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大唐第一刺头,没有他不敢说的话,没有他不敢插足的基情

 每天读诗词 2022-07-21 发布于四川

话说大唐盛世,却绝对不能缺少唐诗,而盛唐又是诗人在数量和质量上集中爆发的时代,比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孟浩然、王维、李白、王昌龄、高适、岑参、杜甫都是那个时候的。可是盛唐的繁荣蒙住了大唐集团CEO唐玄宗的眼睛,他开始有点飘了,是真的飘了啊!开始不听忠臣劝谏,整天醉倒在石榴裙和长安繁华的十二时辰里,他裁掉了最靠谱的张九龄,拿安禄山当儿子养,结果好了,被这个“养子”一下子端了老巢,自己跑到四川,哭得像狗一样...就这样,盛唐结束了,中唐时代来了!

说起中唐,诗人那也是拿得出手的,不信你看: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张籍、刘禹锡,孟郊、贾岛...我们今天就先说说这里面最刺头儿、嘴巴最宽的、最不怕事的诗人,他就是刘禹锡。

刘禹锡,也是唐朝诗人圈子里的大IP、经常有事没事闹个幺蛾子上上头条,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瞪大眼睛围观,那么刘禹锡到底干了哪些事,能抢了汪峰的头条呢?

一、强大的身世背景,比递名片管用多了

古人一见面,自我介绍一般会先说自己的家族背景,刘禹锡自然也是如此,毕竟人家来头很大,和刘备还是亲戚。刘备当时起兵的时候说自己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禹锡也说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姓刘的不好惹啊)。在外面混,没点背景怎么行,刘禹锡这背景,也算是很强大了,当然他也不是举着幌子不干事的江湖骗子,千年之后的现在我们要研究唐朝历史文化、政治文化,甚至医药学都绕不开这个硬核的刘禹锡。

安史之乱打碎了所有盛唐里沉睡的人的梦,纷纷战火撕裂了繁华和喧嚣,他的父亲,当时是一位小官僚,为躲避战火,从祖籍洛阳迁到苏州,刘禹锡就出生在那里。其实当时为了躲避战火南迁江南的还有很多大咖人物,比如白居易、韩愈等等,只不过刘禹锡是从小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等到科举才离开。

二、从小爱学习、有礼貌,邻居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家风对一个人真的太重要了,刘禹锡就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们刘家世世代代都称自己是“世为儒而仕”,也就是说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当官的人。所以从小他父亲就对他要求很严格,而这刘禹锡小时候也比较聪明,还很爱学习看书,自然也就有教养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还刚会打酱油的刘禹锡,就梳成两个小角辫,认真的学习《诗经》和《尚书》,对待长辈也是谦和有礼,这明明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嘛!

这么爱学习,还这么乖的孩子真的打着灯笼都难找,但是他小时候身体经常生病,身子骨弱,所以从小他就留意医学著作,所以其实刘禹锡除了是一位诗人,还是兼职的医生,现在中医学研究药方,也离不开刘禹锡。学医药学的同时,他的思想也逐渐变得唯物主义,不信什么鬼魅魍魉,可以说十分超前了。

早熟的刘禹锡,少年时代爹妈管教严格,自己也很自觉,还拜著名的和尚:灵澈上人、皎然为师,这就是典型的赢在起跑线!江南富足的生活,还算小康的家庭,邻居长辈的夸奖并没有让刘禹锡飘飘然,在他心里他始终想走出江南,施展抱负!

三、才华满腹三登科,初入官场满春风

就这样,贞元六年,刘禹锡十九岁,告别父母,第一次离开江南,去首都长安参加考试去了。当时唐朝的考试一般在正月举行,二月放榜。但考生们都是要在秋天到达长安,不为别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在考试之能在京城的达官贵人、文学大牛面前露个脸,混个脸熟似乎更重要些。所以那时候考生一般都要向礼部“纳省卷”,还要向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投递文稿,引起他们的注意,这种做法叫做“行卷”,万一能混到热搜成为网红呢?那科举就十拿九稳了。

