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不起的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无极太空0 2019-12-08

老子道经中有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万物为道之所生、天地之同属,究竟天地有无感情呢?天地之久长,而人之须臾,无可比拟也、天地若道。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在没有读过《道德经》之前,我还以为古惑仔电影中江湖大佬关于蒋天生、蒋天养的那个“天生天养”的介绍,是真的靠“天生天养”。原来该剧本居然有道德经内容成分,改变了我一向认为没文化、黑社会争斗类型江湖故事的看法。

“刍狗”一词多见于在古代举行祭祀活动时,就是人们使用稻草捆扎而成的祭祀品。“刍狗”实为稻草,却以狗的形状捆扎、打造。而当祭祀活动结束后,由于“刍狗”只是狗形状的稻草、所以不可以食用的。“刍狗”通常被弃置或当柴烧,没有重要性,寓意卑贱的东西。个人认为天地之于万物,并没什么感情可言。万物的生与杀、万物的喜与悲、万物的昌盛或衰亡等等,天地始终不悲不喜、一视同仁。崇拜于天地、祈福天地保佑之类的迷信,仅仅是人类一厢情愿罢了。

道生天地,崇道尚德。黄帝的阴符经中提到,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说得很对,无感情的天地,视万物无贵贱之分,这样恰恰是最无私的,无私情干涉的天地才是最公正的,方可化育众生。

人道是儒家所推崇的,讲“仁”,或许是退而求其次、是失去天道后无奈的举措。所谓的“对与错”、“好人和坏人”都是评判人的方方面面。

后续道德经中一章节中,还有一句和本章前两句话意义挺接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者,合道之举是为善。这说的是天地并无亲疏远近的分别,看起来仅仅对尊道贵德合道的人好。

因此,祸害存留千年、好人却没有好下场,这并不正确。天地依道遵道,与道之不合即为不好、与道相合即变好。“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好人终得好报,坏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很多类似事件、现象发生?是何因由呢?

世俗眼光所理解的好坏依据的是人伦衡量标准,而天道衡量标准才能影响最终的结果。人道法于天道、人伦法于天伦,人伦乃是向天伦学习、举一反三的演变,照此理论相差不会太大。根据生活经验或者学习经验,大家都清楚模拟往往会走样、失真。因此,当所模拟标准并非真正标准、天地未依你所认为的标准判定你想达成目的之时,却埋怨天地,只能说是自己的坚持认知有误。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往往是合道的人,并非儒家意义之圣人,是超其之外的。如果很难理解,就简单看作类似女娲氏、伏羲氏之类的人吧。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如天,尊道贵德,亦不能有私心,合天地之道德,故亦以百姓为刍狗。或许像这种标准,才能不偏心、不私心。圣人无为而行天道需以道的标准,行天之至公。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意义是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橐龠,是风箱的意思。空虚,是无处不在的,风箱,只需拉一拉风杆,风就会忽忽而至。空虚充满于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动起来,风就会生生不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上一句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出太多的东西,万物就会纷繁杂乱,要想逐一介绍,分门别类、归纳统计,或许无穷无尽、从根本上也是不现实的。道德经主张的“返璞归真,无为而为”的核心描述也在于此。

宇宙的大小都是无穷无尽的,能量的寄点是至中至虚。不能看到,不能摸到的能量寄点,小于黑洞,却有无极限的能量,是无是一的存在。爆发、膨胀,一句一定的规则朝着四面八方生成万物,不断向末节延伸着。所以,还有谁想不自量力、坚持想要辨清万物的吗?

因此,老子主张“不如守中”。含义是让大家别去弃本逐末,无穷尽有什么可追的?要多往产生这一切的那个点“一”。被老子字之曰道,名之曰大,又被称作无,称作一的存在,如此大家方可从根本去把握住万物。的确匪夷所思,聪明的先哲们于上古时期就认识宇宙如此的深刻。

让现象来解释现象,是不可能找到合理的答案,要抓住根本。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而正,正则身治,家治,国治,天下治。

您了解道德经吗?有什么看法?欢迎您留言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