而且要含住劲,让这股力量在体内流通,进一步用意念把气内敛到皮、肉、筋、脉、骨层层通透。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太极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在练功中,能含胸,就能含住混元气;能拔背,就能达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意气内敛,百脉畅通。太极揉手发劲,力从腰起,劲由脊出,气由胸来,真气内外贯通,周身骨节处处开张,意念下丹田大气海中心的清气方可上升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下丹田通达涌泉。周身气由下丹田起,四分至心,分作两股能量,各二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其余六分,再化作两股能量,各三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一气贯通。若能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进一步做到含胸拔背,意气内敛,这样不但能达到心静体松,而且周身感觉灵敏,增加了腰胯转动的灵活性。

    意内敛就是内向性运用意识,现代心理学叫做反身注意(内向注意)的心理训练。在混元太极整体习练过程中,不管是功法还是套路,全凭心意用功夫,主动地内向性运用意识,意到气到,气机螺旋而动,其运化全在心意之中。古人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并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作形象比喻。《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见心的概念是包括了高级神经中枢在内的。按现代运动生理学的观点,全身神经系统皆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指挥。盘拳走架或揉手技击时,意有所感,气必致动,这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到各感官系统传来的“信息”,在一瞬间作出判断、处理,并将结果(指令)通过神经系统迅速地传导到各运动部位而做出相应的整体反应。所以,意气一动则全身无处不动,意气一静则全身无处不静;意从心出,心意放松则周身内外皆放松,心意紧张则皮肉筋脉骨无不紧张;心意开合则四肢皆开合;心意缠绕则浑身上下无不缠绕;心意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心意轻轻领起则顶劲虚灵,上至百会,下贯长强,中气一线穿成;心劲一发则筋脉骨节无不随从,掤、捋、挤、按皆随心而为,採、挒、肘、靠皆随心而发;心想前、后、左、右、中,则有进、退、顾、盼、定之五行。概言之,外形动作、神态、气势的变化,其实是内部心、意、神、气的外在表现。《拳经》云:“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同,万物归根矣。”又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习练者,应静心想着练,用心想着练,专心想着练,细心想着练,久而久之,有意归无意,有心变无心,渐入无心成化的神明境界。

    混元太极是意、气、神、形的运动,既练意又练气,既练神又练形。因此,意气神形须合一,意内敛的过程就是练意、练气的过程,心息相依,意气相随。练意离不开气,练气离不开意,所以古人说“意为气头,气随意行”。混元太极的练气就是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通过动静、开合、升降、出入、循环、往复的意识运用,把体内外之气调动、聚集、充实起来,使气血通畅旺盛,营运周身内外。混元太极的练意就是使大脑处于相对入静的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得到最佳调节,更趋稳定、协调、完整和专一,“令必行,行必果”,以助内气的调动、聚集和充实,心神合一,神气合一,心肾合一,培养和壮大人身之宝——精气神,从而达到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入道。

    在混元太极功法的习练中,可以配合呼吸。比如做含胸拔背的动作,先深吸一口气,胸微挺,调动后天之气松开背、肩关节,使背肌向两侧扩展,膈肌下降,肺活量增加,再慢慢地呼出,后天返先天,中下两丹田合于混元,把躯体之气上下打通,融于内脏。同时百会一领,向里一收,就能达到全身放松,混元一体。要达到身心健康必须要做到虚灵顶劲气沉田,含胸拔背意内敛。要拔背,必须含胸;只有含胸,才能拔背,用体呼吸,气入丹田,能量不外出,后天与先天相合即心肾相合。百会与会阴成一直线,达到气入骨、入脏,真意化为气光,通体照亮,体内真气就充足了。从内向外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初步的人天混化。

    第三要领  沉肩坠肘松筋骨
    沉肩者,肩松沉也;坠肘者,肘下坠矣;松筋骨,即松筋松骨。

上肢三大关节为肩、肘、腕,要求先松开肩关节。肩关节能松开,手臂便能松柔灵活。沉肩指肩要松沉,肩松开下垂,即将两肩井穴下沉,两肩必须平齐,不可端起,反之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沉肩须将肩胛骨松开,使肩胛岗上、下窝出现一个低洼,能使手臂增加长度,增大曲伸缠绕的灵活性。

    坠肘,就是肘要有往下松坠之意,坠肘的前提是沉肩,所以肘不能悬起,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肘关节是重点,肘与膝合又是外三合的重点;坠肘就是要使肘关节松开,上肢气血更加流通。若能做到“肘不贴肋”,便有“松开我劲勿使屈”的强性和韧性。如白鹤亮翅,其手臂上举虽然超过肩部,而肘尖仍然使其有下垂之意,若是肘尖向上抬,那就是挨打的架子。坠肘是肱二头肌的轻度转动,使尺骨与桡骨进行绞剪式运动,通过对血管的交替挤压与放松,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肘要松垂,保持略低于腕的位置。沉肩坠肘能保护胸肋部的内脏要害部分,并使攻防两宜。

    沉肩坠肘是在松腰松膝、含胸拔背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肩胛骨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坠,使胸腔空松,肺叶舒张,身体中正,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内气达到松腰开窍。在运动时,引动清阳之气上升把百会打开,接通虚空之气,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气达四梢。

    在混元太极功法锻炼中,沉肩坠肘首先要做到上虚下实中间灵,可以用六个字来代表:虚、领、顶和空、松、坠。“虚、领、顶”是对头顶姿势的要求,“空、松、坠”主要是指空胸(宽胸)、松肩、松腰、松胯和坠肘。怎样才能做到呢?第一,虚灵顶劲,把颈项松开,使大脑神经、血管畅通无阻。第二,肩胛骨放松,能使心胸开阔,心气沉入丹田。第三,松腰松胯,气沉丹田,虚实分清(参见后文)。第四,肘尖下坠,气不上浮,意气至手至指。在习练混元太极的功法和套路中,运动时以腰带动,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大小指带动关节旋转,肩、肘、腕、手掌、手指和胯、膝、踝、脚掌、脚趾一动无处不动,内气充盈,经络气血通畅,意气内敛,骨缝自开,周身上下混融一体。不能用拙劲,若形体不放松,如左右肩不放松则关节旋转不灵,上身僵硬,气脉不通,则无法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比如,拨云见日(左右单鞭),不沉肩坠肘,全身就无法松静。初练者,大多数人都是勾手侧肩高,头前倾,立身不正。这样不但无法虚灵顶劲,而且不能做到气沉丹田,腰胯无法放松。如要练好单鞭,必须内外三合方可做到自然紧密协调,日久天长,功到自然成。

    松筋骨,是在习练时形体要达到一定的放松程度,用意念来做动作,用意不用力,练至百脉通透。松筋骨,要松开四肢百骸、八段九节。筋骨不松,经络受阻,意气受滞,则功夫不但不长进,人到中年还会导至疾病緾身。所以习练混元太极特别重视松筋松骨,并且强调在松筋骨之中,松腰胯又是最主要的(参见后文)。沉肩坠肘与松腰松胯、虚灵顶劲是相匹配的。只有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才能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松腰松胯,虚实分明。总之,十大要领在混元太极里是互为一体的,在实践中活学活用,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心静体松,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意引气,缠绵不断,一气贯通,方显太极之神妙。