这时候刘禹锡硬核的一面展现出来了,他自信到直接给皇帝写文章,可惜皇帝没空理他,只能走常规路,但毕竟他有才,通过结交长安名流,竟达到了声名远播的效果,瞬间成为实力网红。

人生就是这样,光有实力还是不行,还得靠运气好。当时朝廷很重视科举,科举选拔也比较公平,这给了刘禹锡等一大批考生极大鼓舞,22岁那年,刘禹锡进士及第!同一批及第的还有柳宗元

实力不是盖的,同一年刘禹锡又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又中了吏部取士科,这就是著名的“三登文科”三次考试接连中举,刘禹锡突出的表现终于让他顺利地当上了公务员。这次当的是太子校书,也就是东宫的文官,负责校勘书籍,他这就是如鱼得水了,大量的书籍摆在面前,自己开心得不得了,边工作边学习,这样的工作来两打!就这样刘禹锡在当时文人圈,已经是颇负盛名的学霸了。

后来他父亲去世,回家丁忧,回来后担任了淮南节度使下面的掌书记(就是节度使下面的办公室主任兼人力资源老大),这个节度使可不简单,他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还爱学习,爱文人,尤其喜欢刘禹锡。所以刘禹锡也对这份工作很有激情,跟随老板杜佑戎马潇洒了一阵子,这期间很多著名的公文都是出自刘禹锡之手。无奈不久之后他的老板杜佑没有军功,向朝廷交了辞职报告,刘禹锡就跟着下岗,丢了饭碗,在扬州过着裸辞没工作的日子,郁闷了一阵子。

跟随杜佑的这一年多时间,刘禹锡工作认真积极,又廉洁奉公,增长了不少知识和才干,为后面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

四、官场得意大搞改革,朋友纠葛还遭贬谪

在扬州呆了不久,29岁的刘禹锡便被调到了天子脚下,在现在大概的陕西渭南县任主薄(掌管文书的官职),因为才华突出,又有人赏识,不久就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也就正八品,但因为可以巡察百官,权力还是蛮大,被称为“八品宰相”俗话说,运气来了,闭着眼走路都能撞到美女,这不,不久刘禹锡就被京官看上了,要他做女婿,这真是春风得意,让人眼红啊。

不久,柳宗元、韩愈也调到了监察御史,就这样,历史在这里闪光,三位大文学家和诗人成了好友,被称为唐朝“铁三角”,这比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铁三角和天龙八部里面的铁三角耀眼多了!韩愈去世后,刘禹锡曾在文章中写道:韩愈擅长写文章,我擅长议论,我们两人一见面就争论不休,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柳宗元就出来当老好人,这样的日子真让人怀念啊。哎,有时候真的期待,啥时候也拍一个唐朝铁三角的电视剧啊,肯定很精彩!

刘禹锡的运气还在上涨,一路绿灯。这不,皇上驾崩,太子李诵继位,要知道当时刘禹锡当的第一个官就是太子校书,这下老领导当皇帝,肯定会提拔自己啊。现在不管是官场还是职场,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更幸运的还在后面,当时王叔文是太子嫡系部队,和刘禹锡也是老朋友,王叔文很有政治才能,早就看透了唐朝的一切,想改革,这下太子继位,自己终于有了机会。

王叔文为什么想改革?当时唐朝的风气坏到了什么地步呢?据说上一任皇帝猜忌成性,当时文武百官都谨慎到结婚生小孩不敢摆喜宴,上街不敢勾肩搭背的地步,稍微不注意,脑袋就别裤腰带上了。

当时太子没继位的时候,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三个人,就定为死交了(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同一届的同学,韩愈是比他们大一届的学长,所以韩愈没在这三个人圈子里),所以为以后这三个人一起改革埋下了伏笔。

有人要说了,韩刘柳的“铁三角”呢?这里就有故事了,太子805年继位,韩愈两年前的冬天就因为过激言论被贬到广东了。其实韩愈也是个刺头,都是正直又敢说话的人。当时韩愈被贬的时候完全没有思想准备,被贬也就算了,为什么两年后太子继位,朝廷只重视刘禹锡和柳宗元,自己虽然赦免,但也只是到了荆州任职,没被调回长安?这是为啥?

