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ta才更有学习潜力?这是很多父母都有的疑问。 科科老师今天想向大家推荐一个培养孩子学习潜力的公式: 学习的潜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X(忍耐力+注意力+热情) 简单的说,学习潜力由智力和实践能力两大支柱构成。具体如何理解,又该通过何种方式培养?一起来看看吧! p.s 这个公式很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初高中生的学习潜力培养方式,科科老师将在下周的文章中进行讲解哦~ 理解能力 父母需知 01 什么是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事物乃至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技艺能力。 它有三级水平: 低级水平的理解是指知觉水平的理解,就是能辨认和识别对象,并且能对对象命名,知道它'是什么'; 中级水平的理解是在知觉水平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揭露,主要表现为能够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则的内涵,知道它是'怎么样'; 高级水平的理解属于间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 对于小学生来说,低级水平和中级水平是评判孩子理解能力的标准。 理解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对于6-12岁的孩子来说以下6种方法很有效。 02 父母需要这样做 01 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比如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画的意境。 02 引导孩子思考 利用各种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提出一些“为什么”,养成ta思考理解、判断推理的习惯。 如果孩子习惯于被动的接受方式,对接触的事物半知半解,很容易滋生依赖性和惰性,对事物的理解浮于表面。 03 给孩子提问的机会 理解水平和提问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正确地去引导孩子,帮助ta解决问题的同时让ta的思维再次发散。 04 多阅读、多体验 孩子的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在阅读水平的理解上,如果一个孩子不接触文字,ta的理解水平就停滞在我们日程交流中。ta只会对活动的语言有感觉而不会对书面上的东西有理解。 还需要让孩子多体验,通过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比如通过爬山郊游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什么是“一览众山小”、“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古代诗词。 05 学会利用工具书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让孩子学会利用工具书来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查字典、用百科全书等方式。 06 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与见识程度 孩子的理解水平与他们的知识面有很大的关系。 思考能力 01 父母需知 我们常说,有些孩子会思考,有些孩子不会思考,这是依据什么判断的呢? 科科老师会把孩子的思考力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看到的,听到的,孩子都会相信,不去思考和质疑这些信息对不对。 第二层:会对看到的听到的进行判断,对还是不对,会通过自己思考想清楚。 第三层:面对听到的看到的,会基于别人的观点去理解和判断。 第四层:面对问题,会主动寻找相关证据,通过证据来思考和判断事实真相。 何为思考力? 我们可以模仿物理上的力的三要素进行理解: 大小:分析和评估已知的信息量。 方向:价值目标以及其导向的思路。 作用点:把思考集中在特定关键点上。 一个会思考的孩子一定是能够基于现有知识(大小),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作用点)沿着一定方向(思路)探究事物。 孩子思考力的提升也是从这些做起。 01 扩展孩子的背景知识,获取更大容量的底层能量;02 帮助孩子培养一定的思维能力,找到思考方向和思考方法。 父母需要这样做 02 要想背景知识多且调用快,必须熟记。 表达能力 父母需知 01 我们常看到,平时活泼开朗、爱说话的孩子看上去表达能力似乎不错,但真让他们就某个主题谈谈自己想法的时候,却连完整的一句话都表达不出来。 这样的孩子称不上表达能力强劲。一个人只有有很好的逻辑思维才能将一段话讲得有理有据。 反过来,表达能力又促进着思维能力的发展。 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 02 父母需要这样做 01 丰富的生活内容和体验是孩子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 孩子只有在接触到新鲜事物以后,才会表现出ta对这件事情很感兴趣,有继续交流下去的想法。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体验,比如:带孩子去动物园,孩子就会问很多为什么,遇到ta感到好奇的东西,ta会愿意去表达。 02 关注孩子的倾听能力 语言表达的前提,是会倾听。 有的孩子与人交往,偏好自己多说。当别人说话时,随意打断或插嘴。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 家长应以身示范,在跟孩子说话时,要专心注视孩子,认真观察孩子的表情,即使遇到孩子不着边际说话时,也要用心听,不打断,不插嘴。 03 要言之有序,不要语无伦次 语言表达就是要让别人能够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为目的,一定要有先后顺序。 首先父母说话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先后顺序(原因-经过-结果),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 04 创造机会让孩子多说话 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与人玩耍,或是让孩子去问路、买东西。这样训练孩子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说得多好,多完美,而是让孩子跨越说话的心理障碍,有自信的表达。 只有敢说,愿说,才可能提出更高要求。 05 抓阅读基础 信息输入是输出的基础。语言表达是信息输出,阅读则是信息输入。要想表达得好,则必须有更多的输入。 