    习练混元太极一般有三个阶段,即“松沉阶段”、“柔顺阶段”和“神明阶段”。以混元太极整体(功法和套路)的刚柔来说,就是积柔成刚、刚柔无迹、虚至虚灵。虽有三个阶段,但又密不可分,待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升华。而在柔顺阶段,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就是在去掉拙力僵劲的同时培养和建立柔顺之劲,而解决这一矛盾应从“松沉”来入手。如果初学者一上来就求劲,则不仅不易去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更拘谨、更紧张;若专求松,还容易导致神意涣散,气势散漫而偏软。而由松沉入手,不仅可以松化掉拙力僵劲,而且能松中有沉,这既有益于柔顺的培养,又有益于渐入神明。

    所谓“松沉”,就是放松之中有沉坠的意思。放松是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皮肉筋脉骨尽可能地松弛;松开就是身肢放长、抻筋拔骨、肌腱拉长、筋肉离骨、骨节开张,使经脉舒顺通畅、丝毫无滞。比如地下之沟渠,不塞而水行;输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体之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何运用呢?运用在心意,心意放松,则全身内外无不放松;心意松开,则筋肉骨节无不松开。运用的诀窍在于意气贯注经穴。经络犹如山谷中之通道,山川间之河流;经穴则犹如城镇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达。经穴是内气流行最活跃、最敏感之处,位于骨节之处的经穴谓节窍。如意想肩的节窍(肩井穴)肩锁关节松开,久之则肩关节自然放松;意想肘的节窍(曲池穴)松开,久之则肘关节自然放松;意想胯的节窍(环跳穴)松开,久之则胯关节自然放松等等。依此类推,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昼夜贯输,骨节自然开张,达到放松的效果。因为“意为气头,气随意行”,所以在意想节窍放松的同时,内气由节窍入于骨髓之中,节节贯注,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通于经络,达于四梢,则放松之中有沉着,久之便能达到松沉的效果。另外,周身内外上下除虚灵顶劲、舌抵上腭和会阴上提外,其余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松沉坠之意,如沉肩坠肘、胸空腹实、塌腰、敛臀、坐胯屈膝、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等等。不论是站庄、定式,还是在周身运动时,都要想着松开、沉坠,例如两手领臂向上松虚掤领时,手臂各节要有向下沉坠的意思。如此功行日久,不仅拙力僵劲自去,柔顺之劲亦会油然而生。

    所谓“柔顺”,即周身内外和顺柔韧的意思,非柔软之谓。和者,心内中和之气;顺者,流畅贯通无滞无背之意;柔者,相对刚而言,非软非硬,非轻非重,其质如水,故在五行中属水;韧者,软而有弹性。柔顺之劲即以心内中和之气,行如柔水,流畅贯通周身内外,盘绕回旋,缓缓流淌,无停无滞,无间无断,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而成太极柔韧之劲。柔中而有沉着,则外形似柔而内有刚,功行日久,刚从柔中生出。所以,由松沉入手,可使初练太极者去掉拙力僵劲,进入柔顺阶段,这也正是培养太极柔韧内劲的关键和方法。

    所谓“神明”,是混元太极心、神、意、气、形(精)的整体练法。《太极拳解》说:“身虽动,心归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心,是人的本性,万事从心发,心静修无为;神,乃心中之神,是明觉,是意念的发轫点;意,是念头,是思想,是内气(能量)催动姿势的统帅;气,乃是肾中之气,是旗帜,是生命活动的源动力;形(精)是心、神、意、气整体形态的表现,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生存的根源。习练混元太极必须从内功入手,由太极功至太极架(套路)直至太极道之境界,要求心静体松,以意引气,意气相合,以气运身,形神合一。内气如水,意似引水之渠;意引气行,如渠引水而流。若没有一定的水量,何以引水成流?有了充足的内气,才能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劲自成。混元太极以培养气、凝聚气为基础,以调动气、运行气、运用气为准则,以精盈、气满、神灵、混元一气为宗旨。所以要求练拳先练功,奥妙在其中。领悟:混混沌沌培养气,阴阳开合运行气,胸腹折叠运化气,螺旋缠丝混元气。做到:拿住丹田练内功,神气形合百脉通;上下内外旋太极,开合升降妙无穷。如今功法、套路流派很多,真正习练内功者却少,一般都习练外形,结果以本能倚强欺弱,以快制慢,以力大打败力小。这是人的先天自然能力,绝不是练拳先练功,功德圆满的太极上乘境界。混元太极总结了传统太极之精髓,并汲取形意、八卦等内家拳术之心诀,融混元场、八卦步、太极手为一体,以意引气,以气运形,先松腰后开窍,拳打卧牛之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内功在运用之中,练至深厚,以弱胜强,以慢制快,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在混元太极习练中,要求形神相合,动静如一,内外兼修;动作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似蛟龙旋舞,千变万化,刚柔相济,攻防并用,来去自如。

    第四要领  松腰开窍旋之足
    松腰者,松开腰胯也。腰松开了,一动全身无处不动。古人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又曰:“腰如车轴气如轮。”开窍者,打开也,即玄关窍开矣,玄关窍,古人称之谓玄窍。此窍不在体内,亦不在体外,然而玄关窍开却是内功习练向高层次迈进的必由之路,故古人称之为众妙之门,不二法门。

    怎样达到玄关窍(玄窍)开呢?太极开基玄关窍,身内身外难觅到,一觉而动真种现,诀中捷诀松胯腰(注:君想松腰先松胯,若要开窍须松腰)。诗中的 “诀中捷诀松胯腰”,点出了开玄关窍的关键在于松腰,故有“松腰开窍”之说。然而松腰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后一句诗讲出了须先松胯。这样追问下去,再向下找,只有松膝、松踝、最后松足,也就是“旋之于足”了。所以,“松腰开窍旋之足”这一要领,是针对腰胯与整个下肢而言的,并不是只讲腰与足。王芗斋先生说:要似尿非尿,一语道破了松腰胯的诀窍。腰、胯松开,丹田真气充足,可以直接通透下肢,意念连接地下虚空,引动清阳之气上升。张三丰在《拳论》中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在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太极的功夫在脚下,必须练好脚下的功夫。道家祖师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混元太极从何处练起呢?始于足下!下面由足讲起,依次向上,分别对踝、膝、胯、腰各部进行讲解。

    一、足:足在身体之下部,为全身之根。足动,则全身动,足停则全身停,故习练太极者,应注意研究足之所在地,然后方能定攻守之计划,且步法敏捷,身法灵活,进退得势,攻守得当,因敌变化,以示神奇。习练混元太极,要求两脚虚实互用(五趾抓地则脚心虚,五趾舒展则脚心实),双脚各大小关节要逐一松开,脚与大地融为一体,即落地生根,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的双腿和两脚是紮在地下深深的根,躯体是大树之干,上肢是枝杈,手是树叶,练功时,是往地下慢慢紮根的过程,功夫越高根基越深。在练习活庄时,双脚各大小关节全部松开,特别是末端的趾关节亦要松开,如“弹腿翘足和揽雀尾转单鞭的碾脚等”,这样扯动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气机运行通畅,进而牵扯到周身的松柔,使周身不带拙力。在混元太极行功时,通过足下阴阳虚实转换,旋转碾脚的缠丝运动,可使下肢气机更加通畅,清阳之气绵绵不断上升,浊气下降,为练通整个下肢打好基础。