这时候韩愈便怀疑是不是刘禹锡和柳宗元说漏了嘴,当时还写了一首诗,醋味满满:

同官尽才俊,偏善柳和刘。

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

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

意思也就是说,同朝为官的人都是才子俊杰,但朝廷却偏偏只器重刘柳他们两个。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刘柳二人把我当时只对他们说的一些关于朝政的议论泄漏了出去,从而造成了我现在的困境。我现在还难以断定,可我愿意把话先撂在这,他们两个肯定有问题好可爱的韩愈啊…

所以这件事给之后“铁三角”有点歪了。后来刘禹锡也解释过,表明自己不会干这卖友求荣的事,以此来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件事也只是一层隔膜,三人之间的君子之交还是一辈子存在的。

这件事其实后来也化解了,永贞革新经历了不到200天,就失败了,柳宗元和刘禹锡被贬(八司马事件),韩愈反而调回了长安,这时候韩愈也没有因为这件事避嫌疏远刘禹锡和柳宗元,三个人关系还是保持得很紧密。

五、改革失败摔了大跟头,被贬二十三年不得志

人生就像过山车,你刘禹锡春风得意也有一阵子了,也该遭遇波谷了…

在封建王朝搞改革,就是吃螃蟹,很容易跌跟头。刘禹锡就这样因为改革失败,导致以后的二十三年都是贬贬贬…

一开始贬到连州(广东),等背上行囊,落汤鸡一样地他走到了湖北,朝廷改主意了,要他做朗州司马,也就是湖南常德(洞庭湖周边),这比连州好多了,但当时朗州就是贬谪官员收容所,没啥实权,刘禹锡在政治上一片灰暗。

政治灰暗,诗歌就得灿烂,在朗州九年时间创作了大量诗歌,比如这一首: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终于九年熬过去了,朝廷把刘禹锡和柳宗元召回长安,可这个刺头刘禹锡,在朗州郁闷久了,来到长安一肚子牢骚,就作了一首诗,再一次成功把自己作死了。

玄都观桃花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一写,被当朝权贵解读为:刘禹锡是看不上我们,是因为刘禹锡这些人受到排挤我们才被提拔的,这是赤裸裸的讽刺。贬他!

结果悲剧了,刘禹锡在长安板凳都没坐热,就又和柳宗元这对苦难兄弟逐出京城,柳宗元去柳州,刘禹锡去播州(遵义),后来改到连州。

就这样,刘禹锡和柳宗元这对难兄难弟再一次一路南下,到了衡阳两人分别,在这里刘禹锡作了一首诗,让人心疼: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如此反复的被贬,刘禹锡多次路过洞庭湖,也曾写下: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又在广东连州呆了5年,这五年时间,他改善当地民生,还学起了医学,自己开药方,拿柳宗元当小白鼠做试验,柳宗元还给他写信说服了药方的临床体验...到底是他两关系铁黑市柳宗元胆子大呢?就这样,刘禹锡以兼职医生出道!

不久之后,刘禹锡因母亲去世北上,柳宗元那时候还写信吊唁,可就在刘禹锡丁忧路上走到衡阳的时候,突然收到了柳宗元去世的噩耗,顿时刘禹锡感到天塌了,悲痛万分!写下了这首诗:

重至衡阳伤柳仪曹

刘禹锡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两年之后,刘禹锡又被外放到夔州(重庆奉节),在夔州呆了两三年,期间方面治理民生,一方面还整理柳宗元的诗集,还自己结合当地风俗民歌搞诗词创作,比如这首《竹枝词》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艺术源于生活,这首诗就是最好的见证。

后来又被调到安徽和州,刚到这里不久,又来了一个噩耗,韩愈去世了!他既是韩语的基友,又是韩愈的粉丝,这一噩耗对刘禹锡打击很大,为韩愈写了悼文。

贬谪和州时,刘禹锡都被贬了二十几年了,被边缘化的官员,谁会看得起?所以当地县长好几次催他搬家,他也是个乐天派,期间创作了一首经典《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终于在和州熬完了两年,被调回洛阳。刘禹锡至此才算结束了二十三年贬谪生涯!不容易啊!

