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华表”

 杏坛归客 2019-12-09


朱英贵

“华表”为什么叫“表”,这要从“表”字的字义源流说起。“表”的本义是指毛皮衣服的外表,后来便引申为泛指穿在外层的衣服,而穿在外层的衣服关系到一个人的仪容,故又可引申出“外表、仪容”的意思,例如:“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孔丛子·嘉言》)又如我们常说的:“虚有其表”、“徒有其表”云云。

因为设立标志也是要显露在外的,故又可引申出“各种标志”的意思,例如:“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荀子·成相》)这里的“表”是指宣明法律的标志;又如:“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吕氏春秋·慎小》)这里的“表”是指用作标记的木柱;又如:“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阮元《畴人传》)这里的“表”是指直立于地面,用以测日影的标杆;又如:“千里立表,万里连纪,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汉书》卷七十五)这里的“表”是指石碑;又如:“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吕氏春秋·察今》)这里的“表”是指指示河水深度的标志。现代社会也有类似的标志物(如下图),其实也可以称之为“表”或者“表柱”,只不过通常人们将其称为“标桩”而已。

 “表”可以指用作标记的木柱,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还有一种特殊功能的“木柱”或者“石柱”,称作“华表”。据网络上一些“百科词典”介绍:

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据“百度百科”)

关于华表的源起由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

多数学者则认为,华表是源于尧舜时立下的诽谤木原型,其原始造型可能就是在一根柱上横钉一块木牌,这种诽谤木就是为了便于百姓在上面书写不满情绪、上谏批判朝政而专立的。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讲究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曰“诽谤木”,或简称“谤木”,也叫“华表木”。据古籍《淮南子·主木训》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据说华表是由一种名为“木锋”的古代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的木柱。

 谤木

到了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像花朵,“华”者“花”也,所以称为“华表”(意谓“花表”),汉代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后来,华表这种指示道路的木柱,就逐渐演变成为建筑、桥梁、墓地等的装饰性柱表。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龙华寺》:“(洛水)南北两岸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凤凰,似欲冲天势。”周祖谟注:“华表,所以表识道路者也……古代建筑前路边每有石华表。”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造。柱身往往雕有纹饰。北周庾信《燕歌行》:“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唐·杜甫《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诗:“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后来,华表逐渐发展成为桥头和墓地等设置的小型装饰建筑品。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虹桥两端就画有两对高大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生动各异。卢沟桥两头也有华表四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横贯着云板,柱顶有莲座圆盘,圆盘上雕有石狮子,庄严秀美,气势非凡。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装饰的石柱华表,雕刻工艺精巧,造型美观。

 墓地神道柱华表

明永乐年间建造“承天门”(即今天安门)时建立的两对华表,巧妙点缀了整个精美的故宫建筑群,增强了古老建筑艺术的整体感。现在天安门内外的两对华表,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横贯一块美丽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际。顶端承露盘上的蹲兽,栩栩如生。于是“华表”又含有“显扬”的含意。

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因此顶部至今还保留有图腾形象。现在天安门前的华表上蹲着一头怪兽,非狮非狗,头望宫外,名为“犼”(读作hǒu),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让它望着宫外,是让它眺望远游的皇帝不要迷山恋水,早作归计,以理朝纲。这种说法本身包含了先人的建造华表时对王权的一种虚幻的期望。天安门内的一对华表名曰“望君出”,是提醒皇帝应该出宫去体察民情。天安门外的一对华表叫“望君归”,是呼唤皇帝应该赶快回宫处理朝政大事。“望君出”和“望君归”的思想意识,倒是与华表最初的“诽谤木”的意思有些相似。

华表在较为雄伟的建筑物前延续下来,既是建筑小品,也是中国封建礼制建筑的附属品,在建筑群体序列仪式的开场白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定调和陪衬作用,这是从局部相对于整体上来感受建筑的符号功能。如果将故宫建筑群比作一篇乐章,那么华表就是这篇乐章的序曲,起到定调的作用。

天安门前的汉白玉华表,围绕着天安门共有四根。门外华表柱二,金水桥环之,门内亦华表柱二。而在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看到的天安门前金水桥畔两根对称的华表,原来并不在现在的位置,是1950年8月因天安门广场扩建需要把华表和石狮向后(北)挪移了6米。天安门华表的上部有两个圆盘形的柱帽称为“承露盘”,其上雕刻着蹲立的龙头神兽。这样的华表还分布在明十三陵。

 辽宁沈阳清昭陵华表

沈阳清昭陵(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河北遵化清裕陵(清乾隆帝的陵墓)、河北易县清泰陵(清雍正帝的陵墓)和北京圆明园(后分别移入北京大学和国家图书馆院内)等地。其中,天安门、明十三陵和圆明园华表,柱头为神兽;而沈阳清陵柱头则有所变化,为莲花头。

因此,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都可以见到古代遗留下来的华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