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丨书法教育很重要,汉字规范不能忘

 青草微微 2019-12-09
小编说

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书法教育与小学识字教育密切相关。书法教学中,字体、字形、笔顺、结构等都应当遵循规范。

不过,并非所有书法教材教辅都遵循了汉字规范。为什么书法教育中的汉字不规范、不统一?如何才能让书法教学中的汉字更加规范?语文出版社副总编辑王翠叶探讨了小学书法教育中的汉字规范问题,请看——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书法教育很重视,先后出台政策文件。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对书法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条件保证作了基本规定,2013年发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书法教育的内容、要求、评价及教学用书编写作了详细规定。
根据《纲要》规定,中小学书法学习包括硬笔和毛笔(也称软笔)两个方面:小学低年级用铅笔写正楷字;小学中年级用钢笔写正楷字,用软笔写楷书;小学高年级尝试用硬笔学写行楷字,用软笔写楷书并了解篆、隶、草、行等书体;初中用软笔临摹书写隶、行等书体;高中阶段继续用软笔临摹经典碑帖。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书法教育,也称写字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小学识字教育关系密切。在书法教育用书的编写和书法教学中,不仅涉及汉字知识,也涉及汉字规范。
书法教育中有哪些汉字规范?
《纲要》推荐了书法教育用的临摹范本和欣赏作品,临摹范本包括楷书、行书、隶书,都是古代经典碑帖,欣赏作品包括篆、隶、草、楷、行等书体的古代名碑名帖和近现代名家作品。软笔书法有传统书法范本,硬笔书法则有现代书家的范本。软笔书法学习用书中,选录的古代经典碑帖是繁体字体系的字,现代书家范本则有简繁两个体系,但仍以繁体字体系为主,硬笔书法则以简化字体系为主。
不管是传统碑帖还是现代范本,不管是硬笔还是软笔,书写的范字都涉及汉字的字体、字形(涉及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新旧字形等)和字量等方面的规范,书写笔法、结构等技法的讲解则涉及笔画、笔顺、部件(或偏旁)、结构方式等方面的规范。目前没有专门用于书法教育的汉字规范,《纲要》中提供的汉字笔画名称、汉字笔顺基本规则等,是识字教育等各领域通用的汉字规范。
书法教育中涉及的已有汉字规范主要有8个:
1. 《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了社会通用的规范字8105字,给出了规范字与繁体字和异体字的对照表;

2.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规定了小学低年级识字和写字教学的基本用字300字;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规定了义务教育用字3500字,其中小学第三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评价字2500字;
4.《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笔形规范》,规定了汉字折笔笔形的分类、名称和排序,基本笔画5个,平笔7个,折笔笔形26个(含印刷宋体和楷体);
5.《现代常用字部件规范及部件名称规范》,规定了汉字部件的归类和名称,常用字范围的部件有441组514个;
6.《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规定了7000个汉字的跟随式笔顺;
7.《印刷隶体字形规范》,规定了印刷隶体字形规范的原则,给出了示范例字;
8.《印刷魏体字形规范》,规定了印刷魏体字形规范的原则,给出了示范例字。
这些规范主要是基于印刷宋体汉字字形的规范,大致可用于楷书汉字的硬笔和软笔书写,对于隶书、行楷和行书等的书写,则有参考作用。

书法教育中的汉字规范问题
书法教育中汉字规范的执行情况如何呢?从书法教材教辅等学习用书中可以看出,有的能够遵循基本规范,有的则没有遵循。
1. 硬笔书法中的汉字规范
书法学习用书中对硬笔楷书书写技法的讲解,大都能遵循汉字笔画、部件和笔顺规范,有的还归纳了汉字笔顺规则,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也有不遵循规范的。
汉字笔画方面,有的对笔画随意称说;有的对笔画随意排序,提供的笔画名称表,不分主附笔、不分平折笔随意排序。在汉字部件方面,用汉字部件讲解范例,有的对部件称说很随意。
比如称单立人“亻”为单人旁,称双立人“彳”为双人旁,称宝盖“宀”为宝盖头,称提手“扌”为提手旁。比如把不同类型的部件按习惯统称,如称“虍”和“爫”为虎字头和爪字头。规范中对“虍”和“爫”两个部件的命名是按理据有规律规定的,“虍”是虎字的头部,称虎字头,“爫”是爪字变形而来,不是爪字的头部,应称爪(zhǎo)头,不称爪字头。
2. 软笔书法中的汉字规范
书法学习用书中对软笔楷书范例的提供和书写技法的讲解,有的能够参考相关规范,有的则没有遵循相关规范。
临摹书写范例方面,多数学习用书提供的都是传统经典碑帖中的例字,有很多繁体字、异体字。三四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识字阶段,大量学习书写繁体字,难免对简化字的识写产生干扰。有些为小学低年级编写的学习用书也要求写软笔字,提供的范字也有很多是繁体字,这不仅拔高了学生写字的标准,也干扰了学生的识字学习。
书写技法讲解方面,有的讲解楷书书写涉及汉字笔画、部件等方面,可以遵循规范的也不遵循。有的对繁体字的书写笔法用简化字部件进行讲解,使学生难以准确对应学习。

