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片仔癀(SH600436)$ 再发一文,选自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著作。 正本澄源 通过大讨论、大总结...

 楢山節考69 2019-12-10

正本澄源

通过大讨论、大总结,正本澄源,纠正工作导向的偏差。欲纠其偏,不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涉及科技、教育、医药、人事等诸多部门。首先要对中医再认识、再评价、摆脱科学一元论和唯西方科学的偏见,真正承认中医这一独特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体系蕴涵的诸多超前的科学内涵,方能健康地继承发展。

无独有偶,不仅医学界存在科学一元化的偏见,数学界也存在同样偏见。中国科学院资深数学家吴文俊院士于《东方数学使命》一文曰:“一提到科学和数学,脑子想的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和数学。我要讲的是,除了以西方为代表的科学和数学之外,事实上还有跟它完全不同的所谓东方科学和数学。”关于东西方数学的异同,曰:“现代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没有这个概念,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古老的中国数学竟成了最现代化的数学,尤应注意这一“最”字。

吴老又说:“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这是何等气魄!这气魄来源于严肃的老数学家对中国数学的深刻了解。

吴老还说:“我想特别提到一点,就是我们经常跟着外国人脚步走,我们往往花了很大的力气……还是低人一等……我们应该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完全不一样。”读此文,令我震惊、汗颜,我滥竽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竟对此国宝一无所知,闻所未闻,这与中医境况何其相似乃尔。北京数朝古都,宝物遍地,大搞西方式现代城市,旧城拆的差不多了,如今知道是宝,又收集古砖古瓦,恢复一小段城墙。中国数学已蹈此覆辙,若中医也如法炮制,未了再去收集砖瓦,可就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人了。我们确实需要点民族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时候,不要忘了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季羡林等76位权威人士发表的《中华文化复兴宣言》宣告: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西方的形而上学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

中医要走自己的路

按中医固有理论体系能否继续发展?历史上中医的三次大发展,已是凿凿事实。近代是否停滞了呢?非也。王清任的血瘀论及气虚中风论;晚清民初三张气血上菀的中风论,凡脱皆脱在肝及大气下陷论等,都丰富了中医理论宝库,并得到普遍公认和广泛应用。《内经》是中医理论渊源,真正悟透了《内经》的某一观点,就可能创立一个伟大的医药学派,补土派、温病派等,莫不如此。倘后人能努力钻研,勤于实践,博采众长,亦大有可为。遗憾的是,目前中医队伍的中医根基太差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虽是“文革”前的中医大学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法专心钻研学问。

拨乱反正后,又重拾几年外语,带研究生,搞课题,学起科研方法和西医基础,弹指间已逾七旬。60年来,真正在中医上下了多大工夫?现在我教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带着对中医的迷茫、无奈在学,四年授课,中西各半,实习时遇到的是严重西化的中医院,还要跑工作、准备考研,能安心实习的又有几何?即使考上了硕、博,由于形势之所需,也主要学西医课、搞实验。知识面是拓宽了,科研能力提高了,但相当一部分高层次中医人才的中医功底却不敢令人恭维。

肯定会有人诘问,按中医固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成果,符合现代科学吗,能量化吗,等等。殊不知,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科学体系,不存在通约性,不同的科学体系,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中医判断外感高热的疗效标准是正汗,而不是体温、血象;判断正气强弱的标准是神、脉、胃气;判断吉凶顺逆的重要标准是脉象。为什么中医的成就一定要拿西方科学的尺子来量呢。当然,中医的标准或隐或显,还较散乱,须整理研究,建立中医完善的标准体系。

或问,这样的中医成果人家能承认吗?我想,关键是中医要拿出令人信服的卓越疗效。老百姓最讲实际,他们关心的是健康,谁能治好病,谁能令其健康,他就相信谁。外国人不仅会找你中医看病,而且会学你中医的技术,学你中医的理论。石国璧等所著之《中医在美国》就是极好例证,即使中医未经现代科学语言的诠释,人家也会原原本本地学。要想拿出中医疗效,不提高中医素质,岂不是空想,中医要走自己的路,不下大气力,亦难矣哉。

要制定配套的相关政策、方法

可能领导者已感到中西医结合60年的负面影响,因而再三强调继承中医传统,发扬中医特色,实行名医带高徒,选拔培养名医,三次推行读书运动,强调温习中医经典,这是很正确的。现在的症结在于,原则上高喊继承发展中医特色,但实际干起来,仍是以西医标准来衡量中医、改造中医的那一套。喊的与干的两张皮,岂不哀哉。如临床研究,中医临床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治疗,是以人为本的阴阳平衡调节,是强调正气、因势利导的治疗,是方药随着病情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谨守病机的恒动观。可是现代的临床研究,要按DME标准设计,要随机、对照、重复,要双重诊断,施加因素要恒定,要统计处理等等,而谨守病机、随症加减出来的成果,难以得到承认。

