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蒙正》第一章——第二节:易经的发展(1)

 峨眉佛光 2019-12-08

0三、易经的发展:

按照传统说法《易经》的发展总体分为三部分,传统说法是:“人更三圣,世历三易”。

哪三圣呢?伏羲,周文王,孔子。

哪三易呢?《连山》,《归藏》,《周易》。

《连山》和《归藏》已经遗失,现在留下来的版本只有《周易》,这是官方说法,实际上在民间还存在的。在日本也还有留存。

《易学蒙正》第一章——第二节:易经的发展(1)

这三位圣贤,对《易经》的形成贡献最大,孔子对于《周易》的解说,为后世了解《周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本书后面,我们会附上孔子解说《周易》的“十翼”。

关于“世历三易”,文献不多,笔者将整理的“三易”八卦图放下面,大家做一个了解:

《易学蒙正》第一章——第二节:易经的发展(1)

三天八卦图

这“三易”的出现,都有着大的历史背景的,《易经》最初为卜筮之书,为风水学,后才转化为哲学。但我们的卜筮,风水是建立在对于大自然的实际观察基础上的,而不是来源于“神”的创造。虽然我们有神话,但我们的神话都是战天斗地的神话,不是“屈服型”的神话,是女娲补天,是夸父逐日,是后羿(yi)射日,是精卫填海。很多易学者讲:中国《易经》文化来源于“神”造,这是根本不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不信天地不信神,只信人的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笔者认为这是第一点需要“蒙正”的。

说这干啥呢?讲这一段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我们古典文化的正确的世界观的问题。我们的世界观是物我一体的,是天人合一的,是物质的。启蒙不能偏了,一开始就神神鬼鬼的,要跑偏。

回到“三易”产生背景来看,大概是和自然环境变化了有很大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结构的变迁有关系。

我们以“风水”学为切入点来理解这个概念: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在和大自然作斗争,这是正确得不能再正确的常识,几乎是废话级别的正确。我们的祖先认知里面,很早就注意到居住地和部落繁衍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易经》最早就是为风水服务的。在“风水”学里面,留下很多《归藏》易,《连山》易内容,很能佐证这一点的正确性。

(一)、上古风水在天。

上古时候,由于生存主要是靠打猎,采摘野果为生,还没有掌握农业栽培和种植技术,还没有掌握圈养家畜家禽的技术,几乎没有生产工具,生产能力低下,生存主要是靠天,靠天吃饭。其中最主要的是天不要总下雨、太寒冷,所以,只有找到天气好的地方,人才能生存下去。我们的祖先找到的是气候宜人的黄河、长江流域。中心在现在的河南洛阳和四川盆地,湖北一带。

《易学蒙正》第一章——第二节:易经的发展(1)

图8

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长江、黄河流域是山连山,水连水,气候也是四季分明,喜马拉雅山估计也没有形成,印度洋暖湿气流还能吹过来,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那时候用的《连山》易,我们学到后面就能知道,《连山易》的五行生克的“气理”是平衡的。详情见(图9)的描述。

《易学蒙正》第一章——第二节:易经的发展(1)

这一时期是以采摘为主,捕猎为辅的生活方式,且食物丰富,所以生育就是一件大事,女性的社会地位高,所以我们看《连山》易是以坤卦为首(坤卦为母),就是女性在上古时期占统治地位。这个结论和后世的考古记录以及文献不同。但我们从“中天八卦”的卦象排列可以佐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二)中古时期,风水在地。

中古时期,天地都有大变化,水患严重,洪水滔天,可能是和“诺亚方舟造船救众生万物的神话是同一时期。他们造船,我们治水,其间功夫和格局高下立判。

《易学蒙正》第一章——第二节:易经的发展(1)

《圣经》记载的诺亚方舟故事:很有可能是发生在我们的大禹治水的同时代。

《易学蒙正》第一章——第二节:易经的发展(1)

中古时期,找到一块不被水淹的地方,就是好风水了。所以“河洛文明”从黄河流域迁到了地势更高的秦岭山脉一代去了。估计喜马拉雅山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青藏高原一代,在上古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应该是海洋,我们现在去西藏,可以看到大量的贝壳石,这足以说明那时候是海。中古时候,那里的山脉开始上升,所以造成了水患。这是完全可能的。

因为天气地势的变化,所以原来的《连山》易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了,所以就有了《归藏》易的出现。归,回归,回归到哪里?山林里面。藏:躲起来。归藏的意思是重新回到山里躲起来。没有出哪里来的归呢?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人类是猿进化而来,猿从树上下来,然后来到水更丰盛的平地,也就是江河湖泊旁边,这叫“出”。

由于水患发生,再回到山里,所以叫归,这大概就是《归藏》的来历吧。

中古时候用的是先天八卦,又叫“伏羲八卦”,先作了解。

(三)、周朝以后,风水在人。

因为天气地势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气候,中古时期的恶劣天气和地壳变化,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经过上1000年的适应和变化,重新达成生态平衡,中华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发。周朝前后,我们的先祖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天文历法(考古可以证明),农业技术的掌握,农林牧副渔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有吃有穿后,人口繁衍速度很快,人口数量也就暴增。各种战争激发,冲突不断。从和天地斗争,转向了人的矛盾。这就出现了新的易经哲学《周易》。

上古时期坤为首,中古时期乾为首,而周朝则是离为首。离者礼也。就是以礼来规范社会和对人进行管理。

《易学蒙正》第一章——第二节:易经的发展(1)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以礼为基础,规定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此管理人的群体,其影响深 远,远到现在和现在的将来。

这一时期,使用的是后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易经是《周易》。

《周易》就是我们现在称为的《易经》,实际上易经远不止《周易》这点内容,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易学蒙正》第一章——第二节:易经的发展(1)

第一章总结:

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古典哲学。研究的是天、地、人和万物的关系的经验科学。

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1、上古的《连山》易。

2、中古的《归藏》。

3、周朝至今的《周易》。是为“世历三易”。

有三个人对于《易经》的发展影响最大:伏義,文王,孔子。为“人更三圣”。

《易经》更改的根本原因是天地人环境的变化所需要而变化的。讲人话就是说:时代在发展,文化也要进步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