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大公湖南
2019-12-09 10:25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2月9日讯 据大公网湖南消息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一时代主题的引领下,所有的城市似乎都在卯足了劲向前冲。长沙,自然也在这奔跑的潮流之中。只是,相比起其他城市,它似乎有些特殊。
因为,湖南,北接湖北,南邻广东,同样都是省会城市,和武汉、广州相比,长沙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广州位于广东省的中心地带,同时又有海港,便于往来贸易,在地缘经济时代,这种地理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武汉虽不沿海,但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空运则可通航全球四大洲,可谓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奠定了它在华中地区无可比拟的经济地位。从起跑线来看,长沙是落后的。据各年份《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地统计公报显示,20年前的长沙GDP总量仅为588亿元,位列全国城市第38位,远远低于GDP总量为2057亿元的广州和1086亿元的武汉;但从2017年起,长沙跻身万亿级城市之列,GDP总量跃居全国前十五,上升幅度令人惊叹。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了一份《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在这份报告里,长沙城市软环境指数逆袭冲到全国第2名,仅次于深圳。星城长沙,在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交通环境等方面均无显着优势的情况下,成了全国城市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长沙这快速发展的动力,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智造”长沙,产业领航
首先,长沙文化和娱乐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目共睹的。如今,文化产业已成为长沙乃至湖南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湖南广电在“亚洲品牌500强”中居亚洲广播电视品牌第二,是首个进入亚洲前十的省级广电台,成为长沙最亮眼的文化品牌之一。往前20年,又有多少人能料到,湖南卫视会成为国内娱乐第一台呢?此外,长沙还依托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出版、动漫、电视等文创产业蓬勃发展,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短短两年时间,文创类市场主体达587家,大步朝着“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的目标迈进。2018年,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跨越千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9%;全市博物馆32家、美术馆13家,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平方米,远超国家标准,并先后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长沙是高调的——在文化娱乐方面,长沙的名号在全国都能叫得响亮;但同时,长沙也是低调的——在文化这块光彩夺目的招牌之下,长沙还有庞大的产业集群。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沙坚持以智能制造为总揽,大力推进“三智一自主”,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及专项项目达27个,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4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长沙成为国内唯一拥有4个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更被国家工信部赛迪科技列为世界级产业集群,长沙亦被央视誉为“智造之城”。长沙,正用自己强悍的实力,为国家的战略发展蓄力。
科教长沙,人才领航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无论哪个行业,想要有长足的进步、长远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一个产业,尤其是科技领域,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业人才的质量;而这个产业能走多远,也难免受该行业补充的人才数量影响。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若无人才,产业难兴,发展难久。
而人才这一项,正是长沙的长板。
长沙,在吸引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2017年6月21日,长沙市委、市政府以开放的胸襟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出台“长沙人才政策22条”,并迅速配套推出五大工程实施细则和27个实施办法,构建了“1+5+27”政策体系。两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扎实推动“长沙人才政策22条”落实落地,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0余万,人才总量从2017年6月前的110万增加到140多万。近两年,全国各城市人才净流入率、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两项指标,长沙都稳居前三。人才的大量流入,为长沙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长沙留住人才也有着诸多积极措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是杜甫的祈愿;坐拥广厦千万间,能使英才俱欢颜,这是长沙的气魄。全国没有多少城市,在调控房价上有长沙这样惊人的胆识和空前的力度。2017年,长沙出台了13个楼市文件;2018年,长沙又祭出了“6·25”新政的大招。在这样的调控力度下,长沙的房价一直相对稳定。在易居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全国50城房价收入比报告》中,长沙的房价收入比仅为6.8,远远落后于许多其他城市。2019年9月30日,长沙市住建局官网发布了关于印发《长沙市人才购房补贴实施办法》的通知,宣布该政策两年试行结束,文件提及:在长工作、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购房不受户籍和个税、社保缴存限制。人才购房易,他人“炒房”难,这对于留在长沙的人才来说实在是个福音。此外,宜人的自然环境,繁荣的文化环境,恰到好处的生活节奏,也都是长沙留住人才的资本。这样的长沙,谁能不爱呢?
在培育人才方面,长沙更是走在前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挂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大门上、令无数长沙人引以为豪的话,从来都不是一句仅用以标榜自己的品评。
近年来,长沙教育事业发展欣欣向荣。2018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0%;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5.6%;在校大学生数达到70.35万人。
当然,教育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作为省会城市,长沙是湖南省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十大城市之一。长沙拥有14所二本及以上高校,4所211,3所985;中国高校军校里面唯一的一所“985”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也在长沙。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给了莘莘学子来长沙求学的理由。
不仅如此,长沙的中学教育质量也享誉国内。据阳光高考平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019年自主招生数据显示,湖南省在清北两所学校的录取人数均位列第一,总人数112人(清华55人、北大57人),其中来自雅礼中学的学生共有34人,长郡中学的学生共31人,湖南师大附中的学生共24人,长沙市一中的学生共21人。在清华录取人数榜和北大录取人数榜中,长沙这四所中学均位居前列。长沙“四大名校”,可谓名副其实的英才摇篮。
北宋大儒胡瑗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正是因为有雄厚的教育实力、有足够的人才支撑,长沙的各项事业、产业的发展才能有不竭的动力;长沙,才能在“不沿海、不沿边”的劣势下,成为各线城市中一颗耀眼的新星,才能以昂扬的姿态,在全国领航,并将继续奋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