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敦和桓温的行为,来分析东晋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终结的原因

 思明居士 2019-12-09

自从西晋被刘曜灭亡以后,重振晋朝的使命就落在了司马睿的肩上。因为从各方面来看 ,也只有暂居建康的司马睿具备称帝的成熟条件。就这样司马睿在王导的策划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东晋。可是新成立的东晋王朝与别的朝代不一样,皇帝大多数时候并不能独断专行,而是与世家大族共同分享权力。这种"王与马共天下"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制衡,保证了国家的正常运行,可惜并不稳定。从王敦与桓温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这种模式迟早会被终结。

其实最初选择与士家大族共治天下时,并不是出自司马睿的本意,更多的只是一种无奈之举。

从王敦和桓温的行为,来分析东晋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终结的原因

因为八王之乱的爆发,不仅让西晋王朝实力消耗殆尽,而且司马氏诸王也死伤惨重。等到司马睿渡江之后,来到建康的他,差不多只是孤身一人,更不用说军权了。由于江南之地,被西晋统一的时间并不长,司马氏的统治基础很不牢固。这时摆在司马睿面前的问题很简单,如果不依靠士家大族,别说当皇帝了,就是在江南立足都很困难。

于是司马睿选择了与士家大族合作,共同分享权力。他的主要支持者是以王导和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王导在朝为官,王敦在外为将。

随着司马睿权力的稳固,一方面对士家大族的强大实力而感到不安,另一方面他也对受到限制的皇权所不满。因为自秦始皇称帝以来,历代皇帝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现在到了他这里,自然很不甘心。慢慢地,司马睿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比如:重用刘隗、刁协等人。

从王敦和桓温的行为,来分析东晋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终结的原因

看到司马睿正在增强实力,王敦也感到了不安,于是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向东攻打建康。王导出于自身的利益,也暗中相助他,很快王敦就攻入了健康。司马睿只得安抚他,让他统领朝政。可是令司马睿没想到的是,王敦自从攻入建康,掌握朝政大权以后,便野心膨胀,有了废司马氏自立的想法。不久司马睿就由于悲愤交加病故了,皇位由他的儿子司马绍继承。

面对王敦不可抑制的野心,司马绍并非无能之辈,他正在积极应对。同时作为皇帝与士家大族共治天下的策划者王导,这次也站在了司马绍一边,他积极为皇帝出谋划策。不久王敦便再次起兵,攻打建康,可是这一次,他失败了。司马绍在王导的辅助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王敦和桓温的行为,来分析东晋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终结的原因

王敦的两次反叛,充分说明了士家大族与皇帝的分权关系,并不稳定。

皇帝希望消灭士家大族,获得专制大权;士家大族也想推翻皇帝,皇位由自己来坐。由此观之,所谓的共治天下,顶多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旦某一方有实力了,必然会除掉另一方,然后独享天下。

如果说王敦的反叛初步显示了“王与马共天下”这种模式的不稳定性。那么接下来桓温的表现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他与东晋皇帝的斗智斗勇,再次显示了士家大族一旦羽翼丰满,绝不甘居人下的野心。

从王敦和桓温的行为,来分析东晋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终结的原因

王导和王敦出自于琅琊王氏,桓温则出自于谯国桓氏,同样是士家大族。晋明帝司马绍在平定王敦叛乱之后,为了稳固权力,把女儿嫁给了桓温,以此来笼络他。同时桓温还出任了琅琊内史,因为能力特别强,不久就被封为辅国将军。之后到了建元年间,东晋朝廷让他率部据守临淮,协助荆州刺史庾翼的北伐。这次任命对桓温很重要,他与荆州刺史庾翼成了好朋友,同时对荆州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随着庾翼的去世,由于司马昱不愿出任荆州刺史,结果荆州刺史一职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桓温的肩上。当了荆州刺史,桓温逐步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桓温开始走上了与司马氏共治天下的权臣之路。他渐渐地也具有了当初王敦的那种野心,但他的威望与实力还不及当初的王敦,还需要建立功勋来增强实力与威望。

从王敦和桓温的行为,来分析东晋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终结的原因

经过观察,桓温发现占据巴蜀地区的成汉政权日渐衰亡,这正是他建立功勋的好机会。

他决定讨伐荒淫无道的成汉皇帝李势,在经过周密部署后,他率领大军进攻成汉。由于指挥得当,晋军三战三胜,进逼到成都城下。成都城下的战斗尤为激烈,桓温差点中箭身亡,不过最终晋军还是取得了胜利,成汉皇帝李势向他投降了。讨伐成汉的成功,使桓温的名气大增,朝廷不得不对他大加封赏。

由于威望与实力过于强大,东晋朝廷开始忌惮桓温了,并且通过提拔殷浩来牵制他。在殷浩数次北伐,都遭到失败以后,桓温果断抓住机会,陈述殷浩的罪状,让朝廷把他贬为了庶人。自此以后,东晋朝廷的内外大权都被桓温控制了。接下来桓温又进行了三次北伐,本想挟胜利之余威,回国直接夺权。结果第三次北伐失败了,声望有些减弱。于是他借废黜皇帝司马奕,重立新帝的机会,大肆排挤异己势力,来恢复并增强了自身的威望。

从王敦和桓温的行为,来分析东晋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终结的原因

眼看桓温就要执行王敦没有完成的大业了,那就是对东晋朝廷取而代之。幸亏以陈郡谢氏为代表的士家大族站了出来,对他进行了阻止。尤其是谢安采用了拖延之计,才让桓温的计划没有得逞。桓温作为谯国桓氏的代表,取代东晋朝廷的计划虽然失败了,但对于“王与马共天下”的权力分享,再一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王敦与桓温一前一后,都试图终结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相应地,东晋的皇帝也想彻底压制住士族,恢复皇帝的专制统治,比如:司马睿与司马曜。这样就形成了对峙,无论哪方胜出,都将消灭这种模式。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后来的桓玄叛乱,差点就建立桓楚成功了。紧接着刘裕迅速崛起,平定了叛乱,然后直接篡夺了皇位,建立了刘宋王朝。

从王敦和桓温的行为,来分析东晋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终结的原因

当然王敦与桓温的名声并不好,后来房玄龄在监修《晋书》时,就把他们称为反臣,然后并列一传。书中描写道:废主以立威,杀人以逞欲,曾弗知宝命不可以求得,神器不可以力征。岂不悖哉!

东晋朝廷这种短暂的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在磕磕绊绊中走向了灭亡,被新生的刘宋王朝取代了。因为这种模式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诱惑下,很难保持稳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才是封建社会的常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