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暇时光迷上了北海公园。有时候,早晨醒来忽然想去北海看一看,黄昏时分也想到北海走一走。春季去北海看海棠,盛夏到北海赏荷花,深秋往北海捡黄叶,隆冬在北海踩冰雪,北海的每个时节都让人流连忘返。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之余,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亲友相聚,北海公园每次都带给我新的惊喜。 年轻的时候,更喜欢北海的湖光山色、开阔大气,每次去都感受到北海的包容。虽然太液池并不宽阔,却好像真的是海,能够容纳每一个人。得意的人、失意的人,久居北京的人、初入都市的人,观光旅游的人、晨跑锻炼的人……好像每一个人都能在北海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能够完美地融入这一片皇家御苑,融入这一方湖光山色。随着人生步入中年,到北海的次数多了,心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再像初入北海时那样惊叹欢呼,而是更喜欢在北海边漫步,探寻每一处历史的沉淀,感受人文与自然的交相辉映。渐渐地,了解地越多,越会对这片神奇的皇家园林着迷。 这一片皇家园林历经五代变迁,每个朝代都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匠心营造,山水之间处处都追求极致,处处都有精彩的故事。有一个周末,在家陪孩子画画,我突发奇想,带孩子手绘了一张北海公园的地图。随着一个个景点在地图上浮现出来,单是看名字就让人沉醉。“堆云”“积翠”“引胜”“涤霭”“观妙”,“双虹榭”“漪澜堂”“画舫斋”“远帆阁”“悦心殿”“快雪堂”“阅古楼”“浴兰轩”“迭翠楼”“静心斋”“濠濮间”“亲蚕殿”,“见春亭”“慧日亭”“撷秀亭”“五龙亭”“碧鲜亭”“妙香亭”“烟云尽态亭”,“永安桥”“陟山桥”“三折玉带桥”“金鳌玉蝀桥”“极乐世界四平桥”……这每一处亭台楼阁,甚至每一座假山石桥,都可以写一段精彩的传奇。有时我甚至会觉得,这座公园可以写成一部大书,书中有说不尽的传奇、绘不完的画卷,而我就是那个在画卷中偶然出现的、在湖边漫步的中年人。与历史相比,我们微不足道;与时光相比,我们只是过客。 从总体格局上看,北海公园所在的皇家御苑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神话中蓬莱仙境“一池三仙山”的布局,这也是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北海、中海、南海合称“三海”,象征“太液池”;北海公园的琼华岛、原本在水中的团城以及位于中南海的犀山台则分别象征“蓬莱”、“瀛洲”和“方丈”三山。其中,象征蓬莱仙山的琼华岛位于皇家园林的核心位置,这座琼华岛的历史几乎与北京的建都史一样长。当年金灭辽后,改燕京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的开始,后来金军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汴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由此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金大定年间,金世宗仿照北宋汴梁艮岳御苑,建琼华岛,并从“艮岳”运来大量太湖石砌成琼华岛,因此这些太湖石也被称为“艮岳石”。时至今日,北宋汴梁(河南开封)的“艮岳园”早已不复存在,唯有这北海琼华岛的“艮岳石”和浙江杭州(南宋临安)的“艮山门”仍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过往。 琼华岛上最美的自然是那座风华绝代的白塔,这也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还没走进公园,远远地就能望到这座美丽的白塔,走进公园几乎从每一个角度都能欣赏这座完美的白塔。我喜欢从西门入园,沿着长长的堤岸行走,隔着照水栏杆和西岸垂柳眺望琼华白塔。琼华岛西面的山坡上植被繁盛,古木参天,琼楼玉宇依山而建掩映其中,更显得白塔风姿绰约。漫步向前可以看到五龙亭曲折排列在岸边,宛如水中游龙,这是古代皇帝和皇后钓鱼、赏月和观看焰火的地方。