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语文吟诵 | 《饮酒其五》陶渊明

 昵称26737767 2019-12-09



中学语文吟诵教学


述课内容:陶渊明《饮酒其五》

主持人   :郑忠青

述课教师:李彦彬

点评专家:郑红祥

文字整理:立红

音频整理:立红

述课时间:2019年12月8日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授课内容

郑忠青,山西阳泉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首都师范大学“古诗文吟诵和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

李彦彬,兰州四十八中学副校长。

郑红祥,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育局责任督学。

 

【郑忠青】

饮酒其五·陶渊明 来自吟诵教学 49:33

大家晚上好!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我们相约在每周日晚上九点,我现在在新疆,这里比北京时间提前两个小时,也就是说现在的北京时间九点相当于新疆的七点。上午在新疆财经大学参加财经大学吟诵实验基地的挂牌仪式,下午在乌鲁木齐第八中学,他们听了徐老师的讲座以后表示一定要加入实验校,他们太喜欢吟诵了。
好,言归正传,今天晚上我们的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活动按照老规矩还是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我们安排了李校长进行述课,述课的内容是《饮酒》。第二个环节是我们的评课,第三个环节是讨论交流答疑环节。
下面为我们述课的是李彦彬校长,李老师今年五十四岁了,他是中学副高级职称,现在是兰州四十八中学的语文老师和副校长,他在1985年的时候开始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李校一直坚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工作,即便是当了副校长以后也一直坚守在第一线。
他也是今年暑假来到了我们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初级吟诵培训班,培训回去以后,在全校推行吟诵教学,确实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下面我们有请李校为我们述课《饮酒》。
【李彦彬】
非常感谢郑老师的介绍,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是兰州市第四十八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李彦彬,十分感谢徐老师团队和郑老师给我这样一个与同仁们交流的机会。这篇述课稿是在参考我校张晓红老师教案的基础上,根据郑忠青老师的指导以及在我校韦应利等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在此表示感谢!
今天晚上我授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我虽然从教三十余年,但对吟诵的接触学习,还是从今年暑假参加首师大徐老师的吟诵班培训开始的。至于吟诵教学,我更是一名新手,我愿意和全国的语文同行一道,边学习、边实践,为传承民族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吟诵述课,我还在学习中,下面我就和大家聊一聊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我校自从申报加入首师大吟诵实验校以来,选派部分语文、音乐老师参加首师大吟诵初级班的培训,邀请实验校指导老师侴佳琪同志在全校做吟诵入门讲座。校内教师社团老师们通过定期观看徐健顺老师的吟诵视频,研读《吟诵入门讲义》,互相学习,大部分语文老师掌握了一定的吟诵知识。校长杨雪枫同志也积极听吟诵、学吟诵。学校为了更好地促进吟诵,与甘肃省一家古琴研究所对接,申请成为古琴非遗传承校,现正在逐步开展活动,相信一定会对学校的吟诵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学校教导处的大力推行下,在参加初级班培训的老师,像韦应利、张晓红、李朝娜、段丽娜等老师的积极推广下,本校七、八年级语文教师积极开展吟诵教学活动,在语文课上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基本上是每周一首。九年级也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听吟诵、学吟诵,学校广播站每天播放吟诵、录音,学生们由暗暗发笑,不愿开口,到不再感到奇怪,到小声哼哼,到跟着吟诵示范吟诵,再到大声吟诵,并且初步掌握了“高是强调,长是延展,平低仄高,入短韵长”等一些阅读方法和规律,也尝试标出入声字,尽量按“入短”的规矩去读,尽管还不能独立吟诵新学的诗词,但根据老师的指导,参考《中华经典诵读》,吟诵也能比较快地“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了。
