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嚏网》因技术升级,暂停更新一个月。如此公告,意味深长,谁也不知道一个月后会如何,也许会像当年《乌有之乡》一样。这两个完全不观点的网站或许会有一个相同的结局,并不意外。每日看其《图卦》成了习惯,乍一不更新,感觉上网没了着落。随意在《凤凰网》上浏览,看到贾樟柯的散文《穿越乡村的时间》获奖的消息。 这篇文章改自贾樟柯去年在山西吕梁文学季时讲话,后在《十月》2019年第三期上发表。这本杂志我是订阅的,竟很少翻看,令人汗颜。 12月6日,第四届“琦君散文奖”颁奖典礼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举办,贾樟柯作品《穿越乡村的时间》获得作品奖。在这篇一万余字的散文中,贾樟柯以2018年在山西吕梁举办的文学季为切入点,回忆了自己在故乡的岁月如自己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写作了第一行诗,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电影观,并谈及自己喜欢的如余华等的作家作品。 文章里,贾樟柯最后对文学的理解,我非常赞同: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经历了什么?是需要文学的。可能我们会留下一本历史书,这本历史书会写很多数据,我们却无法感受这个时代。但是文学不一样,电影不一样,它是细节,它是真实的细节,它是个案,它是个体的经验。只有这些,它才能够让我们理解,我们经历过什么?所谓的记忆,就是我们的根。一个没有记忆的、一个写不出我们心情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到今天,是因为我们无论在如何极端的环境里面,都有顽强的写作,都有顽强的艺术创造,把我们的记忆留下来,让我们的根更加地扎实。脚下的土地,你踩的这个泥巴也要生花,让我们的精神经历有迹可循。让我们的后人,让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变成一个有根的人,而不是一个无根的人。 贾樟柯说文学是一种生理需要。他从小就喜欢文学,喜欢用文学的方式理解生活。他做中学教师的父亲给了他文学的启迪,写了大量的日记,最后都烧掉了,并没有留下一点文字,又让他看到了文学的另一面,也是生活的另一面。 贾樟柯对大学之前21年生活的描写让我产生的共鸣。我们是同一时代的人,对那一个时代有共同的认识。那个时代的种种现象如今的年轻人有可能不理解,我却感同身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追求,在那个娱乐活动缺乏的年代,文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哥。 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之前,文学只能是梦想,甚至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个笑话。但对文学的坚持值得尊敬。 我转过头望着窗外,城里的夕阳正挂在高楼之上。天色渐暗,弥漫着沉闷的气息。心里想着此时的小哥是否一个人在自己的家里秉灯独坐,依然做着自己的文学梦呢? 这让我的心情瞬间沉闷下来。 我泡了一杯茶,看着茶叶慢慢地落到杯底。城里夕阳带来的沉闷气息也随着这茶叶慢慢地沉入心底。 我从小读《人民文学》,在那个存书不多的年代算是一道精神大餐。如今我的书柜里典籍众多,儿子依旧沉迷在手机游戏里,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这个年代,成也手机,败也手机。 快餐时代,文学离人们越来越远。能有几人沉下心来读文学书籍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