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案研究案例

 年轻的调皮猴 2019-12-09

附录九:个案研究案例

关于学生P的个案研究①

、 问题的发现:P在校内外表现反差大

一天早上,正要进校门时,我看见不远处班上一名学生P正对着送她上学的 父亲大发脾气,样子很凶,全然不同于平时在学校里那副胆小怕事的样子。印象 中,P好像对老师有一种畏惧感,从来不敢正面看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上课发 言胆怯得很,很少见她欢快地说笑。P在学校与同她在校外的表现怎么会相差这 么大?

、 问题的症结:解读P

P进了校门之后,我上前询问P的父亲出了什么事。他说:P在家里很任性, 常常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同她母亲对骂对打。我感到P在校内外表现这么大的 反差,说不定是由于什么特殊原因造成的,就把这种直觉告诉了P父。问他:P 是不是受到过什么刺激。当时P父也感到纳闷,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只是告诉我: 送P上学时,孩子常常一路赌气过来,但一到校门口碰到老师,马上会住口收敛, 紧张得不得了。P敢与父母顶嘴,为什么这样怕老师呢?

事隔不久,P的母亲来学校参加家长会,特意找我交流意见,她告诉我:P 从小到大在家里好像没有受过特别的刺激,要说有的话,在幼儿园中班时倒是有 一回。那时,P是个非常调皮好动的孩了,喜欢拉小朋友的头发和饰物。有一次 上课因为扯身边小朋友的辫子,把人家弄哭了。老师不问青红皂白,罚她呆在厕 所里。直到吃过午饭,老师才想起她还呆在厕所里时,她」经整整哭了两个小时。 现在回想起来,P好像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性情起了变化。

'摘自陈桂生主编:《到屮小学去研究教冇》・I: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II:. 2000年。題H是编者加的。

听完P母的诉说,我猜想:可能是幼年这段不正常的经历深深刺激了P,导 致现在她对学校和老师心怀恐惧;她爱在家里大发泄,也许又跟她在学校里过 得不自在不愉快有关。

、问题的解决:转变P

1.对策与方案

这样的猜测和分析到底对不对,我心里也没有数。但是,不论什么原因,当 务之急是要帮助她消除在老师面前、在学校生活中过度的紧张感。于是,我建议 P父母耐心对待其女,多给予鼓励,不要再训斥她,重要的是逐渐消除她潜意识 里对学校、对老师的成见与恐惧。

在这个方面,我们做老师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P 是因为过去的老师严厉的惩罚而害怕老师,那么,现在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 办法就是老师体贴她,关心她,信任她,让她真正感受到师爱。改变一个年幼的 孩子对教师的成见和惧怕,重要的不是对她”讲理' 而是对她”讲情”、"示爱气

因此,我准备不让P意识到我在教育她、改变她,那种居高临下的教诲对于 一个受过伤害的稚嫩的孩子来说只能是一种压力,她不会因为老师的淳淳教诲而 喜欢上老师和学校生活。我希望通过课堂内外轻松偷快的交往和看似闲聊的交 谈,与P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还打算努力引导学生们营造岀一种相互体 谅、相互鼓励、相互分享、共同进步的集体生活氛围。春雨润物细无声,相信在 这样的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中长大的孩了,恐惧、胆怯和敌意都会销声匿迹,而 且必将逐渐学会关心。

然而,我的信心不足以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P对老师的态度如果是由其幼年经历所致的话,其影响就已根深蒂囚了。不可能通过一两个冋合改变她的态度。 所以,对于P的疏导和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而须循序渐进,一步步地消除她对 老师的成见、对学校生活的恐惧。第一步可以做的是设法使她信任我,在我面前 抬起头来:然后,设法使她在我的英语课上主动开II进行对话练习,在我的课堂 上轻松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她体会其它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在学校 里轻松快乐地学习和游戏。当她真正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道共同过学校生活时, 也许就有条件引导她改变对父母的态度,体贴父母,关心父母了。

2.方案的实施

第一步:辅导性谈话

带着这样的设想,我比以前更多地留意P,设法接近她寻找与她闲聊的时机。

师:P,喜欢学英语吗?

P:..... (点头)

师:喜欢张老师吗?

P:..... (点头)

师:张老师不喜欢只看到你点头、摇头,我想听到你的回答。

P:(点头)..... 喜欢。

师:那么,张老师问你一个问题。你既然喜欢英语,又喜欢张老师,怎么不见你 英语课上积极举手发言呢?

P:...... (稍有羞涩,沉默)

师:怕老师吗?

