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生活,是看起来很美的“假精致”吗?

 博采简纳 2019-12-08

小家电,非智能不用;赏樱花,非日本不看;吃面包,非“全麦”不碰;选服装,非“设计款”不穿……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大家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渐趋热切。

“假精致”指的是当下一些人超越自身实际、过度追逐所谓“品质生活”导致的预消费、高消费,被无孔不入的“精致”透支钱包,掏空身心,侵蚀灵魂。这其中,还包含着消费主义下欲望与现实的矛盾。

“假精致”如果只是少数人的偶然行为,不足为虑,但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现象则属于社会病。是病就要治,但先要判断它是什么病,只有搞清楚病因与病理,才能对症下药。

01

“假精致”背后折射出什么问题?

“假精致”背后的超消费现象,并非今天才发生,也并非中国才有。

法国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列斐伏尔认为,有一种无所不在的次体系在对日常生活进行渗透与隐性统治,这个“次体系”表面上是一种“技术-消费体制”,其背后却埋伏着资本主义精心设计组织的“阶级策略”,它导致消费异化的地位超过了生产劳动异化,形成了一个“消费被控的官僚制社会”。

当今中国也出现了“假精致”这种消费时代的社会病。显然,中国“假精致”社会病的病因与病理绝非西方经典学者所批判的消费社会的阶级异化与阶级策略。一般人很容易把中国当下这种“假精致”看成一种心理病,认为它是由虚荣心产生的不正确消费心态造成的。

但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些“假精致”生活背后真正的动机,就会发现:“假精致”生活的年轻人其实没有病,病因在其它地方。客观地说,“假精致”仍然反映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这是一种扭曲的反映、错位的反映。

02

为什么说“假精致”是身份认同出了状况?

国内外很多调查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更容易认同比自己所属阶层地位更高的阶层的文化与身份。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区别。文化认同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种文化的认可,身份认同则是人们对自己群体归属的确认。

一个欧洲人可能认同美国文化,但他很清楚,自己并不是美国人。如果将文化认同错认为是身份认同,就会出问题。一个工薪阶层可以认同亿万富翁的文化与生活,但如果他认为自己就是亿万富翁,他就是疯子。

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都存在一种超越自身原有阶层的现象,但两种超越对认同跨度的容许区间却大不相同。文化认同的超越跨度可以无限延伸,但身份认同的超越跨度却有所限制。身份认同跨度一旦太大,就像桥梁跨度太大那样容易垮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士兵认同一位将军的文化,怀着将军的梦想、学习将军的气度、追随将军的思维,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士兵认为自己的身份就是将军,穿着将军的服装、要求将军的待遇、模仿将军的语言,这就过了。

文化认同无需限定,但身份认同必须定位。其实,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比自己原有阶层略高一点点,应该理解,可以支持,甚至值得鼓励。因为人们对现状不满足,才会有动力去改变;对未来有向往,才会有目标去追求。但身份认同应该处在一个合理的跨度上,如果不切实际、不着边际,就会出现“跳认同”。

所谓“跳认同”,指的是人们大幅度跳出自己原有阶层或接近阶层的区间,而对更高阶层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跳跃式身份认同,是“假精致”社会病的最直接原因。一个人将自己归属于社会地位稍稍高一点的那个阶层,并偶尔或局部地按照那个阶层的标准进行消费,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他可以借助信贷、合理理财、精于持家以及更加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比原有阶层的平均值更加精致一些。但如果他死活硬要把自己定位在比自己身份高出很多的那个阶层,就会把自己身心掏空。

所以,归根结底,“假精致”这种社会病不是一些年轻人心理出了问题,而是他们的身份认同出了状况。“假精致”表现为“超消费”, 但“超消费”却源于“跳认同”,因此“假精致”不是这些年轻人“疯”了,而是他们“错”了。

03

“假精致”是怎么形成的?

人人都想超越,但身份认同的合理区间又该如何定义?

