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期: 最早有关疝的论述出现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当时没有明确的、正规的疝手术治疗。
公元40: 外科手术原始而又落后,手术中也不再采取任何的麻醉措施。公元40年,Celsus采用腹股沟管切开术、阴囊切开睾丸切除术、疝囊分离后切除和缝合内环,术后切口敞开,让伤口发生炎症而形成瘢痕愈合,甚至用烙铁烫烧伤口以形成更多瘢痕来治疗腹股沟疝,被公认为是疝治疗的开始。 17~19世纪及文艺复兴以后: 实体解剖学遍及整个欧洲,人们对疝的清醒认识要归功于疝外科解剖学的进展。至今著名的Camper筋膜(腹壁浅筋膜浅层)、Scarpa筋膜(腹壁浅筋膜深层)、Cooper韧带(耻骨梳韧带)、Glubertnat韧带(陷窝韧带)、Hessebach三角及Cloquet淋巴结等均发展于这一时代。Cooper对腹股沟疝外科解剖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关于腹横筋膜的发现和疝外科手术的应用,Cooper韧带的命名及应用,被以后的众多疝外科解剖学研究者和疝外科专家所公认,至今仍是疝外科手术的重要应用解剖。受Cooper的启发,Thomson,Poupart等也进行了疝外科解剖学的研究,并先后发现并命名了髂耻束和腹股沟韧带,它们在疝外科手术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Hesselbach于1814年发现并命名了直疝三角,这是疝外科解剖学的重大发现,它对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871年,美国医生Marcy首先将抗菌术用于疝手术,提倡手术中要重建腹股沟管,缩小内环,将腹横筋膜与腹股沟韧带缝合。1881年,法国医生Lucas-Championniere尝试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手术来修补腹股沟疝,成为现代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中最重要的步骤。 真正意义的疝修补术(疝手术历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源于1884年Bassini首创的Bassini疝修补术,包括高位结扎疝囊、游离精索并移位、切开腹横筋膜、修补内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疝修补术。Bassini手术尽管经过许多临床外科专家的改进,到目前为止仍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总体疗效尚称满意。 在Bassini发明Bassini疝修补术100多年来,先后涌现出200多种手术方法,最具典型意义的手术,如1889年的Halsted的手术,1890年的Furguson和1948年的McVay手术。 加拿大的Edward Earle Shouldice医生是对疝手术做出极大贡献的专家,1953年Shouldice提出的腹横筋膜修补术是低张力四层缝合,将腹外疝的复发率仅为0.8%,曾一度被誉为疝修补术的金标准。 无张力的疝修补术(疝手术历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1989年,美国洛杉矶疝中心著名疝外科专家Lichtenstein等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概念,人工合成的各种补片才得以广泛的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概念的提出无疑是现代疝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疝外科史中的一场革命,必然推动疝外科手术及修补材料的一系列变革。 网塞+补片手术: 1994年,Arthur I. Gilbert, M.D.将 聚丙烯卷成伞状填塞疝环缺损,或/和用平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开创了内环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开创了聚丙烯网塞+平片修补腹股沟疝术式。 腹腔镜疝修补术(疝手术历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完善, 腹腔镜手术受到医师们的高度关注, 尤其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得到临床应用。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能够较好的减轻患者的手术疼痛,大大的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术后伤口的快速愈合。 手术中可以较好保留腹股沟疝区域解剖结构,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临床中相关资料也显示,对于腹股沟疝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明显优于常规的手术效果。 1990年Schultz等报告经腹腔镜下行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 1991年,Fitzgibbones等将网片经腔镜放入腹腔直接覆盖疝环口及周围区域,加固腹股沟区后壁( IPOM术)。 1992年,McKernan等首次完全在腹膜外腔镜操作,将网片置于腹股沟区缺损,形成了完全腹膜外腹腔镜修补(TEP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