P:..... (摇头)

师:那为什么呢?很多小朋友都会围着张老师说这说那,你却在一边不吱声,U 定是怕张老师。P:(使劲摇头,眼光中流露岀委屈)

师:(我本想启发她承认怕老师,再加以疏导。转念一想,对于一个仍很稚嫩的 孩了,直截了当地讲道理、教育,反而让孩了感到居高临下的压力。于是,我用 欢快的语气对她说)好吧,张老师相信你!不管什么原因,张老师希望你下次上 英语课积极举手发言,踊跃与同学、老师对话。张老师还希望看到你笑,因为你 笑起来非常漂亮!要上课了,P再见!

P:张老师再见!

整个交谈过程中,P只讲了两句简短的话。但她的神情鼓舞了我,我原先的分析 和估计很可能是对路的。我等待着下一堂英语课的到来,准备围绕"like(喜欢)" 一词与P展开一段对话练习。

第二步:英语对话练习

英语课上,”师生自由对话”时,同往常一样,学生们纷纷挙手,争着要与老 师练习对话。几组对练下来,我自然地走近P,用鼓励的目光期待着她。当她慢 慢地将手伸出桌面时,我高声地与她对练起英语口语:

师:Hello! P! How are you?(嗨,P!你好吗?)

P: Fine, thank you, and you?(好,谢谢你!你呢?)

师:Very well, thanks. Nice to see you!(我很好,谢谢。见到你真开心。)

P: Nice to see you, too!(见到你,我也很开心!)

师:Do you like English?(你喜欢英语吗?)

Do you like mummy andmuch. Yes or no!(很好,(是的)师:Very good! YouP: Yes.喜欢)师:Thank you. I like you, too.

daddy?(谢谢你,我也喜欢你,喜欢爸爸和妈妈吗?) think your mummy and daddy also like you very

我想你的爸爸和妈妈也很喜欢你,是不是?)P: Yes.

re very clever! Sit down, please.(很好!你很聪明,请坐。)

我用惊喜的表情和语气对全班学生说:没想到吧!不敢大声讲话的P同学, 今天和张老师说了一长串的英语。Let's clap!(让我们为她鼓掌!)学生们热烈鼓 掌,欣喜地望肴P° P红肴小脸,洋溢肴笑容,低下了头。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的 喜悦,借机因势利导,同时鼓励别的同学共同进步。

由此打开缺口,她开始信任老师,由信任个别科任老师到信任老师群体,隐 藏在她内心对老师和学校生活的恐惧感,像阳光下的春雪在悄悄融化。平时在游 戏中,在交谈中,我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提示P:你看,老师多好!随着恐惧和压 抑逐渐减小时,P的性情有所转变。她的父母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一天,P母 高兴地告诉我:孩了回到家里,喜欢谈论自己的老师,说这个张老师好,那个李 老师好。她在家里的表现有一定好转,但时不时还任性,比方说,饭菜不合口味, 就大发脾气,让父母很伤脑筋。

第二步:教育性谈话

为此,我又设计一次私下的谈话,碰见P后,”不经意”地与她聊了起来。师: P.吃过饭了吗?P:(微笑着点头)吃过了。师:在学校吃的,还是在家里吃的?P:在外婆家吃的。师:外公外婆一定很疼爱你吧?

P:(点头)师:那如果他们烧的菜不好吃,你对他们生气吗?

P:(略顿,揺头)师:如果爸爸妈妈烧的菜不好吃,要生气吗?

P:(思索状,摇头)

师:又摇头点头了,告诉张老师真话!(我微笑着填怪她)

P:(歪头,侧身笑)

师:我猜猜看。(作猜想状)如果今天烧的菜不是你想要吃的,你肯定会对爸爸妈 妈发脾气的,对吗?

P:(笑着点头)师:爸爸妈妈工作忙吗?

P:(笑着点头)师:那爸爸妈妈一定很辛苦。我觉得P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想想 看,怎样分担一些爸爸妈妈的辛苦?

P:(歪头笑,想了一会儿)给爸爸妈妈倒茶、端碗、盛饭、洗碗、整理房间。 师:很好。我相信你真的能做到这些,而且以后不再对爸爸妈妈发脾气了。要做 一个憧爱讲理的孩子。

3.实施的效果

那一段时间,我经常与P的父母联系,交流情况,商讨疏导和教育孩子的对 策。-个多学期过去了,P同以往大不一样,英语课上经常主动举手发育,还能 比较有创造性地与周围的同学表演对话。经了解,这孩子在别的课上也改变了以 往胆小怕事的形象,学习的积极性高了,主动性强了,同老师交谈比以前轻松倫 快多了。在家里的脾气也有所改进,经常与父母谈论起自己的学校、同学、老师。 但是,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她在关心和体谅父母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反思与讨论