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根本看不到中医特色,更甭说能对中医的发扬有多大裨益了。至于动物实验,必须造病理模型,中医治疗是以证为核心,证的判断须望闻问切,一个老鼠满脸毛,如何望?小爪子就那么一点,如何切?吱吱乱叫,如何问?脱离了四诊,哪来的证?只能造西医的病理模型。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并无通约性,且动物与人相距甚远,造出的模型也就难体现中医特色,更别说个体化、运动观、整体观等。若不按这个模式去做,莫说学位、职称、获奖等,恐怕连个论文也发表不了。

这好比旧社会妇女裹足,脚大了丑煞人,连个婆家也找不上,只能把好端端的脚裹成残废。又如八股取士,虽知八股不能安邦定国,但不学它,莫论进士、举人,连个秀才也当不成,终生布衣。中医的现代化也大致如此,只能削足适履,削来削去,履虽已适,然足已非足。中医在这众多“化”的指引下,许多人努力去化,化成硕士、博士、专家、教授,甚至声名赫赫,桂冠满头,却不会按中医理论去看病。照这样化下去,迟早把中医化变了味,化没了。

我决不反对中医的一系列化,而是举双手赞成,中医亦应与时俱进,关键是怎么去化。若能遵循中医理论的特点、规律去化,化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若削足适履地化,只怕适得其反,化没了。当然具体的方法、政策、衡量标准等也须逐步摸索、总结,有些尚待科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更高层次、更新的视角去融合。对中医这样独特、复杂、庞大的体系,绝非现有的西医方法搬来硬套所能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我国是中医发祥地,最有资格、最具权威制定中医科研成果、临床标准的。拿出我们的尺子来,让国际接我们的轨,而不是本末倒置、削足适履地接人家的轨。针灸学制定的许多标准,实质是中医针灸标准,已成为世界标准,全世界都须接这个轨,这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应推而广之。

另一点,这种唯西方科学的导向,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改造、诠释中医的吃香,可桂冠满头,名利双收;按中医固有规律继承发展中医学的遭冷遇,一文不名。长此以往,谁还去学经典,谁还去继承中医学?这就导致了中医学术萎缩,改造中医之风盛行,势将湮没、摧毁中医。取缔中医行不通,但改造中医却着实令人可怕,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尤其将来这一高学历中医群体当政后,中医又将怎样?

多元化发展

科学是多元化的,毫无疑问,发展道路也应是多元的。西医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中医当然也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问题在于中西医间应如何结合。英·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第一卷·总论》中曰:“中医和西医在技术上结合比较容易,但要使两种医学哲学取得统一,恐怕是极为困难的。”此言确有道理,60年的结合史,证实了这一论断。

在理论体系方面,不同科学体系不存在通约性,以西医的线性关系、分析还原方法来诠释中医是行不通的,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跳出还原分析的体系后,亦可与中医理论趋同,例如前之所述医学模式的改变等。

在技术层面上的结合,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如药物的化学成分、理化检测的方法,病理机制、治疗手段的互补。这些成果,只是相互借鉴、并存,还远非相互融合。不可否认,西医在这方面占有优势地位。

中西医结合,可从临床疗效入手,先选择一些西医难治而中医又有明显优势的病种,共同诊断,共同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由确有临床功底的名中医,按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去治,以证为核心,处方可以变化,可以加减,从多中心、大样本、大事件和终极结果,分析总结其规律、建立符合中医理论的判断标准。由疗效出发,进而探讨其机制。这里关键是中医要拿出疗效来。一定要选确有中医功底的中医,不要那些名声赫赫徒有虚名者。

中医学有其长也有其短,其短处之一是理论体系相当特殊,属于象科学体系,难与现代科学体系衔接,难以吸纳现代科学的成就,致使中医发展缓慢、滞后。

短处之二是不能从微观层次阐明生理、病理及其治疗机制,这是由于科学体系的不同,不是用还原分析、线性关系来研究人体,不可能阐明其微观的机制。

短处之三是太不系统、规范。中医是个体脑力劳动,长期家传师授,因历史原因又缺乏沟通交流,因而派别林立,门户各异。我夫妻二人是同一老师教的,同一校门出来的,长期在同一诊室对面桌看病,一辈子都在一起切磋,按理应该是比较一致的。但事实上,对很多病人的诊断治疗有分歧,有时看法迥异。若使整个中医界学术标准化、规范化,亦非易事。

由于中医本身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当然须要提高,须与时俱进,倘能借助西医知识丰富自己,将大有裨益。但这种汲取、提高,须遵从中医固有规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随着学术的发展,将水到渠成,而不揠苗助长,更不能削足适履去扭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