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后冷战时代美军地面作战思路历次转型

 赤剑天涯 2019-12-10

作者:弹痕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格局的重新解构,一些区域势力趁势崛起,试图获得区域范围内的主导地位。维持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保持美国在关键热点地区的军事影响力成为了美军新的作战目标。

而无论是区域新兴势力,还是非政府政治实体,都不具备冷战时期苏联那样的军事实力。自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美军参与的历次局部战争中,决定性战果大多由空中和海上力量所获得,美国陆军地面作战部队的地位和作用遭到了来自各界的质疑。在此背景下,美军开启了后冷战时代地面作战思路的历次转型。

海湾战争结束后的头十年内,美军依靠信息化作战体系优势,使作战行动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和超限性特点。所谓非对称性,指作战双方在装备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而所谓超限性,则是指运用新旧武装斗争手段的各种新方法。在1999年针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所进行的“联盟力量”军事行动中,以美军为主力的北约联军共集结了258架作战飞机,35艘作战舰艇,其中包括7艘装备有328枚“战斧”式海基巡航导弹的舰艇和34架舰载机。

这些作战力量在战役行动初期就全面压制住了南联盟空军和地面防空火力,虽然南联盟空军和防空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在美军以信息压制为先导的全面打击下,并未能对战局造成积极的影响。对于美军来说,这次行不过是一场局部性的作战行动,但对南联盟来说,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全面战争。

这次作战行动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息是,在局部战争中即使没有地面部队的参与也可以达成战略目标,在海外部署和行动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空军和海军优先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2001年10月,在针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所进行的“持久自由”军事行动中,美军除动用少部分特种部队参与地面作战行动外,基本上以先期集结的400余架作战飞机(包括舰载机)、47艘作战舰艇(共携带308枚巡航导弹)为主力,完成了对塔利班整体作战系统的瓦解。

到当年12月中旬,塔利班的大型武装队伍即在美军精确的空中打击下大部溃散。在“持久自由”行动中,从印度洋以及美国本土起飞的战略空军部队机动距离分别达到了5000千米和12500千米,在阿拉伯海海域展开的舰载航空兵的作战距离也在约2000千米左右。

在空军和海军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面前,美国陆军地面部队的处境则略显尴尬。原先为对抗苏军陆上战役打击集群而构建的重型装甲部队失去了作战对象,在全球化的作战背景下,厚重的装甲似乎并无必要,而且影响了地面部队的快速部署。当时美国军内人士不无调侃的评价陆军“在海军、空军和陆战队都已经就位的时候,才刚刚打包好行李”。

同打击半径动辄上千千米的航空兵和巡航导弹相比,陆军装甲师300公里左右的火力覆盖纵深也似乎不值一提。地面装甲部队唯一能引以自豪的只剩下了防护性能,但在美军全面的空中优势下,敌方火力目标通常会被列为优先打击对象,尤其是在滞空时间更长,运用灵活性更高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广泛投入作战后,美军在地面作战方面似乎已经不存在威胁。

陆军地面部队战略机动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陆军除部分特殊单位以外,缺席了冷战结束后的两场主要局部战争,而参与其中的陆军作战单位,则以特种部队和轻量化快速反应部队为主。2003年的“自由伊拉克”行动中,美国陆军地面部队虽然获得了参与作战行动的机会,但地面推进速度却令军界内外都不甚满意。

为使陆军地面部队适应新的战略环境,也为了能让陆军在国会拨款中能分得一杯羹,美国陆军司令部于2003年9月上交了以国防部《转型计划指南》为蓝本的转型路线图,此次转型的目的在于打造一支小规模、分散部署、方应迅速的地面部队。转型的重点则在于提高旅级战斗部队和陆军轻型机动作战平台的比例,按照拉姆斯菲尔德的构想,陆军地面装甲部队将会逐步由20吨级的轻型装甲车辆替换掉大多数重型装甲车辆。

但伊拉克的后续占领行动很快表明,20吨级的轻型装甲车辆在大多数任务环境中都无法提供有效的防护,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依旧在于作战环境的变化。在以瓦解敌方抵抗为目的的战役行动中,陆军地面作战部队是作为整体联合战役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存在的,相对而言作战目标明确,作战对象清晰。在信息化主导下,海空军的各型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可以在地面部队常规交战距离之外轻松将敌方目标压制或消灭。

但在持续性的占领行动中,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和夺占关键节点为目标的技术兵器、部队编组和军队使用方式都失去了明确的对象。传统的远程预警和远程遮断失去了用武之地,战斗被重新压缩回了传统交火距离内,作为地面作战主力的陆军部队缺乏防护的弊端开始暴露。2006年,随着拉姆斯菲尔德的解职,美国陆军轻量化转型开始展缓,作为陆军转型计划核心的“未来战斗车辆系统”也随即流产。

伴随着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战事的持续,美军逐步意识到,对于陆军一线地面作战部队而言,常规距离内的交战依旧无法避免,高防御值的装甲部队在地面作战中依旧无可取代,针对地面部队的防护升级计划逐步开始重启。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的爆发使美军重新把目光转向了在局部区域内,对特定大国以常规军事力量进行有效拒止的战略。

自2001年以来,以追求全球性快速战略投送为目标的美国陆军建设路线由此转向,开始重新以高强度地面战斗为预定作战背景重新构建地面作战部队。因耗资巨大而长期受冷遇的旅级重型装甲战斗队自2017年开始得到资金和装备上的倾斜,作为装甲战斗队核心作战力量的M1A2SEP 主战坦克和以“布雷德利”车族为基础的AMPV(多用途装甲车)得到了全面升级。

纵观美军地面作战思路的历次转型,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但贯穿始终的是美军对于突破现有装备体系限制,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宝贵尝试。不沉浸于上一次胜利的喜悦,不困于够用就好的自我限定,是美军历次转型中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敌方。美军在地面作部队不断转型中遭遇的挫折或是困惑,正是现代战争不同的作战形态对于陆军地面作战部队的不同要求而产生的碰撞。如何构建一支适应现代化作战要求,打赢任何形态下现代战争的陆军部队,是摆在当前各国军队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真正值得我们思考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