我本人在吟诵教学中,也从原先的给学生开口示范比较困难,觉得比较占用上课时间,教学起来不太顺畅,到很自然地给学生示范吟诵,指导学生体会高低长短等声音变化所表达的情感,觉得给吟诵充分的时间很值得。教学中我对原来诗词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过参考《中华经典诵读》,听徐老师对诗词意境的讲解,对声音表达感情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教学起来更加优质了。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我今年担任初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是《野望》等五首近体诗中的一首。13课后面的课外古诗词阅读是《庭中有奇树》等四首古体诗。开学后就按照每周一首的安排,让学生先听起来,不断地灌耳音,先不去管高低等的含义,让学生先听顺耳,然后渗透一些吟诵的知识。
因为第13课是格律诗,渗透了“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的吟诵规律,学生掌握得还不错,但对于《庭中有奇树》等四首古体诗是不能用“平低仄高”的规律来吟诵。我当时让学生先听徐老师的示范录音,再让学生学着吟诵,讲解上还没有更好地通过声音来体会诗情,更多的是分析理解。听了徐老师对《饮酒其五》这首诗的解读,觉得可以进“依义行调”的教学。
这组五言古诗大多借饮酒挥洒真情,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回归家园的儒士精神值得学习。八年级的学生也就十三四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中,要用经典诗文来滋养,要用儒士精神来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体会儒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涵。
之间,徐老师对这首诗的阐述和讲解,令我们获益匪浅。尽管我们学生对吟诵的了解,目前还仅限于“平声低长,仄声高短,入短韵长”,但我们还是在学校吟诵社同行的帮助下,再思考,再修改,于是就形成了我后面的教学环境。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抓住诗中“心远地自偏”等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2、反复吟诵,借助“长是延展,高是强调”的知识,感受诗的意境美;
3、结合背景材料,体会作者对官场喧嚣的鄙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真情。
教学重难点:吟诵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内在情感。
第一个环节,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题解
《饮酒》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饮酒即喝酒。这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在陶渊明隐居约第十二年时,东晋即将灭亡。陶渊明在清楚自己不能救世时,选择以酒寄情。此诗描绘诗人独自在陋室中喝得微醉后,去东篱采菊并偶见南山,欣赏山林的生活片段。
在这组诗的前面本来有一篇小序,大概意思是说,隐居没什么快乐,而且渐渐入冬了,有点酒就喝,一个人喝一会儿,就喝醉了,醉了以后,就吟两首诗,记下来,慢慢积累就多了。让朋友编一下,也就是聊以自嘲。
2. 作者简介。
3. 解决学生初读后的生字词,除注释外,再补充注释,如“车马喧”“君” “见”“南山”“相与还”。
4. 诵读全诗概括书所写的内容,这些都是常规的。
诗歌教学方法我们就略过。
三、根据意境,运用吟诵,体会诗歌内在的情感与韵律之美。
1、再次诵读,找出韵字,说说体会到的情感。
全诗押的是下平声的“先”韵,“an”前面有“i”,后面是前鼻音“n”,开口度是由小变大,再由大到小。中间的“a”很开阔,这个韵所传达的意思就是伸展、致远、下收,放在这首诗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开阔、舒缓。
在这里,主要让学生明白,这首诗中的韵是开阔、舒缓就行了。在教学时,先学生出韵字,然后根据“韵要长”来吟诵的读法,自己尝试,看看“喧”字吟诵长后,是不是觉得“车马喧”的声音离得很远很远。再看看“偏”,拖长来吟,是不是觉得很偏很偏。再体会“山”,南山是不是很延不绝?“还”有没有鸟儿成群结队、陆陆续续回巢的感觉?“言”有没有感叹、自得之意?
2、入声字的指导。
教学中让学生先找出入声字,可参考《中华经典诵读》找出来,然后讨论读诵诗中的“结”“菊”“日夕”“与”“欲”等入声字,要读短、读高,体会诗中表达的是肯定、强调的意思。“结”就是肯定,“结庐”强调居住在人间。“菊”读入声字,强调喜欢的是菊。大家可以体会其它的入声字,如“与”等强调什么。吟诵时应该怎么吟,当然要吟短、吟高。
这个在北方学校要认真参考吟诵录音,让学生仔细听,慢慢品。
