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叔同的《送别》,这个词写的什么水平?

 冲波逆折 2019-12-09

《送别》堪称“艺术精品,不朽经典”

一、《送别》与学堂乐歌

李叔同的《送别》作为学堂乐歌的代表,属填词之作,用的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代表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谱。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的《旅愁》歌词,他根据《旅愁》的旋律填写了《送别》的歌词。《送别》歌词中隐含了李叔同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看破红尘的出世思想,最终李叔同也是结下佛缘,到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为僧,由艺术人生转向了悟道覃思的佛家生涯。

清末民初,在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始废科举,办学堂,学堂乐歌逐渐兴起。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独特文化现象,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旧中国大门的产物,也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意识觉醒主动向西方文化学习的结果。

二、《送别》赏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乱。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是李叔同《送别》的歌词,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一下:

1、 审美意象及歌词意境

《送别》大量运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些典型意象,如长亭、古道、芳草、柳、笛声、夕阳、山外山、天涯、地角、浊酒等,让人不知不觉之中进入诗人构建的情境,从而被深深感染。这种选曲填词是对我国古典文学中诗词艺术的继承,蕴涵着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审美习惯。钱仁康先生曾指出《送别》的歌词里至少表达了四层意境:离情别意、缺陷美、晚晴、世事无常。


“长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的《雨霖铃》里我们就能看到“长亭”的意象,傍晚的长亭,蝉在哀鸣,骤雨初停,把离别的伤感烘托地淋漓尽致。《送别》开篇就来一句“长亭外”,奠定了别理悲伤的基调。

“古道”

我们比较熟悉的,马致远的《天净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用“古道”这一意象,表现出一种萧杀和荒凉,给人不禁一颤的清冷。

“柳”

柳作为表达别离意象,我们最熟悉不过,像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折柳赠别,渲染了浓浓的离别气氛,“晚风拂柳”更是在惜别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份傍晚的悲凉。

2、 人文精神

学堂乐歌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西方文化的主动学习上。不仅是我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意识觉醒的开始。在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很注重音乐在思想启蒙中的教育作用,积极发展音乐教育。李叔同的音乐,特别《送别》作为学堂乐歌的代表,就是在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3、 中西文化交融

学堂乐歌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 转折期,它的兴起,在音乐文化领域冲破了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状态,为进一步吸收外来音乐文化敞开了窗口,此时期的学堂乐歌多是选曲填词,语言上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送别》借鉴西方曲调略加改造并再填以中文歌词,表达了朋友分别的伤感之情,为西方音乐与中国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学堂乐歌的发展,促成了“五四”以后中国新音乐的歌词词体改造和新型旋律歌曲的创作,最后导致了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应运而生。《送别》这首为外国乐曲所配的学堂乐歌,其意境和文词跟乐曲配合得和谐完美,取中外艺术之长,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三、《送别》影响

学堂乐歌是我国新式学堂音乐教育的开端,具有重要 启蒙意义,《送别》作为学堂乐歌开山之作,更是在20世纪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自从问世即广为传唱,而且还被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选做插曲,更加推进了这首歌在当代的传播,直到今天仍有很深的影响,被中小学音乐教材所采用,成为人们经常传唱的不朽经典。

参考资料:

1.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

2.陈慧剑《弘一大师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