为什么书法教育中汉字不规范、不统一?
书法教育中出现的汉字不规范、不统一问题,有下列两方面原因。
1. 有规范不遵循
书法学习用书中存在有规范不遵循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学习用书编写者认为书法是艺术,不同于识字,要允许自由发挥,不需要规范,所以有意不遵循规范;二是学习用书编写者对相应规范不熟悉导致不遵循,或是对规范理解有误而遵循不准;三是已有规范不适合于书法。
应该说,已有汉字规范大都可用于硬笔楷书的书写,但也不是全都适合。对于书法学习来说,已有规范的内容不够细和全。
部件规范没有把细小变形的部件作为独立部件给出名称,如作左部件的木字旁归木部,作左部件的提土旁归土部。汉字折笔规范把平笔和折笔分别排序,没有给出统一排序表,而且对笔画只进行粗分类,各学习用书中只能自行归纳和命名,如横笔的分类,有的分小横、中横和长横,有的分为短横、中横和长横。书法教育恰好需要笔画和部件的细分类和命名。汉字笔顺规范中缺少笔顺基本规则,学习用书中只能采用一些辞书提供的规则,各有各说。
2. 无规范可遵循
目前国家语委研制发布的汉字规范都是基于印刷体汉字的,主要是印刷宋体(兼顾印刷楷体)的字形及笔画、部件、笔顺等规范,还有印刷隶体和印刷魏体的字形规范,通用于辞书编纂、印刷出版、识字教学、信息处理领域,可用于楷书汉字的硬笔书写,但没有专门用于汉字书写的规范
作为楷书以外书体的书写,特别是软笔涉及的从字形到笔画、部件和笔顺等都没有规范。国家曾组织研制过手写行楷规范,可惜没有出台。
书法学习中涉及的汉字结构,是汉字各应用领域都会涉及的汉字属性,一直没有规范,汉字编码字符集标准中规定了13种结构,但没有形成单独的国家规范,各方面的应用比较混乱。在书法学习用书中,有的采用一些辞书归纳的结构,有的自行归纳,导致同一结构往往有多个名称,如“司”字有右上包结构、右上包左下结构、右包围结构等名称。

如何对待书法教育中的汉字规范?
书法教育中的汉字规范问题似乎较少被关注,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书法界、教育界和语言文字界的意见也难免不一致。但汉字规范问题在小学书法教育中又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需要加以重视,需要学界专家开展研究,形成共识,科学对待。
目前来看,应有如下六点基本认识:
1. 书法教育需要汉字规范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书法教育有特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软笔书法作为传统书法,有历代书法家的传承作品,各成体系。但现代小学书法教育,不同于中学及成年人的书法学习,更不同于书法家的书法创作,涉及汉字的一些共性的内容,还是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统一
2. 书法学习与识字学习的关系要处理好
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书法学习不能影响识字。中小学书法学习的汉字数量和范围,应尽量参考义务教育汉字的字量。
比如,软笔书写涉及的繁体字在识字阶段应加以限定,在低年级应尽量控制在规范字的范围内,高年级逐步增多繁体字书写。可组织书法家书写规范的简化字,提供优秀软笔范本供低年级学生学习。
3. 书法体与印刷体的关系要处理好
汉字书法体与印刷体要允许有所不同,鉴于已有汉字规范是基于印刷体汉字,书法体在遵循印刷体汉字基本规范的基础上,要根据书法体的特点有所区别。书法的一些解析术语可大致相同,在书写结构、笔法等方面的书写则应允许灵活。
4. 书法教育需要的规范要及时研究制定
对已有汉字规范应进行梳理,看哪些适合书法教育,哪些不适合。书法教育与已有汉字规范,能一致尽量一致,不能一致的则应单独制定规范。有的可在已有规范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比如笔画、部件等规范。
书法教育的汉字规范制定要符合书法教育的实际,该限定的限定,不该限定的要给自由,为书法创作留有发挥的余地。
5. 《纲要》修订时对汉字规范要有明确要求
《纲要》对小学低年级《书法练习指导》的编写要求“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4‘基本字表’,参考同学期语文教科书的识字、写字内容”。
这规定很有必要,但对用书提供的范字没有进行规范限定,应要求不选或少选繁体字、异体字等,尽量选用规范字,选用没有简繁、正异关系的传承字。对有些规范应明确提出,也可列出规范内容作附录。如汉字笔画名称、汉字部件名称、汉字结构名称、汉字笔顺基本原则等。
6. 书法教育要积极遵循相关规范
书法学习用书特别是教材的编写者要有汉字规范意识,为学生学习提供准确规范的学习资料,避免书法学习冲击识字学习。比如软笔字范例,如果是繁体字,应在繁体字旁标明对应的简化字,以便于用简化字的部件进行结构和笔法的讲解。
书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规范主导作用,对学习用书中涉及规范的内容予以提示和强调。有些汉字规范是适用于硬笔书法教育的,还是应尽量遵循;有些汉字规范中的基本内容,也可供软笔书法教育参考,应尽量参照。
本文转载自“语言文字报”公众号(ID:yw622000762)


-关于公众号-

 本公众号是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官方公众号。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