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宗威:有第四代住宅吗?

 金麟167 2019-12-10

  回想一下北京的住宅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平房或者叫四合院。上世纪60年代以后是多层的公寓楼,两三层,或者四五层;90年代以后是高层住宅,十几层、二十几层,三十几层。这是中国建筑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在那些年代共同留下的印迹。但是,没人说那是第几代住宅?因为很难用住宅的高度或者住宅采用了哪些技术做出住宅断代的评价。

  这篇微信文章,传递了住宅发展的信息,至少是这家公司所期待的住宅发展的信息。一是继续延续二十几层或更高的高层住宅的居住方式;二是虽然是高层住宅,但是每家每户都会在高空中拥有自家的庭院或花园;三是取消地下车库,让每家的汽车都可以开到楼上自己家的门前;四是更多的住宅功能实现了智能化。看上去,似乎很光鲜,很抓眼球,很有卖点。

  可是在住宅已经不再是炒作的投机商品,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入市,提质增效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式等国家重大政策的背景下,这些住宅发展的提法和导向,我认为是有问题的,至少是需要讨论和研究的。哪些问题需要研究?的高层住宅的居住方式;二是虽然是高层住宅,但是每家每户都会在高空中拥有自家的庭院或花园;三是取消地下车库,让每家的汽车都可以开到楼上自己家的门前;四是更多的住宅功能实现了智能化。看上去,似乎很光鲜,很抓眼球,很有卖点。

  可是在住宅已经不再是炒作的投机商品,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入市,提质增效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式等国家重大政策的背景下,这些住宅发展的提法和导向,我认为是有问题的,至少是需要讨论和研究的。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一、于高层住宅与高密度居住方式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房改20年,中国城市的居住形式和居住密度,总体上实行了高密度的居住方式。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水平一路走高。我国住宅小区容积率达到了8.0以上。世界平均的容积率水平是多少呢?世界的平均水平是1.5。中国城市如此高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及人口密度,随之而来的是人多车多,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生活不便,为建设宜居城市带来诸多障碍。

  在当下中央提出压产能,去库存,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政策背景下,中国住宅的发展,难道还要继续走高层住宅、高密度的发展方式吗?我认为这是需要讨论和研究的。有人可能会说,中国人多地少,只能发展高层住宅、采用高密度的居住方式?中国真的“人多地少”吗?

  世界各国的人口与国土的密度,除了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偏低外,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与国土密度,和中国是差不多的。俄罗斯是每平方公里8个人,澳大利亚是每平方公里3个人,人口密度确实很低。但是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人口密度,和我们是差不多的。英国是每平方公里274人,法国是每平方公里122人,德国是每平方公里237人,中国是多少?中国是每平方公里148人。其中,英国和德国的人口密度,比中国要多很多。欧洲这些国家的居住形式都是以中低密度为主的。多数都是一家一栋别墅,高层也有,但是很少。中国再和人口比较多的日本和以色利比较,日本是每平方公里347人,以色列是每平方公里410人,都比中国高出很多。但是,日本和以色列仍然是以别墅和中低密度的住宅方式为主的。因此,中国人多地少,必须采取高层和高密度居住方式,我认为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以色列处在沙漠地区,难道适宜建设住宅吗?肯定是不适宜的,但是以色列仍然采取了中低密度居住形式,国民拥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所以,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方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中国居住方式应当从高密度调整为中低密度。应当逐步停止数十层高的高层住宅建设。

图1 中国成都市高密度高层居住方式

图2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小镇

二、绿色住宅与节能减排问题

  绿色建筑的提出,最初的想法是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自然生态。其实,绿色建筑和颜色无关,哪怕建筑是黄色的、白色的,只要是节约能源的就是好建筑。当然,在节约能源的前提下,做到宜居,能养花种草。

  但是,无论如何,绿色建筑绝不是把树都种到建筑上去。现在很多所谓的绿色建筑方案,包括微信上的所谓“第四代住宅”方案就是很典型案例,硬是把几十层高的建筑的外围全部画成绿树环抱,把建筑的外围挑出去10多米甚至更多,号称可以种灌木、种乔木、种花草,形成所谓的坐拥绿色植被的“绿色住宅”,为企业开发的房子增加卖点。我认为这完全是炒作市场,哗众取宠的行为不应该提倡。