这个孩子身上的变化真是令人欣慰,也促使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对一 个稚嫩的孩了的教育,怎样做到润物细无声?教仃工作者,给孩了讲理还是讲爱? 在看似简单的闲聊式的交谈和平常的游戏屮,怎样启迪孩子的良知和爱的意识, 让他们感受被关心的愉悦,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关心。

在这些问题上,通过辅导、教冇和转变P,我自己也获得了许多教益。

我感到,教育人的工作实在是一件感情与理智相互交融的工作。如果对学 生缺乏爱心,或者对孩子表达关爱之情不得体,就难以赢得学生的信赖,接触他 们与教师交往以及在学校生活的心理障碍,更不用说引导他们逐渐学会关心。另 一方面,如果对学生的内心需要和行为问题缺乏敏感性、洞察力、理解力,就会 错失许多帮助学生进步的时机。

我还感到,教育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和艰苦的工作,但是如果工作有创意又 有成效,它又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工作。最初对P行为表现的原因分析,带有很 大的猜想成分,事后证明这种猜测是正确的,这对于我无疑是莫大的鼓舞。那次 私下里的”辅导性谈话”和课堂上的”对话练习"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从中我 感受到了一种身为人师的快乐。

这一切首先得益于对P的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在与同事交流工作体会时, 大家对我及时发现P的行为问题、准确地诊断出问题的症结给予了肯定。但是, 这些方面的成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只是因为P母回忆起P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才促使我把它与P现在的行为表现联系起来。学生屮大量行为问题,顷因复杂, 难以得到如此幸运的准确诊断。

前两步处理基本成功,还得益于事先作过设计。第一,通过那次”辅导性谈 话",一方面争取到了当事人某种程度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也暗示性地鼓励 当事人上课时要主动举手发言,为后面的对话联系作了铺垫。第二,在与其它学 生进行几轮对话练习,营造岀比较轻松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之后,才鼓励当事人参 与对话练习,使她在心理上有一个准备过程,因而没有像平常那样临场怯阵。第 三,围绕"likc(喜欢)”一词与当事人进行对话练习,是有所用心的。正因为是上 英语课,进行的是对话练习,学生更容易自然地表达对人对事发自内心的好恶。 无需严肃的道德说教,无需正经的教育性谈话,依然可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爱与 被爱的意识。第四,当事人成功地参与对话练习之后,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 我以一种分享到学生成功的欢乐的方式,表达出对其进步的肯定和欣慰,还引导 全班学生真诚地祝贺她,一道分享她成功的快乐,一道鼓励她继续进步。我相信, 这样的课堂气氛,不但对当事人勇敢尝试和大胆参与学习活动是一种非常及时的 强化,也会感染在场的每一位学生的。其实,懂得关心人这种品质,主要不是靠 教学生关心人的道理获得的,而是靠教师爱心的启迪获得的,是靠相互关心的集 体生活气氛的感染获得的。

不过,也有遗憾。尽管我专门对P进行过一次”教育性谈话”,还随机作过一 些引导,但是效果不明显,她在关心和体谅父母方面似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当然,这种品质的培养,不是通过我们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成功的,学生家长 也有责任;但是,那次"教育性谈话〃本可以设计得更加精细。那时,我已经取得 P的好感和信任,在我的启发之下,她最终鼓起了勇气,承认了菜不合曰味就对 父母发脾气的事实。一次极好的教育时机出现了,却又被匆匆放过。

告诉学生父母工作忙,家务辛苦,启发学生分担父母的辛劳,做一个懂爱讲理的孩子思 路是对的,但是,简单的几句话是不可能指望学生有切身体会的。这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不是 通过一次谈话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深人的工作。例如,我们可以发动和指导P及其同学以 《爸爸妈妈的一天》为题,各写一篇观察口记,并且进行交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体会父 母每天〃忙“在哪里、"辛苦"在哪里。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发动学生家长在双休口与学生”交 换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家长”,〃忙”上几天,〃辛苦"几天,然后让大家一道来诉说做父母 的辛劳。有了这样的体验,他们也许不会把关心和体贴父母简单地理解成”给爸爸妈妈倒茶、 端碗、盛饭、洗碗、整理房间” 像小学生这么大的孩子,关心父母的木分主要不在于 这些方面,也许在于:尊重父母的劳动,体谅父母的苦心,不挑食不挑穿,自觉学习,独立 完成功课,养成一■定的自理能力,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把主要 精力放在工作和操持家务上;不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由裏地感谢父母, 渴望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小学生完全做到这一切,因为这些连我们成年 人自己也未必做得到。但是,这些方面确实可以作为我们教育上努力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