    二、踝:足与踝相连接,踝是足与膝中间的一个重要关节,要做到全身放松,踝的位置仅次于脚,若要达到脚下轻灵,踝不松开和通透是很难实现的。有许多足部动作需要踝来辅助完成。练功时,脚平松落地后,脚趾各大小关节都松开的同时,意念扩展至踝即可得到放松。如双盘坐和金刚跪坐等,是习练松踝的很好方法。

    三、膝:膝是大腿与小腿之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在混元太极套路行功中,只要脚部松得开,踝自然松弛,膝旋转自如,无须人为支配。如形神庄的膝跪足面三节连和混元太极的许多动作都是松膝的好方法,武术与内功均重视“三节贯通”。

    四、胯:胯包括髋关节、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练习松胯时,上述关节都应当练习,另外,松胯要与松膝、松踝、松脚贯穿一起练习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松前胯主要是松开髋关节和耻骨联合,为双盘坐打下基础。松后胯可以通过松动胯后的骶髂关节,扩大丹田的“领域”,加强丹田对真气的摄翕能力,使真气内敛于丹田。如站大马步庄和形神庄的平足开胯等都是松胯的好方法。

    五、腰:腰部所在位置,前有肚脐叫前丹田,后有命门叫后丹田,命门两边是两肾,中间有腰椎椎体支撑上体,并连于骨盆。故腰为一身之主宰,上下沟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中轴,犹如动力机械的大轴,轴一断则全部的动力机械瘫痪,人体腰若有病则百病丛生。腰维系着一身的中正和身体的平衡(与胯相联而言),又关系到中气贯注,气沉于下丹田,内气出入和上虚下实(与脊相联而言),所以各门派对腰部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视。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有“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主宰于腰”、“必于腰腿求之”等等之说。可见松腰是练好内功的关键。那怎样练松腰呢?习练松腰有很多方法:如无极混元庄、直腿坐、俯身拱腰、面壁蹲墙等都是松腰的好方法。那么,松腰的诀窍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君想松腰先松胯,胯为腰根,只要胯松开了,体内起动真气更快,意到气到,气足腰松。

    腰松开了,一动全身无处不动,如要上左步,意念须先松左胯,在松胯的同时把左脚带出去,如左胯一收即脚心内含把左脚尖带进来,这就是“命意源头在腰隙”。若腰不松,光是手或脚在动,就成了体操了。所以要想练好混元太极,一定要把腰松开,使下盘稳固,气沉丹田,“腰如车轴气如轮”就是这个意思。如在蹲墙时应配合意守和呼吸:下蹲时呼气,同时尾闾前扣,腰向后放松,丹田气贴命门,达到炼炁入脊,意念下丹田与涌泉穴连在一起,想自己整个形体入地三尺;上起时吸气,百会上领,把下丹田与百会连在一起,同时意注体内外的虚空,把脊柱每一节脊椎都牵拉开,然后以腰带动做上下蠕动,意想全身从上到下、由里至外一气贯通。反复习练,腰自然松开。腰部若能松开,腹部亦能松,既益于气沉丹田,又利于气行带脉转圈。配合松胯、坐胯和圆裆,则腰劲下贯,两脚有力,气沉足底,下盘稳固,上虚而下实。《十三势歌诀》中讲:“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腰松了,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至百会,下达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内气自然充盈。能松腰就能做到养气,能养气就能充实体内能量,这股能量内用,以意引气,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身体虚实阴阳转化,以腰为轴,旋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久而久之,养练体内活泼浩然之正气,气随功夫长,方得太极妙。在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意气内敛的基础上,进一步松筋松骨可使松腰上升到更深的层次,腰椎、腰韧带、腰两侧的肌肉、脊椎关节都要放松。腰松开了,周身气血流通,气凝聚丹田,用体内真气引动周天运转,使周身经络气血畅通。达到身体健康,净化意识,开发出人体的潜能。

    松腰开窍旋之足,总的来讲,是指在练好下丹田(内气)基本功之后,丹田气贴命门,腰部松开,先天真气充足,然后真气通透下肢,打开足底涌泉穴,人体与大地连成一个整体,地下清阳之气上升,沿脊柱直走脑中心,意念打开头顶百会、想象天门接通上方虚空,收虚空太和元气到体内。此时,人体能量不断增强,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呈现玄关窍开的现象。诗曰:田内显出金太阳,照亮内外光万丈;万物信息融吾心,行善积德喜洋洋。

    第五要领  以意引气缠丝劲
    以意者,心意也,古人曰:“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引气者,内功矣,内功是在意识诱导下气血运行的功夫,内功是通过气功习练到深层次后,从量变到质变,身体产生一种虚灵的内气,用意念调动它能使身体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以意引气,是内功习练中的一句常用术语,即用意念支配气机在体内运行,使各部通透,用意念来调动大自然的混元气为己所用。如以意引气,气到病除;以意引气,运行周天;以意引气,气足窍开等等。它的根本在于意识,关键在于实践。缠丝劲,进如螺旋,退如抽丝。即螺旋劲,也叫抽丝劲。这是混元太极“心、神、意、气、形”的整体应用。心意一动,神入气中,随着形体微动,气机螺旋而动,升降开合,内外畅融,节节贯通。

    以意引气,气随意行,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神则灵,此乃关键。要用意想着练,用意想着运,切莫想着气如何行,更不能追求气怎样运。中和之气,随意所至,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当功夫练到身体内外通透时,意念随时都能调动体内真气向某一部位集中,使其产生超常的力量。如凝神于天门(运气于头顶)则身轻如羽,凝神于地户(运气于海底)则身重如山,凝神于气海(运气于丹田)则可得中和之道。以意引气意在神,气随意行任自然。混元太极以意引气的同时,又强调用意不用力,以意引气而不是以力带气,这是内外两家功夫区别之所在,习练者不可不明,不可不分。习练太极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经络不能舒畅,肌腱不能放松,筋骨不能柔和,以至全身拘谨,而为拙气所滞。当时不觉,必成后患。

    缠丝劲的内涵使心神意气缠绕抽丝,其外部表现是形体的螺旋运动。内力行气入膜层层贯穿,形成气满混元身。内功成就能运化刚柔,运用自如。用意不用力的锻炼是以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效果的妙法,是练好缠丝劲的基础。一则能逐渐去掉本身原有的硬力僵劲,使全身皮、肉、筋、脉、骨尽可能地松开、伸拔、拉长和舒展;同时,由于抻筋拔骨而使内气通于经络,充于肌肤,骨节开张而使内气敛入骨髓,由松沉而渐入柔顺,周身形成富有弹性的掤劲,外柔内刚。缠丝劲的特点是:其柔时,粘住何处何处缠,令人难进亦难出,缠绕皆靠我皆依,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浑身上下处处都能体现出弹簧内劲。混元太极螺旋缠丝运动合于天体万物循环不息的自然法则,古人谓:“缠丝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循环无端,奥妙无穷。”物体运动离不开螺旋缠丝的循环运动,只不过有隐有显,有强有弱而已。大者如宇宙间各星球的运行,小者如原子内电子的运动。

    混元太极以意引气的螺旋缠丝运动,亦合乎养生保健的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互为表里,交联环绕,通过内缠丝外螺旋的运动,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流,调节三焦,平和阴阳,内壮脏腑,而又柔顺骨节、肌腱、韧带,外强筋骨、皮肉。以意引气缠丝劲,只要精心习练,日积月累,千锤百炼,刚柔相济,练就“心如明镜,身似金刚”,从“千变万化”达到“万紫千红”。

