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报警值的设定

 留在家里 2019-12-09

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监控系统的应用也就越来越普遍,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监控人员的工作压力,我们只需要定期查看或者通过其他辅助的手段就可以轻松达到预期的监控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面临的就是监控产生的大量数据,面对大量的数据如何做到快速检索或发现到异常情况呢?这时候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系统的报警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予我们提醒,免去了我们逐条筛查数据的工作。要想报警功能有效的实施,这就涉及到报警值的设定问题,那报警值设定为多少更合适呢?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

有人说应该选择警戒限作为报警值,有人说应该选择行动限(纠偏限)作为报警值,也有人说应该选择标准值作为报警值。到底哪个更合理一些呢?在做出判断前,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下启用报警功能的目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报警功能可以给我们做提醒,提醒某项监控指标/参数已经超出了报警值,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药品质量,有时候也是因为受设备自身承受力的限制,报警能够及时提示我们应作出一些判断,以防止不良影响的产生(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报警我们都能够阻止影响的扩大,例如悬浮粒子报警)。既然是为了保证药品质量或设备性能,那么一旦超出标准值的范围报警产生后,对产品质量或设备性能的风险/影响已经产生,报警将失去意义,显然选择标准值作为报警值是不合适的。那么警戒限和行动限(纠偏限)选择哪一个更合适呢?如果系统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选择这两个限度来进行预警/报警的限度值。如果系统仅能设定一个限度值,那么需要结合公司的报警处理流程来确定报警值,选择不同的限度值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例如选择警戒限作为报警值,那么通常情况下,在发生报警后,监控人员是不需要立即采取措施的,而需要做的只是加强对其监控,观察发展趋势。而选择行动限(纠偏限)作为报警值,当发生报警后,监控人员应立即通知相关人员采取措施,以纠正现有的超标状态,防止影响进一步加深。目前各企业采用行动限(纠偏限)作为报警值的居多。在设定报警值时还应综合考虑监控系统本身的误差,扣除误差后确定最终的报警值则更为合理。

不论选择哪种限度值作为报警限度值,这个数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每年都需要根据产品/系统的回顾分析得出新的警戒限和行动限(纠偏限),这时报警值也应当同步调整。同时也建议在定期的回顾中将报警情况进行分析,从报警的多少可以分析出系统的运行状态。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企业在设定报警值时可根据监控的目的选择合理的数值作为报警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