3、吟诵体味第一层的情味。
①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组织学生讨论,“车马”就是贵族,因为贵族才有车马。“喧”,就是喧闹,很吵的意思,这一个字就表达了陶渊明对有车有马的那些贵族生活的厌恶。“庐”就是破房子的意思,后面说的“东篱”,就是没有砖墙,只有篱笆,也是贫困破败、生活水平低下的意思。吟诵强调“结庐”“人”“而无”,体会一下诗人之志:厌恶和蔑视贵族生活。“喧”字要延长,感觉一下是不是很远很远。
②“心远地自偏”,为什么能做得到这样?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说是“心远”,其实他离那些人的住所并不算远,但是他们也不会来。什么叫做“心远”?“远”的意思就是远离名利的意思,所以也叫“远志”。魏晋时期说“远”,就是远离名利的意思。“心远”,就是不想沾染名利。大家可感受一下高吟的“心、地、偏”,然后感觉一下“偏”的延展,有无开阔之意,有没有离这些人很偏远的意味。
4、吟诵体味第二层的情韵。
①“采菊东篱下”,这句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要让学生明白,“采菊”的意思是饮酒,所以这一组诗叫《饮酒》,采菊花就想泡酒,这个动作预示着他要喝酒,所以就又倒了酒喝上。喝酒又是什么意思?对古代文人来说,喝酒从来就是自由,因为人喝了酒就醉了,就顾不得什么名利、规范,就表达出他真心的想法,所以喝酒就是自由。陶渊明在诗歌里,要用饮酒来表达他的追求。
进一步追问,自由又是什么?自由到底是对什么的自由?
自由就是远离功利,那么人到底被什么所羁绊呢?人其实被好几种东西所羁绊,但是最羁绊人的还是名和利。人至少摆脱了名和利,会好得多,所以这个地方还是跟他前面说的“心远”“车马”有关系。“菊”在陶渊明以后才有了隐士的意思。“菊”是入声字,吟诵时可以读短、读高。
②问学生“悠然见南山”,“悠然”是什么意思呢?
让学生发言,就是自由。“悠”,就是慢悠悠,不着急,没人催没人理,悠然自由的,想干嘛就干嘛,不干嘛我就呆在这。“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说,他采菊,采着采着,抬起头来看见南山,采菊的动作就停下来了,他站在那里,任由时间流逝,南山也站在那里,任由时间流逝。
③引导学生研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有何含义?
提示:这个时候太阳落山了,“山气”到底“佳”在哪里?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说这种场景、这个时候最佳,因为不喧闹,与前面的“而无车马喧”的意境是相似的。大家都知道黄昏的时候很安静,鸟儿回巢了,白天的一切喧闹都结束了,所以他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相与”,就是互相,好像携手并肩一块回来,鸟儿为什么要一块回来?鸟儿为什么要一块回来呢?它当然是在外面飞倦了,晚上了它要回家。那么这时候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是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又要回归到他的田园来。
④提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学生讨论后进行引导,魏晋时期所说的“真”这个字是有特殊含义的。那个时期是文化人讲玄学、讲清谈的时期,“真”这个字,它是人性本真的意思,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真实。“此中有真意”,这个场景里面,它有人性、人生的终极意义。
引导领会“欲辨已忘言”这一句,学生可能大多倾向于忘记怎么说了,这是要让学生明白。作为大诗人的陶渊明忘记怎么说了,可能吗?表面上看,忘记了要表达了,其实是在用典,它是来自《庄子》“得意而忘言”,所以它的意思是得意。“欲辨已忘言”,诗人特别强调。这个里面是有争议的,“欲辨已忘言”,所以“此中有真意”,整个最后一句说的意思都是说,我得到了,我达到了我要的目标,所以满足了,值得了,不后悔。
我把整首诗吟诵一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是正面的言志。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以说是古代的文人儒士的使命。济世安民做不到,就要独善其身。陶渊明就是这样,他觉得如果我去兼济天下,就得害人,那我就不干了,那我兼济天下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他就回来了。
我们也知道陶渊明隐居之后,贫困潦倒,几近饿死,但他选择不回去,所以要跟学生们说明他的这种坚决。如果只说到他厌恶官场的黑暗,还只是表层,再深一点要说,这是他对人性完善的一个追求,古人把人性的完善看到如此之重,我们应该体会学习这种精神。
