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背诵条文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这又是个争议条文,我们把他分三部分来看,第一部分: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第二部分: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第三部分:药方后面的加减法解释。 第一部分是原因,有可能导致出现后面的症状。第二部分是症状,主症和可能出现的兼症。第三部分是有争议的,直接无视,这样就简单了。 他这个应该倒着看,出现了后面的症状,才可以判断可能存在心下有水气这个原因。像干呕,发热这种伤寒本身就可以自带的症状,判断不了是水饮的。 当出现了后面一堆的兼症时,就要考虑可能不是一个单纯的伤寒麻黄汤证了,在内有水饮的情况下,单独用麻黄汤已经解决不了问题,用了可能是出现“表不解”这种结果。 所以这其实还是一个麻黄汤的加减方,大青龙汤是,小青龙汤也是,有人说伤寒论的方不能改,其实张仲景他自己就是改着用的,哪有什么不能改的。 这条写了这么多症状,当我们遇到一个看起来像伤寒麻黄汤证的病例时,刚好他又有这些兼症,我们脑子里就要冒出这可能是个小青龙汤证。实际上验证还得看别的。例如他咳了,我们得看痰是什么样的,要是稀白,泡沫,蛋清样的,我们就可以用,要是吐了黄痰就不能用。 他的这些兼症原因都是水饮引起的,水停在哪里就出现什么症状,这个水跟大青龙汤的水不一样,这是在体内,那个是在皮肉之间。 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三个关系简单说就是麻黄汤证+里热,麻黄汤证+水饮。 有里热加了石膏,为保证相互制约后还有药效就倍加了麻黄。有水饮就加干姜,细辛,半夏,为保证不伤阴又加了芍药。五味子主要是治咳的。但是他用的药每个都有两三种功效相互叠加,不是说治咳就只能止咳。 再说一下,这个方也不能一直喝,急性发作期喝个几次,缓解了就要考虑改方了,不然喝多了上火。 附子补充==》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来源:“中医世家”公众号(ID:zysj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