这五座上圆下方的亭子中最大的为中间的“龙泽亭”,左边为“澄祥亭”和“滋香亭”,右边为“涌瑞亭”和“浮翠亭”,我喜欢走进龙泽亭近距离欣赏圆顶正中央的藻井,然后隔着栏杆眺望远处的白塔和池中的倒影,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走出龙泽亭,迎面是阐福寺,寺边的枫叶如火,映得山门格外美丽。走过铁影壁、九龙壁、快雪堂、静心斋,绕过北海北门,站在画舫斋附近遥望白塔,又是另一番风景。黄昏的时候,晚霞映红了西山,都市里灯火点点,琼华岛岸边长廊里的灯光也亮起来,天空祥云环绕白塔,仿佛蓬莱仙境再现人间。 踏过陟山桥,经过“琼岛春阴”碑,沿着长廊绕着白塔前行,可以远望对面的五龙亭,畅想当年皇帝驾龙舟驶向五龙亭为太后祝寿是何等热闹。特别是冬日晴雪,映照白塔,更是如诗如画,我曾为此情此景写过一首《浪淘沙》:“初雪润京华,如诗如画。故宫千载绽芳华。琼岛春阴访北海,雪映白塔。诗酒趁年华,自在潇洒。人生真谛在当下。古今兴亡东流去,历经繁华。” 走出半月形如“笔筒”的阅古楼,踏过造型别致优雅的“三折玉带桥”,登上永安寺,可以近距离地欣赏这座白塔。永安寺又名白塔寺,是清初顺治年间,为民族和睦,应西藏喇嘛请求,在元代广寒殿废址上建藏式白色喇嘛塔,并在塔前建寺。从此,琼华岛又名白塔山。步入永安寺山门,依次为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沿着七十二级威严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来到白塔前的善因殿。这座善因殿是北海内规模最小的一座殿堂式建筑,殿内供奉的大威德金刚,牛首人身、形象威猛,被称为“千手千眼佛”,相传是文殊菩萨降妖的化身,也是北京的守护神。走出善因殿,美丽的白塔近在眼前。这座白塔立于琼岛中心,坐北面南,为永安寺的最高点,居高临下而风华绝代,闻名遐迩却始终神秘,相传塔内有一根高30米的通天柱,塔顶内藏有舍利。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白塔顶部受到损坏。在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塔顶藏有一个金漆盒子,盒内藏有两颗舍利,关于白塔是一座舍利塔的传言,自此得到印证,这真是一座传奇而神奇的白塔。站在白塔前举目四望,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北海全景,也是观赏京城景色的绝佳之地。古人曾在此写道:“近而太液晴波,天光云影,上下流动,远而西山居庸,叠翠西北,带似白云,东而山海,南而中原,皆一望天际,诚天下之奇观也。” 走出永安寺,踏上连接琼华岛和团城的永安桥,穿过桥两端的“堆云”、“积翠”两座牌楼,回头张望,白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北海的标志,也是北京的象征。我喜欢在人来人往的金鳌玉蝀桥头回望白塔,也喜欢在绿柳吹拂的北海岸边眺望白塔,无论什么时候,北海总是那么迷人。我曾经在北海岸边漫步时想到西湖,北海虽小却是“海”,西湖辽阔却是“湖”,北海是蓬莱仙境,西湖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境。如果说每个中国人的梦里都藏着一个西湖,那么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也都住着一个北海。 北海的故事是写不尽的。团城里的渎山大玉海和白玉佛、静清斋的半壁廊、琼岛角落的铜仙承露盘、极乐世界里的观音殿、阅古楼和快雪堂里的书法珍品……每一处都有说不尽的传奇。我想用《这里是北京》中的一段解说词,结束这一段意犹未尽的北海漫步:“与其说北海是一座园林,不如说北海是一个世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处处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北海历经五代盛衰,享尽帝后专宠,千百年来,任凭墙外喧哗躁动,墙内永远是一片和谐、宁静。近百年前,这座皇家御院第一次敞开大门,多少人儿时曾经在这里荡起双桨,暮年又蹒跚漫步在太液池畔。山水相依,缺一不可;人文自然,水乳交融。哪怕方寸之间,也要追求极致,这是北海的气质,更是北京的气质。如果要给北海一点祝福,不需要煽情,也不必华丽,只要‘保重’二字就好,哪怕未来一百年一成不变,依旧是个绝美的好去处。” 雨田 2019.12.8 总监制 / 马兴宇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张燕 制作 / 兰宇 跃升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