不知正确与否,请大家评判。今天我的述课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是正面的研制。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群则不善其师,可以说是古代的文人儒士的使命,计时排名做不到就要独擅岐山,陶渊明就是这样。他觉得如果我去兼治天下就得害人,我就不干了,我兼济天下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他就回来了。我们也知道陶渊明隐居之后,贫困潦倒,几近饿死,但他选择不回去。所以要跟学生们说明他的这种兼具。如果只说到他厌恶官场的黑暗,还只是表层再深一点,要说这是他对人性完善的一个追求。古人把人性的完善看得如此之重,我们应该体会学习这种精神。
陶渊明,他留下的诗和他本身的事迹,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南山、篱笆、菊园成为世世代代文人们汲取营养的地方。在那样的生活中,孤独、贫穷、寂寞,但是他有自己的快乐,他的快乐就是他终于纯洁了,他做到了一个完善的人。
不知正确与否,请大家评判。今天我的述课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郑忠青】
谢谢李老师详细的述课,通过刚才李老师的述课的介绍,他们学校现在取得的成效,我觉得原因不外乎于下面几点:
首先第一个就是他们校长杨雪枫校长的大力支持。杨校长选派优秀老师赴北京参加首师大举办的吟诵集中培训,而且杨校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己天天吟诵,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我们大家都知道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杨校长给老师们树立了做这件事的信心;第二,他们邀请指导老师入校进行培训,解决当前在语文古诗文教学当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第三,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有优秀老师的带动,有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相信他们学校吟诵教学的明天会更好;第四,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的老师热情高,特别是勤钻研,比方说为了今晚的述课,学校上下联动一条心,凝心聚力,为的都是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只要参与了就有收获,感谢他们!
感谢李老师刚才详细的述课,从他的述课当中,另外让我感受到的就是,在教学当中,他们通过声音层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一直到立德树人。我听了以后想和李老师作一点交流,就是在教学当中,我们是否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善于取舍,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要抓住主干进行突破,我觉得感觉不要谈多,不要面面俱到,还是要去贴近学生的实际的需求和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目标,让我们的吟诵走进语文课堂以后,去更好地助力我们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效益。再次谢谢李校长!
下面是我们的点评环节,今天我们的点评专家是郑红祥老师。郑老师是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育局责任督学,她是语文高级教师,是厦门市骨干教师,厦门市师资学会菽庄吟社的会员,是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吟诵教学指导老师。郑老师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坚持在学校、社区等去推广我们的国学经典诵读,积极地去开展吟诵古诗文教学,用吟诵激发老师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受到了师生家长的好评。有一次我们在一块的时候,她的手机里家长的好评如潮。郑老师的吟诵教学论文《正本清源返璞归真——例谈用吟诵方法进行古诗文教学》也发现在新刊物上。下面有请郑老师!
【郑红祥】
谢谢郑老师的介绍,各位专家老师们晚上好!今天很荣幸能和兰州四十八中学李校长团队及微信群的群友们一起来探讨语文吟诵教学,非常感谢兰州四十八中李校长团队精心设计,细致述课,给老师们提供了今晚研讨的精彩课例,在此向李校长及兰州四十八中学的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学校能够把吟诵教学开展得如此红红火火。
下面我就李校长的述课,谈谈个人的浅见,只在开场锣鼓、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还请李校长及各位方家多多包涵,批评指正,也恳请大家在稍后的互动环节各抒己见,为语文吟诵教学献计献策。
首先,李校长的授课教学设计目标指向是非常清晰的,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情操与志趣”主题的古诗文精读课文内容。