  树木植被是需要自然生态系统才可以生长的。没有太阳、没有地气、没有水份、没有和风等等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树木和植被是活不了的。如果你硬是要把树木、植被都长到高层建筑上,当然可以。无非是把自然生态系统搬到建筑中。可是要把自然生态系统搬到建筑中去,特别是几十层高的楼房中去,那是需要成本的,成本就是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支出和无尽消耗。

  如此一来,绿色建筑还是节能减排的建筑吗?绿色建筑需要多支出多少资源和能源呢?况且,也不可能把自然生态系统真的都搬到建筑中去,因为太阳不可能水平照射,植物也不可能接受这样的阳光。“第四代住宅”方案讲,在高层住宅的每层会给树木留一个大约深60-100厘米的坑,即使是1米深的树坑,树能活吗?活不了怎么办?无非是二三年换一茬植被。这需要消耗多少资源。这不是对待自然和生命应有的态度!

  所谓“第四代住宅”方案还提到要让汽车开到高层住宅的每一户人家的门口,无非就是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

  所以,绿色建筑还是应当回到节能减排这个根本要求上来。要真节能,要真减排。住宅的节能减排还要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三、住宅的建筑形式与审美问题

  中国的建筑师对住宅建筑形式做了比较多的思考和探索,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同时,创作了很多且十分丰富的住宅建筑形式,为前一阶段中国迅猛发展的住房市场和城市化进程做出卓越贡献。这一贡献,在政府的住宅标准规范的约束下、在业主成本定额的限制下取得的,更是难能可贵。但是,住宅设计距离人们的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建筑艺术审美角度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如果住宅设计可以做得更丰富更精彩,住宅设计可以让我们的城市更美丽。

  中国住宅设计要向西方建筑美学学习,也要向西方建筑美学做出批判。逐步形成更多的中国自己的住宅建筑形式与风格。

  既要学习也要批判,就是要对西方建筑美学中积极的和革命的思想给予尊重和学习,而对西方建筑美学中对社会思潮中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并无限放大,不计代价地追求建筑形式和唯美主义等等,需要持否定和批判的精神。

  高技派建筑美学,主张不惜一切代价地利用先进材料和技术,去做出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建筑。想法挺好,但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

  解构派的代表柯布西耶,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是的,可以把房屋看成机器。但是这部机器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并尽可能地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而不是增加能耗。就像制造一部汽车,油耗必须越来越低。

  如何突破西方建筑美学的思想羁绊,探索中国住宅设计创新?

(一)反叛是革命,但果实要足够香甜

  现代西方建筑美学打破传统,否定作为建筑原则的金科玉律,这种背叛当然是革命。但是革命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必须是符合社会需要的香甜的果实。香甜的果实是方便生活的,是节约资源和能源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是赏心悦目的。伯纳德-屈米的作品巴黎市拉维特公园,杂乱无章,破碎和古怪的堆积,建筑师个人玩玩可以,但是它不是建筑创新的方向。

(二)形式可创新,但形式要服务功能

  形式是审美的主要载体,没有形式的美不可能有建筑美。按照格式塔理论,人们对美的环境的认知力是变化的,甚至会出现疲劳。所以建筑形式需要创新需要变化。但是建筑形式与功能这对矛盾,功能永远是建筑的目的。如果离开功能,形式没有意义。所以建筑形式的创新,必须满足和服务于功能的需要。柯布西耶的设计的朗香教堂,一直存有争论,根本原因还是教堂形式带给人们的太多联想,与教堂功能存在差异。

(三)创作要自由,但原则是善待自然

  建筑创作是艺术创作,建筑师希望有自由的创作和发挥的空间,不希望受到周围的各种干扰。创作需要自由也必须得到自由。但是,任何自由都是有条件的。建筑法律法规要遵守,强制性的标准规范要遵守。其实我想说的是,创作自由的底线应当是善待自然。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生命,所以需要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那些所谓的绿色建筑,增加能耗,消耗资源,是对大自然的掠夺和蔑视。

(四)美虽无原则,但美要受道德约束

  西方美学提出,美可以是无原则的无概念的无约束的,美的判断可以“去中心”,也可以追求“差异至上”。但是美仍然是要讲道德的。五岳之首,泰山顶上无限风光,环境又好。但是不能建房子。因为那是公共资源,至少要讲社会公德。

  如果建筑师无视自然,只想着创新和革命,那些创新的建筑作品,看上去当然是不伦不类,当然就会消耗更多资源。

(作者系亚洲建筑业协会原副主席)


来源 / 建筑杂志社

总监制 / 马兴宇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张燕

制作 / 兰宇 跃升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