    下面讲述内功习练以意引气通周天功法。周天分为大周天、小周天。通周天的方法有很多种,有意念周天、经络周天、丹道周天等等。本章简单介绍一下以意引气通周天。

    一、小周天:首先调整心态,形体、气机、意识都要做到放松,达到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意境,“以丹田为炉,以气穴为鼎”,打开全身的穴道、毛窍和腠理,广收天地之混元,意想虚空有万道霞光照向下丹田大气海中心(凝聚混元气)。待小腹发热(内气充足),然后由丹田引气到会阴(海底),待会阴有一股热流在旋转时,意念轻轻地封闭海底,热流由海底向后走,引气至尾闾(长强穴),把尾闾松开,生发真阳之气,热流由脊柱上升,开命门(后丹田),真气继续上升经脊中,过夹脊,开大椎,达玉枕。气过三关,再循泥丸宫(百会),经神庭(天门),进入印堂(上丹田),搭鹊桥(即舌抵上腭),降重楼(胸骨后气管)至膻中(中丹田),真气沿中脘,回归气海(下丹田)。《黄庭经》曰:“任督者,呼吸往来于此地,人能通任督二脉,则百脉皆通,百病消除,亦为回复先天。”混元太极的每一个功法与套路的起势都是一个小周天。

    二、大周天:大周天路径是小周天加上真气,围绕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循行一周。大周天有坎离周天、卯酉周天等,以卯酉周天为最简易。

    大周天是炼炁化神的功夫,是在炼精化炁(小周天)的基础上成就的。通大周天用三昧真火(即心为君火,海底火为臣火,两目火为明火)运转周天,同时神入气中,神气合一,水火既济,在极其虚静的状态下(进入一种“道心”的习练),产生活子时,心肾相交、阴阳转化、人天混融,以男子睾丸(女子会阴),真阳(阴)一动,意念锁住阳关即提前阴,同时会阴上提闭地户,前田贴后田,后天返先天,丹田气贴脊,纯精化炁,真气直走中丹田(气窍),打开心窍(一种状态、境界)。在心窍似开非开的过程中,意识里会出现心包天地、心包太虚的意境。然后真气由中丹田(气窍)走两臂内侧(手三阴经),至手指,意注劳宫、指尖之气,意想点亮明灯(指尖的气光)接通虚空,收万物之灵气,经手、两臂外侧(手三阳经),至上丹田(祖窍);意念打开百会穴接通上方虚空,收虚空之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经脊柱及其两侧的膀胱经走两腿外后侧(足三阳经),至脚趾,意注涌泉、脚尖之气,意想点亮明灯(趾尖的气光)接通地下虚空,收地下虚空之灵气,经脚、两腿内侧(足三阴经),回到中丹田大气库(气窍);意照脏腑,脏真之气融化于混元(是脏真之气凝聚的窍位),而显现出五颜六色气光,气光按顺时针方向绕带脉转圈(奇经八脉之一)。想象“以虚空为炉,以太极为鼎”,继续炼丹;人与自然混融,收虚空能量为己所用。然后,气光随意念走会阴→尾闾→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会,接通上方虚空(例如银河系中心),回收至脑中上丹田(祖窍)炼神还虚,向下降重楼,气光经喉开十二重楼至中丹田(气窍);神意照体至气海下丹田(丹窍)三田合一,合于混元,天地人合一,精气神相融。“以混元为炉,以身心为鼎”,继续炼丹,达到人天混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可想象会阴至百会形成通天彻地的无形气线,连于虚空母体合于脊柱)。混元太极的每一个功法、套路的动作开合、气机升降都是运行大周天的过程。习练至上乘,十二经脉练通好像十二条大河,奇经八脉与十二条大河相通的湖泊,任督二脉似湖泊的主干。功夫到此,玄关窍开,习练者方可步入太极大道之门。大周天通了,就能达到全身无处不丹田,全身无处不气路,进入体呼吸的境界,显现出潜藏的智慧与才能。

    初学者一定要把所学的功法、套路练好,在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时,必须先锻炼以形引气,步法走弧形,螺旋升降,手法松柔圆活,动作螺旋式旋转做大小弧形缠丝,内旋时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随腰;外开时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领手,轻轻地将劲运于手指,使关节在弧形变化中回转自如,等体内的气一动起来了,才能达到以气催形。刚练到形气结合时,也不可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入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还会造成气势散漫,使意气俱蒙其害。所以《拳论》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

    第六要领  分清虚实调阴阳
    分清者,清楚也;虚实者,变化矣;调阴阳,即调和阴阳。人之有形,不离阴阳,更有虚实的变化。在形体上,脚分虚实,腿分虚实,手分虚实,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人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层次中都有虚实之分。虚实的变化,即是阴阳的调和。比如“鹤首龙头”,在做龙头时,当青龙角向左倾斜,左边从上至下都要放松,也就是左虚右实,左边彻底放松。左青龙角向左上方上顶划弧,左脚跟也往下踩,这叫上顶下拉,松筋松骨,一松一紧,对不通的经络反复刺激,真气在体内渗透(意引、气行、脉通、病除)。右青龙角向右方向划弧旋转,动作、意念相同,方向相反。但习练者在练功中,如果跑神的话,就不能做到阴阳调和,更不能显现出内气通透的效果。混元太极是真正的内向性运用意识的锻炼,练功的效果取决于意识能不能内守。虚实的变换,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内功习练以意引气,以气开合,气开形开,显现太极之神妙。如意念皆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意念皆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实能分,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虚实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被人所牵动。通过混元太极的习练,身心阴阳转化、阴阳消长而至阴阳平衡,人就可以达到长寿而健康。

    混元太极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久练不疲,张弛轻重,均匀转换,不致困顿。比如,在左右旋转时,如果重心移至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重心移至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变化表现在转体、调换姿势时,这也是调整体内气机阴阳转化的过程。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站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所以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分清虚实,习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丹田、腰劲与足底要实,此谓虚而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显示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虚实能分,行起功来,旋转自如,手足轻灵,心到、意到、气到、眼到、形到、力到、劲发。久之,自能做到刚柔相济,攻防并用。

    要想在练功(拳)中能分清虚实,必须反复实践。如果把虚实运用到太极揉手(推手)和每一个动作姿势中去,需要经过一段很长时间来练习、体悟,方可掌握和运用,且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每一个动作中,首先要分清下肢虚实,在变换虚实中,经常把体重放在一条腿上,这也是增加下肢力量的一个好方法,也可从“弹腿翘足描太极”中很好地体会虚实变化;②迈步不可过远、过大,如果两脚距离过远,则换步不灵,虚实不易转化;③身躯中正不偏,学会用意不用力,一脚落地踏稳再迈另一步;④多练单式,如反复练云手、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等动作;⑤在体力和时间允许时,多练揉手,可细心地进一步体会动作虚实变化及其作用。

