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听: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读一读: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做一做:我来做一做 轻轻松松听听书 《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节选自《小学数学教育》2016年第7-8期 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段与评析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堂,没有彩排;每一节课,都是现场直播。而“现场直播”的课堂最具有鲜活性、生命力。当学生心灵开放,思维多向,行为活跃,课堂定会因不可预测因素的出现而波澜起伏。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每一堂课,都是原创、都是首映。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生成过程。若能巧妙地处理不可预测的因素,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一定能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高潮,激发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一旦拉开帷幕,不能试验、无法预演,更不会让你反复润色。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命的乐趣。 课前,每一位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案,第二天上交批改,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点进行二次备课,完成最后的导案。下面是课中大展示环节的课堂实录: 二、课例研究的回顾 师:刚才的小展示从站姿、投入状态等给每个小组进行了加分,其中展翅和追梦小组得分较高,以后请其他各小组注意站姿。下面我们掌声有请飞梦组进行展示。 蒋来宸:下面由我们飞梦组进行展示,请大家拿好导学案和红笔做好倾听工作,有错的请及时订正。 投影出示:某水产店从养殖场进回132千克的大闸蟹,大闸蟹每千克批发价为42元,水产店需付多少钱? 蒋来宸:下面我们齐读题目,边读边圈出关键字词。132千克、每千克42元。请看第一题,投影呈现: 1.思考:列式?132×42 蒋来宸:还可以怎么列? 秦浩盛:还可以用42×132 蒋来宸:你说得很好,建议老师给你们组加1分。这里表示132个42相加的和是多少,也可以表示42个132相加的和是多少。请大家把这两种方法写下来。表扬梦精灵小组动作特别快,建议老师给他们小组加一分。请看第二题: 2.估算结果是 5200 ,估算方法: 130×40 。 蒋来宸:大家对我们组的做法有什么意见或补充? 吕逸涛:我们组觉得这道题目还可以看作132×40≈5280也行,这样也能估算出结果。 蒋来宸:我对你们组的补充表示很满意,(组长眼睛扫描发现还有很多同学举手)请胡耀壬来说。 胡耀壬:我是这么算的,投影呈现:130×42≈5460。 蒋来宸:这些方法中,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实用。 周帅辰:我个人觉得还是前面两种把它估成整十整百或者把42估成40可以直接口算简单。 蒋来宸:其实只要把它们其中一个数估成整十数或者整百数;也可以两个乘数同时估成整十整百的数。在从而进行口算就更方便,方法有很多就不再举例。我们重点来讨论下一题: 3.准确结果应该是5544,计算的方法: 列竖式、递等式 。 蒋来宸:请看黑板,由我来介绍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42个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因数132个位上的2,二二得四,4写在个位上;再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第一因数132十位上的3,二三得六,请问这个6写在哪里? 吕欣家(勤学类学生):6写在十位上。 蒋来宸:为什么?(因为是勤学类学生有点困难,组长继续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有谁知道为什么? 赵珂娴:因为这个是个位上的2去乘第二个因数132十位上的3,也就是2×30=60,所以6写在十位上。 蒋来宸:您表述的很准确,建议老师给你们组加2分,请吕欣家同学复述一遍。 吕欣家:个位上的2去乘第二个因数132十位上的3,也就是2×30=60,所以6写在十位上。 蒋来宸:最后用第二个因数42个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因数132百位上的1,一二得二,二写在百位上。 蒋来宸:请看这264是2×132得来的,所以括号里填2×132,我们继续来摆竖式。再用第二个因数42十位上的4去乘第一个因数132个位上的2,二四得八,8要写在十位上。因为十位上的4表示40,40×2=80,所以写在十位上。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4去乘第一个因数132十位上的3,,三四十二,写2进一,一四得四,4+1=5 5写在千位上。请仔细观察,这个5280是怎么得来的?板书:40×132。在竖式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板书划去0。最后把两次相乘的数相加就行了。 通过板书的演示,带领学生核对小结部分: 我发现: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到的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数( 相加 )。 三、课例研究思考 这是2018年10月我们四年级学生刚进入互学课堂的一节年级组内教研课。这节课,没有试上,就直接“公开”了。不需要掩饰,这节课的课前,我对知识点的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对组长进行了课前培训。电视台制作节目,是有脚本的。那我们老师上课之前的“脚本”,就是撰写导案。