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信之死,历来都是谈论的热点,有人说刘邦背信弃义,有人说吕雉心狠手辣,有人说韩信自己放弃了三分天下的机会。对于韩信这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人,我还能说点什么呢? 表面上看,韩信确实死于吕后之手,吕后还有一个合谋者萧何,关于韩信的那句“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就是这么得来的,但大家都误解了萧何,也误解了韩信。同样对于吕后吕雉,只是人云亦云而已,我们其实也并不是很了解其为人。 除了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的基本属性外,她还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这也是吕雉杀韩信的根本原因,源于吕雉政治家的身份。 西汉政坛的四股势力:汉初三杰实际上是三股强大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而吕雉则是外戚势力的代言人。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吕雉在家庭里是刘邦的妻子,刘盈和鲁元公主的母亲。但在大汉的朝堂之上,她的身份是刘邦最值得信赖的政治伙伴,因为吕雉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时她也是吕氏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是西汉政权建立之初,影响政坛局势的四股势力中重要的一股力量。 刘邦得天下后曾经对群臣说过,自己能够得天下离不开三个人的帮助,他们分别是萧何、韩信和张良,也就是后世之人所说的“汉初三杰”。刘邦也把自己击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功劳,归咎于汉初三杰对自己的巨大帮助,实际上刘邦这么做,不仅仅是认同他们三人,而是对这三个人代表的三股势力的认同,并且给予他们相信的承诺罢了。
很多人因此说刘邦能够知人善任,是他最后赢得楚汉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还不是全部原因,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汉初三杰”代表了刘邦身边不同的利益群体,丞相萧何代表了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丰沛功臣集团;谋臣张良则作为投奔刘邦的谋士集团代表;将军韩信的身份比较特殊,和他一类的人并不多,在刘邦的眼里,彭越、英布、雍齿、王陵可以算和他是一类人。 这些人代表了合作者,他们和刘邦之间的关系最为微妙,他们和丰沛集团不同,既不是刘邦的嫡系,也不是依附于刘邦的谋臣,比如张良陈平之流。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刘邦对待各方势力的态度各不相同,丰沛功臣集团普遍得到了优待,封侯拜相的人都出自这个群体,如最重要的丞相之位,在丰沛集团的代表人物萧何去世之后,又交到了丰沛集团的第二号人物曹参的手里。 曹参死后吕后主政的时候,为了限制丰沛功臣集团的势力,她选择了王陵、陈平、周勃三个人来分割权力,其中陈平是谋臣集团的代表,周勃是丰沛功臣集团的代表,而王陵身份特殊,他自己本身就是一方豪强,对于刘邦并不十分忠诚,归附于刘邦,是他顺应时势做出的明知选择,和英布、彭越相比,王陵只是老实一点,同类型的人还有雍齿,但这些人的威胁有限,并不能和韩信相比。 韩信有点特殊,他在楚汉争霸最后的垓下之战前,和彭越、英布一起借机要挟刘邦,很多人说韩信这么做是不智慧、缺乏政治眼光,但是从韩信的出身和追求来看,这么做很符合他的性格特征,如果他当时不这么做,他就不是韩信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这决定了我们每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个界限很多人也把它称作格局,因此人进步的过程也可以说成是不断突破界限的过程。韩信的界限就是裂土封疆,争天下你有点太看得起这位军事天才了,他没有那么高的政治追求! 所有异姓王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刘邦安排好了,他们在刘邦楚汉战争时,是刘邦的盟友,但在天下归汉后,他们便是刘邦家天下最大的障碍。天下姓刘了之后,刘邦自己的儿子也需要封地,这既是巩固中央统治的需要,也是排挤异姓王的理由。 ![]() 因此异姓王不管反与不反,他们最终的结局都是削权夺位,就算是刘邦的发小卢绾和与刘邦结为姻亲的张耳之子也不能例外,因为这是政治需要,没有什么例外可言。 摆脱既定命运的唯一方法:放弃自己的初衷,委身于丰沛功臣集团、谋臣集团或者外戚中的一股。回到韩信的问题上来,淮阴侯的韩信本来已经处于既无兵亦无权的尴尬境地了,其生与死只在于刘邦的一念之间,刘邦本没有打算一定要他的命,但韩信自己的一番表现,要了他自己的命。面对和自己同阶的周勃、樊哙,他不屑于与其为伍。这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就算是落魄了,我也不想和你们丰沛功臣集团的这群酒囊饭袋结成一党。要知道这个集团的领袖就是萧何,萧何确实想把韩信纳入丰沛功臣集团阵营之中,来达到巩固相权和维护丰沛功臣集团利益的目的。 ![]() 但是韩信这个人太高傲了,不想站队到丰沛功臣集团之中,事实上,他不甘心受任何人的驱使。对于这样的人,对于刘邦也好,萧何也好,以至于对吕雉也好,他都不是好帮手,只能是潜在的威胁,这也是萧何最后选择和吕雉合作除掉韩信的原因。丰沛功臣集团在剪除异姓王这件事上,扮演了刘邦的助手和帮凶的角色。当然吕氏外戚集团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也做出了除掉韩信的决定。 ![]() 韩信对于自己的定位是一方诸侯,因此他不隶属于任何人,也不会甘心成为丰沛功臣集团的一员,他和刘邦之间也仅仅是合作关系而已。但韩信却不知道,就算是高高在上的刘邦,也要小心处理好和丰沛功臣集团、谋臣集团、吕氏外戚、一方诸侯这四股势力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好自己这个大汉天子,而韩信显然并不懂的这其中的道理。 ![]() 在攻伐齐地的时候,就是因为韩信的背信进攻,导致了郦食其被齐王烹杀,他自己也得罪了谋臣集团,这也是很多人问,为什么同为“汉初三杰”之一,在诛杀韩信上,张良袖手旁观,萧何助纣为虐的原因所在了,所处阵营不同,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他们为什么要帮助韩信呢? 韩信之死的真相:西汉初年,政坛四方势力间权力博弈的牺牲品。因此,韩信之死就很清楚了,他被外戚集团和丰沛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联合绞杀,而谋臣集团的代表人物张良选择了袖手旁观,陈平则在之前就充当了刘邦的帮凶,正是依靠陈平的妙计,刘邦才顺利夺取了韩信的权力,楚王韩信才变成了淮阴侯。 ![]() 而其他诸侯更不可能帮助韩信,因为他们和韩信并不是朋友,他们的利益也根本对立的。至于刘邦,对于韩信的死,他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在异姓诸侯王里,他最忌惮的就是韩信,因为单从军事能力而言,自己和手下人里没有人是韩信的对手。 ![]() 同时韩信也是最令刘邦放心的,因为他目中无人,因此,这样的人不甘心被任何人驱使,既然我刘邦都不能驱使韩信,还用担心他会为其他人所用吗?因此只要韩信处于无兵无权的赋闲状态,他就不是什么威胁,对于这一点刘邦是很清楚的。 ![]() 你可以说是吕后杀死了韩信,也可以说是韩信自己害死了自己,如果他不把自己定位为一方诸侯,而是放下身段成为丰沛功臣集团的一员,或者投靠吕雉,成为吕雉的裙下之臣,那么可能他的结局就要好的多了。但是如果他那么做的话,他就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被称为“国士无双”的韩信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