    混元太极的虚实转换全在腰,转换在腰,首先就要松腰、塌腰和虚腰。腰能松能塌能虚则能活,活而能转,转而则灵。松腰的反面是收腰,腰椎骨节和肌腱、韧带能放松,松开则不收;塌腰的反面是瘪腰,腰部能松开下塌(配合敛臀)则不瘪;虚腰反面是束腰,虚者空也,腰部能不硬不软、折中而得虚空则不束。要塌腰须敛臀,能敛臀则能塌腰。塌腰、敛臀自然尾闾中正,骶骨有力,后腰命门自然松开,配合会阴内收和虚灵顶劲,则脊柱自然竖直,上下前后合住劲,转动时自然无所偏倚。腰中虚空则左右腰隙转换自如。左右腰隙即左右腰肾,腰隙转换其实是左右两肾的气机转化,显于外则是左右腰侧的旋转。祖国医学认为:肾乃藏精之舍,生气之源,性命之根;气始于此亦归于此,所谓气归丹田,其实气归于肾。精足气自足,若要气足,就要清心寡欲,养精保精。两肾之间谓命门,乃气出入之门,动则出,静则入,出肾入肾是真诀。命门与两肾之间又有阴阳两窍,命门属火,两肾属水,两窍居中调和,以达水火既济,阴阳调和,炼精化炁,还精补脑。所以说虚实转换全在腰,也就是通过“转腰”来变换虚实、转换重心,不能“不转腰”的变换虚实和平移重心。“转”与“不转”要分清,此处是关键。不转腰就不能虚实互换,不转腰就不能上下相随,不转腰就不能周身缠丝,不转腰就不能内劲转换。揉手转挤时,不转腰无法引进落空,无法沾连粘随,亦无法舍己从人,必然处处被动,时时受制于人。练习转腰能使虚实分明,阴阳调和,周身灵活,促进习练好混元太极。由此可见,转腰的重要性。

    传统太极中都讲分虚实,混元太极讲的“分清虚实调阴阳”是总结前人的心诀,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武学而得来的,对整个功法和套路进行了有序的安排,使习练者学有所悟,只要坚持苦练,很快就能内气充盈,筋骨强壮,气血畅通,防病治病,收到强身健体之功效。长期习练能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开发潜能之目的。

    第七要领  上下相随内外合
    上下相随,即人体以腰为定点,腰以上为上,腰以下为下,腰脊为联系上下体的主动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则中间自然相随。

    上于两膊相系,其一在于两臂之间须相系,其二在于两腿与两臂相系。其内涵就是一开全开,一合全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两臂相系即肩与肩、肘与肘、手与手之间似有无形的筋(即意气)相辅,左右相系,对称相连,互相吸引。

    下于两腿相随,其一在于两腿之间须相随;其二在于上动下随,下动上领。其内涵就是上虚下实,下虚上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习练混元太极,以人体混元为中心,气机从内至外螺旋升降开合,动作千变万变,虚实分明。比如,在混元太极功法“五气归元(抱球旋拧)”、“神龙探海(左右旋球)”、“二龙戏珠(上下揉球)”、“怀抱日月(前后揉球)”等诸多动作中,一动以腰带动,全身无处不动,下肢两腿之间相随即左腿顺缠时右腿逆缠,右腿顺缠时左腿逆缠;左腿弓屈时右腿伸屈,右腿弓屈时左腿伸屈,上动下随、下动上领即足随手动,手领足行,上下一体,旋转如珠,真气由丹田直接贯通四肢,畅融周身。

    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其一在于上下动而中间应,其二在于中间动上下和。比如云手,其内涵就是手动、足动、胸腹腰脊一齐动,手到足到身体到,一动无有不动,上下内外一气贯通。上虚而中间应,即胸腹腰脊随手足动,其关键在于以胸腹腰脊的虚实、松活和中正为前提。中间动全凭腰脊带动,其关键在于以肩活动为臂的转关枢纽、以胯活动为腿的转关枢纽。总之,中间不动,阴阳合德;中间一动,阴阳分清;一上一下,上下相随;一开一合,开合相乘;一动一静,动静相因;一屈一伸,屈伸相宜;一虚一实,虚实分明;一左一右,左右相连;一内一外,内外相合。

    内外合者,即内外相合。要使上下相随,必须内外合一,自顶而踵,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连,意气神形合一。内外合一首先是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外三合称为周身六合。内外相合就是在周身六合的基础上,使皮肉筋脉骨、五脏六腑、心神意气相合为一,保证了运动的上下相随和太极内劲的完整一气。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才能使太极运动周身一家。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神意贯顶;属于外者,周身轻灵,由脚而腿而腰,沉肩坠肘,气达指端,节节贯通。

    混元太极所有的动作都要使上肢、下肢、躯干等各部分协调一致,这就叫上下相随练整体。比如云手,如果没有腰的旋转想将云手的提、掤、转等手法都表现出来是不可能的。因此,上下相随内外合是太极全部动作的要点,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上下处处相随,内外点点合一,紧密配合的整体运动。

    上下相随内外合,是混元太极形体动作中的重点。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须完整一气。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会散乱。混元太极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乎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上下一气贯通。《拳论》云:“发令者心,传令者手,观色者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全身上下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每个定式动作要手到、脚到、眼到、身到,说到一齐都到。如有某一点不到或太过,即谓散乱。俗话说手到脚不到,空去找烦恼。如有的练功者把肢体的距离拉得太大,自以为开展,其实太过了,会引起上下不相随。开展主要是意识的开展,脚放在哪里,手放在哪里,必须要明规矩而守规矩。

    混元太极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地服从大脑的指挥,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使气机由足而腿而腰而肩而手节节贯通。要达到这一整体要求,就必须在练习中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比如练习内外相合混元庄功法,一动以腰带动,手掌前推时,配合自然的呼气,可将胸部的紧张随着呼气的反作用力沉到腹腔(在呼气的同时,做好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和束肋下气,使肩、胸、背等处肌肉随着呼气自然向小腹松沉),有助于气沉丹田,亦可使重心下移,从而增加身体的稳定性,这就是体呼吸的自然呼吸法。从外表看手前推是呼气,实际上是真气下沉后去松腰,腰部命门向后放松,不但命门要打开,五心都要打开,内气充斥皮肤、毛窍。随着两臂回收,同时吸气,全身真正地放松,有股无形的真气渗透皮、肉、筋、脉、骨,融于脏腑,达到健康的目的。

    这里讲的上下相随内外合,是要求习练者领悟混元太极之精髓。混元太极动作千变万化,缠绵不断,其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每招每式,必须要做到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掌旋转以大小指划圆,以手指中冲穴领其周身运动。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全身无处不动,象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滔滔不绝,动中有音,静中有韵,明朗豪爽;说停,周身都停,身体稳健似巍峨屹立的高山,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故动静分明,静中有势。在练习中,将周身上下内外紧密结合成一混元整体,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机灵敏,缓稳得当。诗曰:“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象扣如弓。”

 

    第八要领  松慢圆匀沾连粘
    “松慢圆匀沾连粘”,实际上讲的是两句话,即“松慢圆匀,沾连粘随”。在混元太极习练中达到了“沾连粘”的水平,“随”的功夫自然而然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将“随”字省去就成为“松慢圆匀沾连粘”了。这一要领无论在养生中还是技击上都是比较重要的,每一动作的完成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包含在内的。