06 训练孩子的作文和演讲 作文与语言表达转瞬即逝的特点不同,是可以反复修改的。作文可以训练孩子更有逻辑、更简洁扼要、生动形象表达的能力。 演讲则比作文在训练语言表达上更有效果,能训练孩子更有激情、感染力的表达效果。 忍耐力 01 父母需知 忍耐力就是孩子如何处理没被满足的那些欲望。 孩子的欲望满足可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 好的教育倡导“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 如果父母习惯“即使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无法培养起来。 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 父母需要这样做 02 注意力 父母需知 01 当人们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大脑细胞高速运动,这时候人们无论是记忆还是学习,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意力与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有关。 生理因素 在良好的环境下,三岁儿童能连续集中注意力3至5分钟,四岁儿囊能连续集中注意力10分钟,五六岁的孩子:能坚持15分钟。孩子年龄小,耐性差,属正常现象。 心理因素 01 焦虑:孩子由于紧张焦虑无法集中,通常是由于父母急性子催促、经常斥责唠叨孩子导致的。这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变得情绪化,内心无法保持平和镇定,所以做事的时候难以集中精神。 02 被过度干扰:比如孩子正在儿童乐园里玩的很投入,家长时不时地要把孩子拉过来嘘寒问暖,“怎么样渴不渴,来喝点水”“走我们不玩这个了去那边看看”。过度的干预和打扰,不仅会让孩子变得缺乏主见,感到茫然,也在无形中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02 父母需要这样做 01 平时多鼓励,不干扰孩子做好他喜欢做的事情 当孩子专注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了吃饭时,父母切记不要干扰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要知道,孩子沉浸于他兴趣的同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呢。 02 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 每天安排一个时间(5-10分钟)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儿歌或者童谣大声为父母朗读,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把这种训练一直坚持下去。 03 营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 孩子的书桌上,只能放有书本等相应的学习用品,不可摆放玩具、食品。文具要简洁。孩子们都喜欢颜色鲜艳、图案精美、功能多样的铅笔盒,功能则应该越简单越好,铅笔和橡皮也要造型简单,功能单一,避免孩子把它们当作玩具来玩。 孩子的书房也要收拾得简洁明快,幼年的玩具要收起来,不要放在显眼的地方; 孩子学习的时候,更不能有电视机、电话等声音干扰; 父母也尽可能不在孩子学习时进进出出,大声干扰。 此外,室内的光线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光线柔和适度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为孩子创设安静、整洁的环境。 04 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每天坚持做练习 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错误,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等等。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可以给予红花奖励或打分。 05 三个训练孩子注意力方法 听觉注意训练 1、听数报数法:让孩子听一组数字,如375985,然后立即报出来。每天训练的数组可逐渐加长。 2、听数倒背:读给孩子一组数字,让孩子倒背出来,如426,孩子背出“624”。数组随训练的进程逐渐加长。 3、复述词语:家长从书中随意读出5个词,要求孩子复述;家长从书中读出6个词,要求孩子复述; 数数法 从3开始,隔3就数,如3、6、9、12、15……数到300;从300开始,隔三就数,数到3。也可选择从其它数字开始。不管怎样数,先记下时间,看多长时间数完。然后看后一次数是否能快于前一次…… 读书训练 家长和孩子各拿一本相同的书,选一篇文章让孩子大声朗读,家长记下孩子读错的地方;再让孩子从头读起,看读书的时间能否加快,错误能否减少。 06 小游戏训练注意力 比如手拍乒乓球游戏,让孩子边移动边用球拍拍打乒乓球即可,孩子玩耍时需要妈妈在一边进行干扰,以不触碰身体为限,乒乓球掉落即为输。 ![]() 热情 ![]() 01 父母需知 热情和忍耐力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想做的事情可以忍耐着做完,但却无法产生热情。因此充满热情的孩子往往有些固执,他们爱憎分明,只要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台湾清华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副教授研究了480位国小学生后,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念书很重要,也普遍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办得到。因此,真正影响学习行为积极与否的因素是“情感”以及“执行意志”。 情感:做这件事情“好不好玩?”“愉不愉快?”等情感上的考量。 执行意志:就是“我有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而且把事情做完、做好?”的意志力和责任感。 父母需要这样做 02 台湾小朋友学游泳的过程,一堂课下来可能就是让大家在池边双腿打直踢得要命,或是双臂滑啊滑的练习,偶尔带一点水母漂啊漂的,通常一节课就这般的重复演练某段基本动作,几堂课程就一段接一段地了无生趣,制式化地结束了。 芬兰的教法是让大家快乐地先“见林”,基础游泳班让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地在开朗、轻松的情境下,先“玩水”,而不是马上学“游泳”。不是一直强调要学什么自由式、蛙式的”标准“动作,而是先让大家在水波中浮沉自如、快乐逐浪,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自行换气、轻松游泳的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