我看了一下八年级语文教材,上下两册是个六个单元,分别在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安排了古诗文的内容,主题分别为“山川美景”“情操与志气”“怡情养性”“情趣理趣”等等。
能力培养目标,除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内容大意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精彩语句”外,一单元还设置了“从感受山川风物之美”,到“了解古诗文内容大意”,到“领会诗文丰富内涵,品味精美语言”,到“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梯度目标。中级年段目标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欣赏古诗词的能力,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单元导读里又说“人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陶潜以诗意的语言抒写了他的人生感悟及对人生的思考,阅读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呢?
一、李校长他们把教学目标设定在:抓住诗中精彩的诗句,借助“依字行腔,依义行调”“长是延展,高是强调”等吟诵方法,感受诗歌内在的情韵,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和作者境遇,理解诗句的独到情志,感悟作者对官场喧嚣的鄙弃,以及他高洁的人格。教学目标符合教材单元的目标和年级的目标。
二、教学环节的流程非常清晰,充分发挥了教读课文的范例作用。李校长能将精读课文精教了,大道至简,没有太花哨的设计,基本上是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结合吟诵引导学生体悟重点词句,从而体悟诗歌内在的情感和韵律美,最后小结提升,感悟诗人的情感及高洁的品格。也就是按照“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诲诗教”的环节,教学流程非常明晰,层次分明、实操性很强,但又耐人寻味,提供了学习古诗文平而不凡的学习方法。
李校长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是成功地把课堂上的朗读还原回了古诗文本该有的正确的读书方法,各流程都将声音贯穿到里面,各流程都有教者独到的用意。
首先,明背景,知诗人,为读懂诗人、诗歌做了铺垫。
第二,结合注释,初读前诗,明大义,同时就解决了字词问题。
第三,再读全诗,分层分句,体会诗人内在情感及诗歌的韵律美。此处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一环。李校长结合吟诵,引领学生感悟声音的意义,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1. 抛问题,引导、体悟关键词句。
2. 结合吟诵常识“长是延展,高是强调”等,在恰当处引领学生长吟、高吟,变换读法,分析对比,再反复引领,通过强调什么,延展中领悟到什么,循循善诱,无痕中引领学生体悟诗情,通达诗人之心,品悟诗人品格。同时,在拓展补充资料中,引领学生学习文人的行话——意象。我是从教案中看出来的,如“菊”的四种意象,都有出处,有诗句,丰富了诗歌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启发学生读诗的方法,要多读、多思考,把书读透,多积累,可以把书读厚。
第四,结合吟诵,同时也巧妙地以诗解诗,突破难点,特别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是本诗最为深刻的句子。李校长援引了《归田园居》中以及《归去来兮辞》中的一些诗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化难为易,同时积累了相同类型的诗句,而对争议的理解则水到渠成,教师及时借助诗人从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争议,这个问题的点拨让学生明白争议是什么。
总之,李校长团队的教学设计是立足于语文课堂操作性强的常态课的教学设计,他没有把吟诵神秘化、专题化,而是通过吟诵很好地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引领学生体会古诗文“字义”、“音义”、“意象”,以及“道义”四个层次含义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引领学生用心去感悟古人的智慧和胸襟,达到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当然作为语文吟诵研讨课,除了把朗读还原为吟诵以外,我们还要、而且也正在探索语文吟诵课有别于,或者说优于目前常态课文的一些做法,在这里也提出来和李校长及群友们的一起商榷,而不是从声音中去体悟诗情,用吟诵去为体悟诗情服务。