    一、松:松能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养生,另一个是技击。养生目的是以松达静,包含思想放松和肌肉放松,通过有氧代谢运动,以消除精神和身体的疲劳,增进新陈代谢的机能,调节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各个系统,延缓衰老,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学习太极的人都会练太极套路,然而练法却五花八门,多数人都明显地在体内蓄有劲,这就松不开八段九节。所谓八段,是指脚、小腿、大腿、脊背、大臂、小臂、手、头;所谓九节,是指踝、膝、胯、腰、颈椎、肩、肘、腕、指(趾)关节。在练太极套路中能松开八段九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①初学阶段:练拳时用意不用力,呼吸自然,周身顺随。②端引:练拳时动作要求端引,只有端引才能真正松开。什么是端引呢?以出手为例,一般的练法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掌指,即由根到梢把手推出去。这样练肌肉是紧张的,关节是闭合的,端引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用手指尖把胳膊引导出去,出腿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以头引导全身,即所谓“虚灵顶劲”。这种端引是靠意识引导的。③练松功:这是最关键的阶段,练功(拳)时要求在每个定势松八段九节。一节一节地松开,每个定势松开之后再换下一个定势。这样练就非常艰苦了,运动量要增加三至四倍,还要注意松而不懈。如何区别松与懈呢?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萎靡不振。松而不懈的关键是如何看待紧,只强调松而不言紧,就达不到松的目的。松紧是一对矛盾,是太极之两端,没有紧,松就不存在。所以,习练混元太极必须有紧,每一个定势要把肌腱拉伸到最大限度,把周身关节拉开。开始学练时,要用力拉,四肢拉开,头向上顶,把脖颈、脊椎节节拉开,如医院做牵引术。如此,才能做到“精神提得起”,才能在拳势的转折变换中得到最大的轻松感,这才叫松。松的结果,弹力自生,才能在揉手中用松弹劲把人轻松地发出丈外而不费力。

    二、慢:慢练是松、圆、匀的基础,在混元太极的习练过程中,慢不下来,很难达到松、圆、匀的功夫境界。在练功的初级阶段,应放松慢练,以形引气,气机动起来,以气运身,神气相合,意识内守,整体练习形、气、神,使三者达到高度统一,气血流通,百病不生。慢练还可以祛病养生,延年益寿之目的。如果用于技击,放松慢练,就是为了以后实践中的“快打”,正如《拳经》所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通过长期的意识内守,放松慢练,渐渐会体会到内劲的产生、存在并加以运用,逐渐达到“神明”的技击水平,即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打倒还嫌慢”的境界,完成慢变快的脱换。相反,如果不是这样练习,一开始就快练,势必违反了“运劲须无微不至”的原则,必然每招每势处处滑过,做不到处处都能恰到好处,就如同做体操一样,内劲是怎样一回事是体会不到的,更谈不上内功的习练和运用。

    在混元太极的习练中,慢,是指两方面讲: ①形体动作的慢。在习练的过程中,放松慢练,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渐渐达到体呼吸;有利于调整身体各部位的身形要求,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情况。放松慢练,可更好地体会“根在于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整劲。内劲的产生,也更有利于逐步提高体力、耐力,强壮身体。当然,慢不能慢到懒散松懈(容易劲断),应当每一势终,似停非停,气机渐运,内气贯注充足,内劲产生,下势之机势自生。内功讲:形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以气运身,神气相合,炼炁入骨,周身骨节松开,以意引气,贯注于骨缝之中,骨节虚虚对准,使有腾挪之势,才能节节贯串,劲整而又灵动。另外,还须于骨缝之中运气达肌肤之上,缠绕运转,才能运行无滞,旋转自如,内劲亦轻而不浮,沉而不滞。《拳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又说:“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实践告诉人们,不是单纯故意追求缓慢,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开始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拳师云:“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又云:“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以上说明混元太极行功时的轻缓,正是为了以后技击中求得重快。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大,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②意识的慢。在练功的过程中,笔者常说“把心放下来”,就是指现在所讲的“意识的慢”。当然这只是针对练功初级阶段而言的。在混元太极的习练中,要始终意守体内,整体地习练精、气、神,使意识处于一种虚灵明镜的状态。在动功的练习中,特别是对于初练者来讲,保持上述状态,是比较困难的,往往有时练功者杂念丛生,神定不住,从而影响练功的质量。怎么办?意识要慢下来,就是练功者要主动运用意识,体察自己的意识(念头),当自己的前一念过去,后一念还未来之时,大脑会出现一阵短暂的空白。这时心里会特别的安静,即出现心平气和的状态,保持好这种状态的时间久了,意识自然就会守得住,定得好。如果意识守不住,一念接一念紧跟着,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杂念丛生”,对功夫的提高有影响。意识的慢,与形体动作的慢是辨证统一的。意识慢下来,达到虚灵的程度,形体自然会放松,形体动作自然也就慢下来;形体动作放松慢练,达到松慢圆匀了,体内气机动起来,意识体察体内,神气相合,杂念自然也就少了。如笔者经常所讲的“体内气机动起来了,意识体察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跑念头呢”,所以意识也就慢下来了。

    三、圆:在混元太极习练中是指圆活,包括形体动作的圆活与气势(气机)的圆活两部分。①形体动作的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在一连串无限延长的螺旋式弧形动作中圆满地不凹不凸无缺陷,不起棱角,变动又非常轻灵活泼。圆满灵活运用到揉手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不丢不顶,处处圆转饱满,轻灵活泼。这要在意识指导下,呼吸和动作非常协调熟练,长期放松慢练,才能逐渐做到。太极大家对圆活是十分强调的,如“周身节节贯串”,“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等等。②气势(气机)的圆活。习练混元太极要达到活的境地,气势必先圆满。这里讲的气势,是指内气和弥散在体外周边的外气而言(常称为体内气场和皮肤及周围的气场)。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以说“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必须掌握“气势”和“十方支撑”。

    气势是由人体内在的功夫决定的。气势的大小,即气场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愈大则功夫愈深,即古人所讲“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功”。习练者平日练功对于气势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而追求气势的基本条件,便是驾驭“空”、“松”的能力。“松”,前面已讲解;这里的“空”,是指通过长期的意识内守、放松、慢练,气机达到“内外合一”,形体通透至“空空荡荡”。所以,圆活是离不开空、松这个先决条件的。既然气势要求圆满无缺,那就必然要限定一个范围,而不可任其漫无边际的弥散。有了范围,就必然有其中心和边缘。练功者进入上乘习练,主动运用意识,在状态中能体会到天地人相合,精气神相融,以腰椎(命门)为定点,以混元(混元是在中脘穴里面,身体的中心,但不是实体的穴位,而是一种功夫的窍点,一种特殊的感觉,和实体的身体呈兼容状态,初学者没有感觉,可通过想象来推演之。长期习练一定会出现感觉。有此感觉功夫才能进入上乘习练)为中心,时时刻刻留心这个范围,即念住人身及周围的“大圆气球”,一举一动既不可超越其边缘,又不可不及其边缘。这样气势便能处于无角无棱,毫无缺陷的圆满境地。气势的边缘离中心愈远,则气势愈大。气势要由精神(意识)来支撑。精神能支撑十方,气势才能圆满而不萎缩;反过来,气势又须包围精神,才能使精神不外漏,即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神气合一。达此要求,气势方臻圆满,神气始能鼓荡。所谓十方,是指人体前后、左右为东西南北四正方,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四斜方(四隅方),合起来为八方,八方在平面图中可表达,加上头顶与脚下一条竖线即上、下两方,共为十方。古人讲“十方虚空、十方界”。十方,在平面坐标系中不易表达,故需要大家要用三维空间坐标系去理解认识。在精神支撑十方时,必须以混元为中心,用意识产生十条线伸向十方虚空支撑,十条线只有线线相等形成球面,气势才能圆满。如果十条线长短不齐,气势便会出现凹凸,所以练功者在求达精神(意识)支撑十方的同时,又必须使之十方相等。