身份认同好比摘苹果,最实际的认同应该是随手就可以摘到的苹果,最佳的认同则是踮起脚尖可以够得着的苹果。如果跳起来才够得着的苹果,这样的认同可以支撑一时,不能够支撑长久。而如果跳起来也够不着的苹果,这样的身份认同更是危险。没有支撑的跳起,中间一定是虚空,虚空的结果,往往就是掏空。

但身份认同的“跳认同”并不直接导致“假精致”,它中间还有一个转化环节,那就是“虚标签”。我们认识问题不仅要由表及里,还要由里及表。如果身份认同的“跳认同”揭示了“假精致”的社会深层次原因,好比我们发现地表下面有岩浆,那么,“虚标签”则反映了“假精致”表面化的形成机理,好比我们发现了岩浆得以爆发的火山口。

“虚标签”是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批判的消费社会的产物。在这个消费社会里,消费文化专注的不再是商品的功能,而是商品的象征与符号的结构。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符号价值所取代,符号被视为本体。人的所有活动(包括消费活动)都成为“能指”的游戏,人们从商品拜物教进入了符号拜物教。整个消费符号体系变成独立于客观世界和生产实践而存在的体系,符号所指的现实世界逐渐消退、慢慢遮蔽,最后完全被符号世界所置换。

这个封闭的符号世界完全消解了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意义,成为一个无本无源又无限增殖的幻象世界。这个幻像世界完全按符号的逻辑生成一个个序列,物只有成为符号才能加入生产的序列而获得价值。而每一个消费个体无法对抗这个幻象世界,他已经完全由消费符号所界定,人的需求与享受只能服从于由一个个序列建构起来的消费结构。

这时候,序列的等级就出现了,在这个消费结构里,每一个商品都代表着一种等级符号,奥拓、桑塔纳、奥迪、宝马、保时捷……每一部车代表着不同的等级,爱马仕、香奈儿、LV、BV、PRADA……人们背的不是包,而是一个个身份。

由此可见,一方面,人们越来越看重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人们不再是在消费产品,而是在消费符号。另一方面,在这个符号建构的幻像世界里,其消费结构充满着一个个等级序列,它守株待兔地等待着消费者往这一层层的柜子里钻。这时候,虚荣的标签化行为就成为“假精致”生活的火山口。

04

“假精致”这个社会病该怎么治?

“假精致”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正能量带偏了。面对这样一种能量,我们不能简单打压,封堵的结果可能是加倍的对抗,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这个能量。因此,我们要回到“假精致”的形成路径上来。“假精致”形成的两个最关键环节,一个是身份认同的错误定位,一个是符号消费的虚荣标签。解决问题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下手。

一方面,应提倡“踮起脚尖”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可以仰望星空,身份认同则应该“踮起脚尖”。这里特别要提出另一个词组——“脚踏实地”。过去我们教育年轻人,喜欢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组合。这个话语体系组合鼓励年轻人胸怀理想时要仰望星空、面对现实时要脚踏实地,这抓住了事物本质,是对立统一的绝妙组合。但这两个话语体系组合却有缺环,没有覆盖人们对现实生活急切改变的愿望与对美好生活的迫切向往。“脚踏实地”抓的不是这个点,“仰望星空”又不够直接。

所以,不妨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八个字外,再加上“踮起脚尖,追逐梦想”八个字,这样的话语体系组合,更能够贴近实际,更能够被年轻人接受,也更能够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应改变“符号消费”的标签建构。面对符号式消费,我们也许很难把年轻人从符号世界的“能指”引导到现实世界的“所指”,更容易做到的可能是改变消费结构的符号系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以“归属社群”概念重构个体行为选择理论,他对世界冲突与暴力的解释对我们很有启发。森认为,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冲突与暴力,不仅来自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而且源于人们的思想混乱,最主要的就是人们身份认同的“单一主义”。

尽管宗教和族裔可能是人们重要的身份认同,但我们不能仅仅从宗教与族裔的归属而单一地理解全世界,这样会把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与对立全部放大。人类必须从这个“单一主义”的认同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现代人身份的复杂性与多维度,倡导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身份的自由,世界就可以大幅度减少冲突与暴力的产生,稳定地迈向和平。

森的理论启示我们,“假精致”也是消费符号“单一主义”的结果,千差万别的商品,可以有多样性的符号,却被单一的等级符号所主宰。一个商品,既可以象征身价,也可以象征环保、健康、安全、时尚、简约……不要把所有的符号意义都塞在“身份等级”的小盒里。

舆论场应该更多地鼓励多元认同,破除或解构符号指代的等级象征,引导年轻人追求更多元的“能指”意义。女生不一定非要背一个名牌包包才能显示身份,挎一个民间手编的篮子上街,其实也是时尚。符号的意义既然是建构出来的,那么就可以按照更合理、更和谐的方向进行建构。

(作者 |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邹振东)

(来源:人民论坛网微信公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