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以开疆拓土,威服四方而闻名与世。当时秦始皇横扫六合靠的就是手下文有李斯等治国之臣,武有蒙恬等统军大将,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汉武大帝重用卫青、霍去病、桑弘羊等人,建立了汉武盛世。 那么汉武帝是如何选举出一大批有能力的人呢?西汉前中期的选官制度又在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汉武帝本人的施政政策等方面去研究探讨吧。 军功爵制度的优缺点及其被取代的原因1.军功爵制度的概况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都推行变法,其中一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在当时有军功爵制度是其变法的重要内容,军功爵制度的大致内涵就是不论出身,只要达到一定的军功,就可以得到封爵拜官,据史料记载,一代战神白起出生寒门,凭借战功被封为武安君,拜上将。可见当时军功爵制度正在做到了无论出身,凭借军功的原则。 1.军功爵制度的优点 众所周知,汉承秦制,意思就是说汉朝初年的大部分制度延续了秦朝时代的制度,而秦朝就恰恰发端与他的军功爵制度,凭借军功的大小来作为选官的依据。 众所周知,在秦汉之际以及到汉武帝初年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国家的战争不断,先有楚汉争霸后有汉匈之战,连绵不断的战争,要想国家取得胜利就必须有相对应的措施来支撑。 而军功爵制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极大的激发士兵的积极性,据史料记载有着这样一段对于秦军战斗的描述:“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秦军战斗的时候,不穿甲胄就冲击敌军,拿着人头和俘虏前进。 可以反映出军功爵制度对于一个军队强大的塑造能力。可以让一个国家的军队变得异常能打仗。这样的军队恰恰是汉朝初年说需要的军队。 2.军功爵制度的缺点 单一的通过军功爵制度来选拔人才,固然可以为一个国家选拔出优秀的军事人才,但是他的缺点也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极易导致军国主义政治的出现,以及出现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的出现。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不能无休止的发动战争,而军功爵制度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战争,秦朝的灭亡与它不断的发动战争、不懂休养生息有极大的关联。 其次,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培养一批合格的官员,东汉末年的董卓出身军阀,以残暴著称,军人政治不利于政府的合理高效运行,而且也极易导致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的出现,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缺点都是以后历代王朝不再实行军功爵制度或者短暂实行军功爵制度的主要原因。 西汉时期由军功爵制度向贤良文学取士过渡的原因1.西汉时代背景的变化 众所周知,汉武帝时代是西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一个主要表现为汉匈之战汉朝大获全胜,匈奴帝国分崩离析灰飞烟。灭,对外由一味求和转变为强硬,以泱泱大国自居。 第二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汉武帝手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为地方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据史书记载当时王国十不存一,中央控制力得到了极大加强,其次在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打击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百官势力。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在位的数十年间,先后更换宰相13人,而且绝大部分宰相下场凄惨,这从侧面表明在当时中央的权力极大的收归到汉武帝一个人手里。 2.西汉前中期原有的选官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西汉前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还是依靠军功爵制度,但是在天下大题上安定下了之后,就需要大量的能够治国安邦的人才,而军功爵制度恰恰会加剧这些人才的短缺,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代,对外战争基本结束的时期,更需要改革选官制度。 其次,军功爵制度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易导致军事政变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在吕后死后,周勃凭借在军队中强大的威望,居然没有通过合法程序情况下可以调动军队,发动政变。 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军功爵制度对皇权的威胁极大,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下,显然军功爵制度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必然会被其他选官制度说淘汰。 3.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西汉选官制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汉武帝时代,而且汉武帝一直致力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他推行推恩令、加强国家对于盐铁经营、建立内外朝制度等可以看出来。在雄心勃勃的汉武帝的领导下加之军功爵制度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需求。 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的趋势在所难免,因此选官制度向由更有利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度在所难免。 贤良文学取士的方式、标准、及其影响1.贤良文学取士的方式 在取代军功爵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制度首先出现了察举制和征辟制这两种制度。首先我们来说说察举制,察举制严格来说起源与汉文帝时代,在汉武帝时代正式成为制度。 据史书记载察举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是对于被举荐者的品行要求,而且还要进行考试,并且出现了统一完善的考试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科举制的前身。 征辟制又叫徽辟,徵君就是指皇帝直接任命有名望的人为皇帝自己所用的行为,据史书记载司马相如就是直接被汉武大帝征辟为官的,而三公以下叫辟除,直接任命为自己的幕僚属官。这两种方式是汉代取代军功爵制度的主要形式。 2.征辟制度选官的标准 首先我们来说说察举制,它的选拔方式是自下而上,比较注重人的品德,主要考察德和才两个方面有孝廉和茂才等几个称号。考察的科目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而征辟制度的选官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如果说皇帝直接征召的一般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或者家族的人。看重的是名望。 而三公大臣征辟的一般是自己的属官,看重的是能力,对于出身的要求不太高,例如《后汉书》中曾经记载到“衡三征辟与公府不就”说的就是出生贫寒但是却有能力的张衡三次被三公征辟但是不去就任。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三公征辟的标准。 3.征辟制和察举制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凡事有利必有弊,就让我们先来说说西汉前中期选官制度带来的积极影响吧。 首先徵辟制度有利于为汉朝的统治者网罗人才,以此来加强统治者的统治。通过高官厚禄在不仅仅增加统治阶级人才的同时也为统治者博得了喜好贤良的名声。为庞大的帝国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是对于察举制的一种补充。 其次在察举制下,个人的出生以及社会背景不再是作为选官的唯一标准,对于那些有真才实学、有社会威望、有高尚品质的人也提供了出仕的机会,其次是有利于更好的招揽人才,让那些真正熟悉地方的官员去寻找各类人才,无疑对于维护王朝的统治是极其有利的。 再有就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军功爵制度相比,任命官员的权力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还有一个特别注意的就是被察举者有一年的考核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选官的质量,维护地方的稳定。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察举制和征辟制度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一在这两种制度下不可能让全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被举荐,而且极易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除此之外还极其容易造成党派问题。官官相护的问题,在朝廷是结党营私。 第二是注重对于考察人员的品德限制,但是这恰恰是不容易考察的地方,而且容易造假,据史书记载在东汉末年居然出现了举孝廉,父别局,举秀才,不知书的乱象。 最后再察举制和征辟制后期,几乎成为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的工具,出现了累世公卿、四世三公等官僚门阀集团,成为了变相的世袭制。天下被世家门阀所垄断。寒门子弟再一次失去了晋升渠道 不得不依附与世家。也加快了汉朝的的灭亡速度。 总结与思考西汉选官制度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与要求,体现出了选官制度渐渐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体现出那个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封建制度的逐渐晚上发展。是统治阶级的决策,也有底层人民的呼声。 参考文献 《后汉书》 《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