    习练混元太极,不管是功法还是套路,进入上乘阶段,必须重视气势和十方支撑的关系。在整个混元太极功法(套路)运动时,开,是气势的放大,必须以混元为中心向十方推动;合,是气势的缩小,必须以混元为中心收缩这十条线。无论是气势的放大还是缩小,气势的边缘永远是被动的,这是混元太极运用之上乘功夫。

掌握了上述要领,气势便无散漫之弊,无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一举一动,周身气势圆满而有圆动之势。有圆必有活,活的动力在内而不在外,外随内动,劲无断续。动者,为气之动,而非形之动。周身成为一家,气自然能遍及身躯,于是能十方转换而旋转自如,我意欲往何处,气即能行何处,意气自然能达到物来顺应的境界。至此,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屈伸开合,一举动气便能进行转换自如,而活就在其中了,所谓“气如车轮,活似车轮”。

    四、匀:在混元太极习练中,匀是指均匀无滞而畅通无阻,是在练功达到放松、缓慢、圆活水平后自然而然的整体体现,也是对松、慢、圆的总结。匀是意识、气机、气势、形体动作及呼吸等方面达到高度协调统一的结果。

    就形体动作而言,匀,是指放松慢练,形体无有僵硬,动作无滞迟而圆活,自始至终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无停顿,无断续,无偏倚,无突起,无坠重,阴阳虚实转化自然而然,且呼吸均匀、细长、深入,引动体呼吸,达到悠、长、细、深、匀的高级境界;就气机、气势而言,匀,是形体气机通透,内气充足,气机均匀,内外合一,一动无处不动,气势圆满而灵活,经络气血畅通,内气充满浑圆身;就神意而言,匀,是指心无杂念,如平静的湖面,清澈透明而均匀绵软,达到“心静体松太极功,进入虚无妙境中”的状态,形气神达到高度的统一。

    五、沾:原义是胶性,有粘的作用。这里是比喻与人接手后,我的接触点如有粘性,能将对手粘住,使其不得解脱,这是对劲力作用的一种描述。例如,推手训练时,我出左手按对方前胸,对方伸右手横截我左小臂,此时对方用右手用力而右臂僵硬半身成为刚体,我乘势左手背外撑上提,挂住对方右腕,对方身必被我提起,我如后带,对方则会被我拉向左后侧,跌出。从外表看,有如我手背上有吸力一般,实际上是我巧妙地利用对方与我合力产生的效果。《太极拳论》说:“我顺人背谓之粘。”我顺,为我力,人背,为人力,二力之合成沾的效果。

    六、连:原指相接,连续的意思。在习练混元太极的揉手过程中,“连”非常重要,在双方两手相接划圆时,功夫高的人随意就能“听”出对方心、神、意、气、形的不足之处,并且能体察到对方内功习练的层次。功夫到了上乘,双方都能达到心心相印,信息相通的境界。所以说,沾、连、粘、随四字诀中,“连”字最重要,意义最广,沾、粘、随三诀都直接与连字有关,失去连字,其余三字便无从表现,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它还有一特殊属性,如“接手”可谓连,“断而复连”就指重新接手相连,或谓退却时手不走空,也必须连而不断,方有反攻的内在条件。

    七、粘:原义是胶性物质的作用,可使二物粘在一起,不能分开。这里是指对手与我相接,就要和被我粘住一样,挣脱不掉,使其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沾性就没有粘劲和粘的能力。可以这样认为:沾是粘的条件,而粘是沾的作用与表现。所以这两字诀应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在揉手中,双方精神、意念都要高度集中,在交手的关键时刻,若一方跑了念头,那就要挨打了,神一跑则意气立刻中断,对方“听觉”后乘虚而入,以守为攻,这时功夫再高也无法化解。在揉手的整个过程中,沾是形的基础,连是气的关键,粘是神的根本,随是整体的应用。

    八、随:或说“随人进退”,这与连字有一定的混淆。“连、随”二字与主动、被动有关。连取主动,随属被动,转换时各不丢手,要用沾劲粘住对方。所以,此四字诀,应当理解为是一个攻守过程,不同环节上所对应的劲法作用,用以保证特定技法的实施或实现。

    沾、连、粘、随四种劲中,沾、粘劲是主要的,因为沾、粘劲是不丢之劲,沾、粘劲具备了,连、随的功夫才有可能体现出来;反之,若没有沾、粘的功夫,一味追求连、随是永远也达不到的。沾、粘是混元太极揉手中重要的基本劲,由揉手而来。所以混元太极的揉手习练是值得重视,要求习练混元太极都要同时习练揉手(推手)。

    初练沾、粘劲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一般,应该认真练好混元太极的功法和套路,特别是来去自如转拨云见日(揽雀尾转单鞭),因为它内涵太极十三势的全部内容。待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又须在明师的带领指导下,进行揉手练习,俗称这一过程为喂劲的过程,就如人年幼之时,不会进食,由母亲喂食,日久之后,慢慢学会自己进食。这样经过长期练习,会慢慢懂得沾、粘劲,随着内功水平不断地提高,这种沾、粘劲的水平,也会达到较高的境界,此时,皮肤上会有似云似雾的气,如胶似漆,一与人交手即不丢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亦如此。其艺愈高者,气愈厚,体积也愈大,此气是内气充足之后,运用于外的表现,也是常说的“气场”,可以自己体察到,高功夫者也能体察到。因此,艺高者与人揉手时,一搭手便知对方的功夫高低,其道理即在彼此沾、粘劲的高低,气场范围,体积的大小(与十方支撑相符合)。按照上述方法练下去,久而久之,不但连、随劲的功夫慢慢体现出来,混元太极的各种内劲及应用也就掌握了。

    混元太极的沾、连、粘、随是觉知运动的前提条件,而觉知运动又是懂劲的前提条件。这里的“运动”指对手,“觉知”指我,我是通过对手的运动而产生觉知,判断出对手的动机目的和方式方法,从而借助沾、连、粘、随,运用针对性技法去克敌制胜。知觉、判断、针对性技法的措施,又要依赖于“懂劲”,四字诀与“懂劲”也是互为依存的。

    综上所述,松、慢、圆、匀和沾、连、粘、随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是体与用,因与果的关系。何谓体与用的关系?即松、慢、圆、匀是习练混元太极所要达到的要求和状态,沾、连、粘、随则是在内功习练到一定程度后,在揉手、技击实战中表现出的水平和状态,松、慢、圆、匀为体,沾、连、粘、随为用。此为因与果的关系,即练功达到松慢圆匀的境界和水平后,自然而然沾、连、粘、随的技击水平就会体现出来,松、慢、圆、匀是因,沾、连、粘、随是果。

 

    第九要领  招势相连法万千
    招势者,一招一势也;相连者,绵绵不断矣;法万千,指每招每势都可以千变万化地运用。招势相连在混元太极的整体锻炼中,不管是一个功法,还是一个套路,从起势到收势,一势连一势运转不停,一气呵成。这种连贯的动作,只有在精神集中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因此,它还能起到锻炼大脑机能的作用。招势相连是指练习一整套功法或套路,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断,旋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如揽雀尾的“按”,不是一个劲地往前按,而是在将要完成动作之时,用神意连于下一个动作,如果连得不好就会出现“断续”。混元太极招势之所以相连,其原因在于它是以意引气,以气运形的运动。《拳论》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招势相连法万千就是每个功法和套路练下来,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千变万化,奥妙无穷。

