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书》原文翻译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原。”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耶?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注释 (1)尝:曾经。 (2)礼教治政:教化与政治。 (3)书诸策:记录在史册之上。传之人:史册复又流传于人。 (4)归然:归结,归宿。指“文”不过是“礼教治政”的结果的最终记录。已:止,这里是不要的意思。 (5)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6)辞之不可以已也: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乎!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之莫矣。”’”已::废除,废置。此谓言辞是不可以不讲究的。 (7)圣人:指孔子(前551-前478)。作:兴起,出现。 (8)孔子之死久:指孔子死后到唐宋时代这段时间,历经很久。若是算到韩愈之时,有一千二百馀年。 (9)韩子: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历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卒,谥曰文。新旧《唐书》有传。他是中唐散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10)望:本指仰望、追慕。这里指继承。 (11)子厚:柳宗元的字。 (12)非韩比:意谓比不上韩愈。 (13)语人文:告诉他人作文之法。语:告诉。韩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