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衣节的来历及传说!

 铭建 2019-12-09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同属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习惯叫“过十月一”。 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据说这个节日来源于孟姜女千里寻夫的传说。

  古时,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节日当天,则由族长带领家族中的男姓,抬着食盒、大方桌和丰盛的供品(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前祭拜,叫“上大坟”。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淡化,许多人特别是城里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过去,十月初一还是长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节”雇主要在这一天设筵犒劳雇工、清算工钱,宣布是否继续留用,留下的叫“打冬”或“扛冬活”。 到十月初一,坡里的庄稼都已收打完毕,即墨、崂山、平度、胶州、胶南、莱西都有“十月一净坡”和“十月一坡了(净)场光”的俗谚。

  【寒衣节的习俗】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了。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

  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寒衣节与孟姜女(上)

  一、寒衣节

  农历十月,为冬季中的第一个月份,古称孟冬。此时天气虽然逐渐转寒,但部分地区暖和依旧,山树枝头,绰约绽放着几朵花蕾;田畴陇边, 风中嫣然含笑着黄色菊花,因此十月又有“小阳春”之称。

  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也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寒衣节。

  寒衣节,又称“地腊冥阴节”、“送寒衣”、“烧衣节” 、“十月朝”、“十月一”、“哭节”、“祭祖节”等,民间俗称“鬼节”、“冬祭”、“鬼头日”。《旧京风俗志稿本》云:“十月初一日,京俗为鬼节,谚云:‘十月一,鬼穿衣’,盖言天气渐冷,已死之人亦须穿衣也。”旧时,寒衣节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中国民俗节日中的三大“鬼节”。

  (一)寒衣节的起源。

  1、寒衣节源起于古代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

  古代,秋天新收后,为缅怀先人,祈求来年丰收,民间有祭祀祖宗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秋天的很多民俗节日均有联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农作物祭祀祖先,后演变为家祭、墓祭等多种形式。现今江南部分地区,犹存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烧送寒衣,祭祀亲人的风俗,现多见于北方民间。

  2、寒衣节为传统节日——“下元水官节”的前移。

  “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五杂俎》载:“道经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元节”为道教的传统节日:上元节称“上元天官节”,系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称“中元地官节”,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称“下元水官节”,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水官生日,作为节庆,是为了求取水官保佑,能够解脱无法预料的厄运。

  始于汉代的“下元水官节”,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清代,此节被前移到十月初一,成为寒衣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寒衣节为孟姜女传说衍生的节日。

  “十月里,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人人都把寒衣换,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千百年来,孟姜女寻夫送寒衣、哭倒八百里长城的歌谣,唱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凄婉的歌词,悲伤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着一代代男女老少的心,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约定成俗,把农历十月一日孟姜女寻夫送寒衣的日子,称为“寒衣节”,孟姜女的传说也成为华夏久盛不衰的经典传说。

  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竟衍生了一个中国民俗节日——寒衣节!这不是神话,这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奇迹!

  (二)寒衣节的主要风俗。

  寒衣节曾是一个全国性的祭祖日,也是生者怀念死者的日子。这天,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好寒衣,为家人试穿冬衣,或送给远方的亲人;然后在坟前烧掉纸做的寒衣,作为对已亡人的怀念,俗称“烧寒衣”。到庙里烧香、祭供祖先、烧纸钱、放河灯等为民间的普遍节俗,清代,部分地区还有城隍出巡的风俗。

  旧时节俗中存有许多迷信成分,但更多的是包含着浓浓的人情、亲情。如由生者的御寒加衣,联想到阴间的祖先,因此用布、纸做成衣服焚化,送给祖先,让他们温暖地渡过严冬等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至深亲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寒衣节里的很多陋习已经消失,但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传说,却流传至今。

  二、孟姜女与长城的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简称《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我国四大传说,在民间的影响程度,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大传说的源头,滥觞于史籍、志乘和文人的采录,经历代文人不断增改、充实和民间的口头加工,唐代前后逐渐完善、定型。四大传说构思精巧、情节丰富感人、语言朴实,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孟姜女》的传说,源头最古,故事情节及演变过程最为曲折,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也最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探寻起演变过程,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蕴藏的文化内涵。孟姜女的传说,与长城密切相关,我们的探寻之旅,就从长城脚下开始。

    寒衣节的传说

     阴历十月一,路人送寒衣,逝者过节日,生者忙祭祀。阴历十月一,是阴间的喜庆节日,是传统的祭鬼节,也是民俗中的“寒衣节”。通常情况下,“寒衣节”的习俗氛围是北方浓于南方的,北方人对此特别当回事,而南方由于冬天并不是很寒冷,一些区域的“认可度”就不太普遍。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各有千秋,说法各一,最经典的说法源于“孟姜女”的民间故事传说。据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累死在工地上,并被埋在城墙之内。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长城40里。她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尸体,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寒衣节”。在济南市长清境内的长城村边就有孟姜女哭倒长城后自尽的红石江(过去这条河不叫红石江,因为孟姜女投江后,河水变成了红色,就给这条河改名为红石江)。当地孟姜女的传说有近代出土的碑刻为证,以及百姓的口碑相传。1958年前,村里还有孟姜女庙。只可惜孟姜女庙在“文革”期间就被毁了,当年庙毁得片瓦不留,好在后来在村里有人找到了一块有历史见证价值的石碑。

  到了农历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为此,人们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因为阴历十月一是阴间的节日,鬼门敞开,精灵活跃,所以人们有很多的忌讳。尽量少出远门,尤其是妇女忌出行,就是那些胆小的男人们出远门的时候,也要带上桃木符或朱砂包之类的避鬼驱邪之物,仿佛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才真正感觉到百分百的“安全感”。

  在我们这里,阴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的时间比较长,从十月初一一直持续到十月初十,足足有10天的祭祀时间。不过,当地人真正的祭祀高峰一般都集中在前五六天。现如今,阴历十月一的祭祀档次和“心情”与以前也大不相同了。以前的时候,仅仅是烧烧纸、焚焚香、摆点水果、放点糕点而已,而现在却是鸟枪换炮,截然不同了。有些“心细周到”的人不仅在墓前焚烧仿真的冥币,而且还焚烧高档豪华的仿真(纸做的工艺品)轿车、别墅、飞机、手提电脑、超级家电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