从李校长的述课我们可以听得出,李校长的这一节课的课型是定位在“品吟诵”了。那么如果是“品吟诵”的课型,李校长的述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学组织形式是体现了以声音为主线这一特质,总体是做得非常好的。
这里还想从更高的要求来研讨一下关于吟诵方法的运用。从教案及李校长的述课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分两个层次来进行的,把诗歌的两个层次通过结合吟诵方法,用声音表达体悟到的意境,结合问题的提出,然后再引领学生“长是延展,高是强调”,哪些地方要长吟,哪些地方要吟高,去引领学生探究,用声音来表达体悟到的意境,这是挺好的。
但是从教案中我们看到,第二层诗句意思体会完后是分析对比,促进学生的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独到情志,采用吟诵体味,老师就直接指出哪些词拖长,比如“采菊”“悠然”“山”“还”等要拖长,哪些词强调,有议,“欲”“已忘言”要强调,这似乎又是在教学生怎样用吟诵方法把体悟到的诗情表达出来。这样教感觉会有一种误解,就是用吟诵来表达体悟到的诗情。不知道我有没有理解错,我是在看原来的教案当中去感受有这么一种感觉,至于刚才李校长的述课,让人感觉还是能够体现用吟诵为体悟诗情服务。之所以提出来,是因为我们平时在听一些老师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因为对吟诵不大了解,所以变成引导学生体悟完诗情以后,再用吟诵去表达,根据体悟到的意思用吟诵方法来表达,感觉是反着来了。
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我想八年级应该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感悟诗情,发现声音的意义,为理解诗情服务的这样的一个课堂,那么除全班的吟诵外,是不是还可以通过个别涵泳、小组互助、集体汇报交流等等形式来达到反复涵泳、体会的目的。
三是声音为主线,还可以体现在老师小结提升,进行诗教环节当中,,通过个体的展示、小组的展示,全员吟诵等纵向、横向的对比进行改进,让学生们获得吟咏的成就和乐趣,获得进一步学习其它诗文的动力。
还有一点,就是在李校长的述课中,我们没有感受到,吟诵谱以及音频的应用。当然李校长很了不起,可以通过自己的吟诵来引领学生增深吟诵,我觉得这样情感会很好,但是吟诵谱,特别是参考谱,对于引领学生怎么来体悟诗情,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的。参考吟诵谱的应用,我觉得在课堂上是否也可以体现一下。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五言古诗的一个小小探讨,因为陶渊明的诗是晋朝时候的,跟隋唐以后的古诗又或多或少有所差别。比如这首诗的押韵,如果说是按平水韵来说的话,它不能说是只押“先”韵,它还押了“元”韵和“删”韵。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古体诗,特别是隋唐以前的古体诗押什么韵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上跟学生掰不清楚,我们不如就直接说押an吧,让学生明确,这个韵就是一个开口度比较大的元音,再接一个前鼻音,在上古的韵里面,应该是比伸展、沉积、下收这种意思,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我们在课堂上不一定非得说是“先”韵。
好的,今天的点评就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郑忠青】
很感谢郑老师的点评!郑老师从教材所处单元的目标,再到教学流程当中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点评,给予了李校长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指出了在今后的吟诵教学当中的方向和方法,以及在教学当中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都给予了指导,谢谢郑老师!
吟诵,让我们语文课堂的古诗文教学找回了声音和诗教两大法宝,刚才我们听述课也能感受得到。其实,我们的肖老,萧善芗老前辈曾经说过,吟诵根据层次高低可以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其实就是“以声求气”,说的就是声音,以声音来表达诗文的思想感情。第二重其实就是“得神”,在表达感情之外,还要吟出神韵,那么吟诵的最高境界他说是“忘我之境”,就是说想要提升我们的吟诵的质量,就要不断地精进,提升吟诵境界的方法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多读,其实就是多吟诵,老先生不管读文还是读诗,都读不下三十遍。
其实吟诵就是一个读书的过程,比方说这首诗到底哪句高,哪句低,我们就多多吟诵,多去琢磨。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老师们有什么疑问可以在下方留言,再次感谢李校长的精彩述课和郑老师的精准点评,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