    招势相连的具体做法是:动作中可以有短暂的似停非停状态,但意却不可间断,也就是说精神要始终贯注,不要刹那开小差,这是习练者形神合一的境界。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在上一动作将终,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势,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拳论》说;“意欲向上必先窜下,意欲向前必先窜后。”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迈步向前或退后走弧形,均不可直进直退,要有以步随身和身随眼动,留恋缱绻,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开合,收放,寓意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招招势势,以意贯之,形断意连,劲断意不断,神气运行,源源不断,慢到极时方为快,快到极时方为慢,极其匀称地配合着开合,如玉环之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拳情拳景,如层峦叠嶂,江河奔流,自有无穷美感。与人搭手,进退攻防,不呆不滞,立于不败之地。

    混元太极主要是通过心、神、意、气、形的锻炼来强化身体的整体功能。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自终,绵绵不断,招招势势,周而复始,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形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穿一气也。要达到招势相连,气机绵绵不断,在内功练习中要非常重视脊柱的锻炼,以及任督二脉的升降开合,脊柱是人体的支柱,脊柱能练通了,百脉皆通。如太极起势的动作,捧气上升时,真气由丹田经督脉上升至头顶百会,拢气下按时真气又由百会下落至脏腑回归于丹田。在整个行拳的过程中,以腰椎(命门)为定点,混元为中心,气随意走,混元开,身体上下内外皆开。人体以腰为界,混元开时,丹田气贴脊,往上,气由脊柱上行,通达两臂肩、肘、腕、手;往下,气下行,贯至两腿胯、膝、踝、脚;混元合时,全身之气复归丹田而一气相合。周身经络外通四肢,内藏脏腑。混元太极练到一定的阶段,就能体会到体内气机通经开窍,当脏腑与十二经脉都练通了,此时意识接通虚空,从“人天混融”,到“天人合一”。

 

    第十要领  动中求静道自然
    动中求静,指在习练中体会虚静的状态;道自然,指太极练到虚极之境,体现出自然之妙法,大道无形,道法自然。混元太极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如一的整体运动。从动功如十二丹法、太极套路等,到静功如无极混元庄、坐功等都贯穿这一原则。古人云:“心无一物曰虚,神无一念曰静。”习练虚静是练好内功的基础,以虚静为始,亦以虚静为极致。习练者无论是从无极(内功)的静中生动入手,还是从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起步;无论是养生保健的静养灵根,还是揉手技击的动静相因,都离不开“虚、静”二字,都是以“虚、静”贯穿始终的,即始于静而又归于静。可以这样说,虚静的程度反映了习练者的太极功夫程度,混元太极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从本质上来说,虚静的习练就是内功的层次,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正如《拳经》所云:“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习练虚静则先练心,古人云:“练功先练心,用心来习练”。要降伏其心,把心始终放在体内,心为一身之主宰,心能静则全体皆静,心能虚则周身皆虚,五官七窍、四肢百骸皆从心也,心静神宁则念有所止,气有所归。一念无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静待其动。静待其动有三层意思:一是在练无极混元庄时或行拳之前的无极状态中的静待“机”动,即先天之机的发动,气动则太极生,此时开始走拳架为最妙;二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欲动之势,内气若能达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势有回环而一气流通,此处尤须注意,不可半途而废;三是在揉手技击时的静待“彼”动,即舍己从人之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揉手技击时,若能身心虚静,则精神内固,气不散乱,神气合一,意在人先,感觉灵敏,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练混元太极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混元太极中求静和以静制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不动时如五岳之山,巍然不动;动似江泻海啸,涛浪腾空;不动时象捕鼠狸猫,伺机出击;动时如老鹰捉兔,迅疾准狠。

    练习混元太极虽动犹静,因此练时要慢,慢则能松、能静,能细心地体会每招每式的方向、角度、高低、大小,在每个动作中不忘心静体松。所以,混元太极的动作,集多家拳法之精、功法之髓、习练之诀,其法简捷,得气快,气感强,习练中在绝对运动的状态中追求相对的静,在静功中又有静极欲动的自然规律。

混元太极的习练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有动,即虽动而静,视动犹静。待招势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协调以后,要平心静气地用意运气,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静心想着,阴阳开合,静心听着天机流动,静心看着浩气旋转,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惟有心中一片觉明景象,逐渐达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无极、太和之原象。

    混元太极本着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自然运动规律,顺其道而行,在功法和套路运动中自然地把动与静有机结合在一起,该动则动,该静则静。在习练中以慢为上,保持动中求静,动作与呼吸配合,将气沉于丹田,保持身体经络畅通,使习练者大脑中枢神经保持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在运动中求得安定和沉着,这也是“以静制动”的重要准则。

    混元太极的内气运行,当一个动作结束时,要将内气运沉于丹田之中,而后由丹田发出,随着已经起式的招势进行周身运动。内气回归丹田时,是短暂的一静,再由丹田勃发而出,持续运动。习练者于静时蓄养内气,于动时气行周身,这是一个内气的转换与增生过程。在整个功法和套路的运动中,习练者必须善于做内气的转换,使身体内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气,维持整个运动。

    混元太极的习练能得到两方面的收获:一是祛病延年,养生益智;二是强身健体,防身技击。二者统一方能显出混元太极之神效。笔者在各地区讲学(教练)武术、混元太极二十多年中,接待国内外学员有上万人之多。通过勤学苦练混元太极功法(套路),大家在健身、技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2005年首届青岛民俗体育节武术比赛中,混元太极拳五个项目(集体与单项)均荣获了第一;祛病长功也很明显。2004年9月新西兰姜慈甡女士来培训中心拍混元太极教学带,全场90多人中能双盘的有30多人,一字竖叉下到底的有20多人,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是60岁左右的老年人,通过苦练都达到了初步的松腰开窍,个个身轻气爽。在同年10月份的学习班中,对24名高血压患者进行月初月末血压测量对照,大部分的人获得显效,其中有6人血压恢复了正常,有效率达90%以上,痊愈率达25%。意大利文化协会武术队从2004年起,基本上每年都来培训中心学习、交流,共同探讨人体生命科学奥秘。混元太极之所以有显著的祛病、养生功效,究其原因就在于贯穿始终心虚神静。无论是定庄(无极混元庄)、活庄(松腰开窍太极庄)或组合、单练还是整体套路练习,都要做到思想放松、精神集中、心静神宁、一念不起、内外合一、物我两忘,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更好的调节,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的能力提高,进而更好地调整脏腑机能,调节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长期习练,气贯三田,三田合一,合于混元,增强体质,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十大要领重点指出了习练混元太极从内功入手,由太极拳至太极功直修太极道;并点破凝神聚精,炼精化炁,还精补脑,返璞归真之诀窍。内容丰富,层次井然。习练者以此勤学苦练,善修渐悟,努力攀登内功的巅峰。

    总之,混元太极是一静一动的有机结合,外形静时,内气欲动;内气静时,外形欲发。每招每势,有起有落,起是动的开始,落是动极暂静。在两势承接之处,势似停而意非停,劲似断而意相连。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连绵不断,如波浪一般。随着功夫深入,领悟出动中求静之理,在开合、动静相交之处,阴阳转化刹那之间,彻悟本源,方入大道。诗曰:莫道长寿路难寻,功夫不负有心人;欲期达到身心健,长寿之道在于勤。


                                                                  ——《混元太极拳入门》释延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