就在他北上洛阳经过扬州的时候,遇见了下半生的好友白居易,白居易请他喝酒,在酒席上刘禹锡回忆这二十三年的苦日子,也想起柳宗元、韩愈等好友已经离世的现实,感慨万分写下一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六、老了也不求圆润,再次插足三角恋

和白居易一起回到洛阳后,刘禹锡已经54岁了,按理说也该被世俗磨圆润了,可刘禹锡依旧刺头。白居易年轻时也是刺头,可人家经历了挫折就变得佛系和圆润了,所以一起回到洛阳后,白居易不久就被调回长安,刘禹锡还在洛阳养老。最后还是靠裴度举荐,才回到朝廷。这一年刘禹锡再次到玄都观游玩,再次写下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12年前就是因为写玄都观桃花得罪权贵被贬连州,这次回来,他还写!还敢写!丝毫不妥协!你说刘禹锡刺不刺头!

再游玄都观

唐代: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次来玄都观,桃花没了,全是野草,道士也跑了,这意思就是说,昔日的那些权贵也不过如此,昔日炙手可热,如今全都蔫了。

幸好这次有裴度罩着,没被别人抓住把柄。不久裴度举荐刘禹锡任集贤殿学士,白居易当时是刑部侍郎。到这里,刘禹锡又插手了一段三角恋!

之前的铁三角是韩、刘、柳,这次的“三角恋”是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不必说,是真的好基友,后来晚年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关系也是相当铁,同时在朝廷当官,而且政治方向一致,所以和白居易经常一起写诗、看曲儿,也算是形影不离。

刘禹锡本想趁着体力还行,在裴度的身边谋求政治上的东山再起,可不久裴度下面的人如白居易退出朝廷,逐渐变得势单力薄,被李宗闵排挤出朝廷,刘禹锡再次遭遇滑铁卢,也被赶出长安,到了苏州。

在去苏州路上,刘禹锡也不忘了去洛阳看看白居易,还互相给对方写诗,这感情真的很黏糊。

在苏州呆了两年,又北上担任汝州刺史,一年后因为朝廷任命白居易担任同州(长安附近)刺史,白居易不去,刘禹锡就替白居易到同州当官。在去同州路上,刘禹锡又去洛阳找了白居易,这感情,铁啊!

在同州呆了不到一年,因为患病,刘禹锡被调到洛阳,这下终于又和白居易团聚了!而且洛阳还有裴度,这三人整天一起喝酒作诗,还留下来《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等,算是一段文坛佳话,也是他们三人的晚年快乐时光。

七、老年仍怀赤子心,一生遗憾却也无憾

终究还是老了,在洛阳呆了一年,65岁的刘禹锡身体开始出现不适,经常患病。在刘禹锡晚年期间,亲眼看到牛李党争,此时的刘禹锡心里还想着驰骋千里,可毕竟老了啊,当时他在回应李德裕的《秋声赋》中写道: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意思就是:虽然我身体老了,但是我还是斗志满满,朝廷如果需要我,我会奋不顾身,只为了初心!

71岁的时候,刘禹锡给自己写了一个自传,在自传里他把多年前的宫廷“皇位禅让”内幕和盘托出,控诉了那些权贵的罪恶!这种事一般人是万万不敢写的,也就刘禹锡有这个胆子。

这年秋天,一生敢做敢言的刘禹锡在家里永远地放下了手中的笔,与世长辞。白居易悲痛欲绝,写下这首诗来悼念好友: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白居易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落景挂桑榆。
夜台幕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刘禹锡一生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他曾为自己没有充分发挥政治才能而感到遗憾,又为自己为人处世问心无愧而无比自豪。

他跌入低谷时逢秋不悲,面对权贵时绝不低头,与朋友交正能量满满。他是理想的坚守者,他是毫不妥协的战士,是刚强轩昂的雄鹰!读刘禹锡的诗,你收获的不仅仅是语言之美,更是对待人生起伏的豁达,对待真理的坚守,对待梦想的渴望!

作者 | 素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