这里我把课前准备的教学预案与思考呈现如下: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请看预习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均匀的,我们这节课的竞争有些激烈,你们有信心赢得最高分获得本节课的优秀小组吗? 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思路: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因为学生在前一天回家的数学家庭作业已完成了学案,都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此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再创设情境了。] 2.反馈知识链接部分的错题,重点理解“个”与“各”的区别,同桌互讲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设计思路:在知识链接部分,我们呈现的是与本节课相关的已有知识基础,特别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从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中能凸显学生的一些缺陷,对此再进行二次备课。] 3.小展示环节(小组学环节),重点讨论学案的合作探究部分,也就是用竖式进行计算或用递等式等方法来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 [设计思路:学案中的内容顺序与课堂组织交流顺序不同,我是这样考虑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遇到132×42,他们并不一定想到竖式,而是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但竖式的算法是需要研究的,于是我在多种方法呈现中突出竖式的算法。从教学角度看,竖式是本节课重要的研究内容,交流时优先考虑。] 4.大展示环节(全班学习环节)邀请一个小组的学生重点讲解交流竖式算法,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补充。预设由行政组长来主持,并对问题进行分工展示。 [设计思路: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不仅会用竖式计算,而且还要说说为什么要用竖式来进行计算。理解计算的道理,体会并读懂多种算法,发现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能用竖式正确地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5.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完成导学案当堂检测,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出现较多的错误点进行分析和纠正。 [设计思路:本环节设计的练习,进一步深化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尝试在森林医生(找错题)、解决问题中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说明的是,上面的课堂预设,是有所准备的、思考的。当然,要把这样的预设与课堂现实进行对照。在飞梦小组上台展示之前,我的教学都还是按照我的预设生成的,但在小老师组织全班学习的时候,由于刚进入生本课堂,孩子的准备、语言、环节连贯性等等都是不理想的,导致这堂课练习部分没有进行。特别是孩子在板演竖式132×42时,组长很细心,把每一个原先预设的环节都一一呈现,例如用竖式计算的步骤、过程和算理都详细的介绍了。这些都是课堂的生成的问题,总而言之,一半“预设中”,一半“预设外”。 但在课堂的估算环节我没有预想到组长的组织能力会如此的强,让我们一起回到课堂实录: 估算结果是 5200 ,估算方法: 130×40 。 蒋来宸:大家对我们组的做法有什么意见或补充? 吕逸涛:我们组觉得这道题目还可以看作132×40≈5280也行,这样也能估算出结果。 蒋来宸:我对你们组的补充表示很满意,(组长眼睛扫描发现还有很多同学举手)请胡耀壬来说。 胡耀壬:我是这么算的,投影呈现:130×42≈5460。 蒋来宸:这些方法中,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实用。 周帅辰:我个人觉得还是前面两种把它估成整十整百或者把42估成40可以直接口算简单。 蒋来宸:其实只要把它们其中一个数估成整十数或者整百数;也可以两个乘数同时估成整十整百的数。在从而进行口算就更方便,方法有很多就不再举例。 通过蒋组长的小结,孩子们不再是单一的进行估算,并且能在多种方法中学会根据算式的特点进行选择性的优化方法。《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估算中优化估算方法,选择一种或两种适合自己的方法是很关键的,这充分说明了估算的重要性。 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没有彩排;每一节课,都是现场直播。课堂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在竖式计算的算理上,事出有因:根据新课标理念,为了避免学生机械的操作计算,在教学中,让学生多体会一些思维的方式,多让他们尝试探索,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探究性。在生本课堂的理念下,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们应当要做一个内心敏感但表面迟钝的人,孩子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 和 。 2.“四大能力”的表述,始终不变的是 。 3.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什么? 参考答案 1.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 2.空间观念 3.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审核:周青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