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新产妈妈不应该喝中药,这种做法是有误区的。 这篇文章的医案是希望大家调整这个错误的观念,正确对待新产之后的调理。这种调理有时候是很必要的。因为产后失血失津,很容易气血双亏,比如有妹妹产后阴虚和气虚,没有及时处理,及时补津液、水份和元气,导致身体恢复慢,由于失血,很容易阴阳两虚,表现出来是内热比较重,烦躁,睡眠不好,阳虚在身体内部表现出来是浑身乏力的气虚,体表表现出来的是容易出虚汗的表气不固和怕冷畏寒。有的妹妹由于气虚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淤血,容易导致便秘,严重的会得痔疮,有的妹妹由于身体不舒服烦躁,很容易患上抑郁症。当然,考虑到宝宝需要吃母乳,用药的慎重也是有必要的,但是慎重并不是说就不需要调理,如果宝妈的气血很差,奶的营养也会受到影响的。 最近调理了几例痔疮,其中一例是一位新产妈妈的案例,分享出来,希望能给新产的妹妹们带来一些启发。 妹妹产后2个月,痔疮犯了,很疼,腿发软,直不起腰,抱不了孩子,左腿肚子痛,一天总想吃东西,左胳膊肘湿疹,夜里经常起来喂奶,后半夜出汗,三焦经左臂上半部分按着非常疼,左脚内侧太溪复溜附近疼,躺在床上腰疼,不能翻身。 附加信息:妹妹工作中平常需要说话的时候比较多,在我给她调理之前她用过同仁堂的补益资生丸。在犯痔疮之前推了两天腹。 从舌象看,舌体胖大,边缘红、略鼓,中间及中后部凹陷,白厚苔,舌面干,舌下静脉粗大明显。 从舌象分析,中气虚,肾气虚,肝胆气滞,脾湿,血瘀,胃火旺。 建议配方如下: 黄芪24g、人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桃仁12g(打粉),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各6g,甘草3g(生) +山萸肉9g,五味子3g,藁本3g,酸枣仁6g(打粉),槐花9g,仙灵脾6g 建议1付用2天,每天服用3次,不用吃资生丸,辅助用金匮肾气丸和补中益气丸。 用药(把人参换成了党参)第一天反馈:早上起来挺好,大便之后不行,但是没有前一天严重,坠胀感还有,腿好了一些,身上没劲儿,肾经还是疼。 我建议她去晒晒太阳,熬点赤小豆薏米粥,可以健脾利湿,此外,赤小豆有利于疮痈的恢复。 她自己用了如意金黄散抹痔疮,此外,在腰上贴了热帖。 晚上9点多反馈:拉稀,拉完有点疼,但是没有早晨疼了,很顺畅,不用使劲,人有劲了;宝宝也拉稀,但只拉了一次很稀的粑粑,我分析是桃仁润肠通便的作用结果。 用药第二天下午反馈:痔疮几乎不疼了,还亲自照顾孩子了。大小鱼际位置有点疼,用了金黄散,还吃了无花果,舌下静脉的淤有明显的减轻。自从用了这个中药,孩子白天就能睡觉了,不那么作人了。之前白天不怎么睡觉,怎么哄也不行。 看舌象,觉得她的中气虚仍然还有一点,建议她再用1付那个方子。 第三天早上反馈:喂奶的时候,奶喷到宝宝脸上了,之前没有这样过。 我分析是因为疏肝理气补气的结果。 回答留言问题: 咏歌:本地中医看了给的方子但是吃了见效不大。请问下,三个月大的婴儿,多痰,咳嗽痰不出,有啥针对性方子吗? 参考回答:宝宝的问题一般跟妈妈有关系,三个月大的宝宝,如果吃的是母乳的话,需要注意妈妈的饮食,往往跟妈妈痰湿有关系,宝妈可以熬点赤小豆薏米粥祛湿,但是所提的这个问题中的痰没描述清楚,不好分析这个痰到底是肺热引起的还是胃热引起的,还是其他引起的。中医认为,痰是湿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肺是装痰的容器,因此健脾利湿是有助于化痰镇咳的。此外,建议宝妈饮食清淡一些,如果舌面有白厚苔的话,建议少吃或者不吃水果。鱼生热,肉生痰。建议注意一下吃肉的度。 呵呵:脚心发烫,躺下或坐下时,双腿时有抽搐。这是什么症状?能否给一方子?谢谢 参考回答:脚心发烫,比较可能肾阴虚,双腿抽搐,主要是筋的问题,血不养肝胆,肝胆主筋,建议滋阴补血,抽筋的时候,可以按摩阳陵泉临时缓解一下。滋阴养血可以用当归、生地、白芍、炙甘草,因为你这没发舌象,不知道到底应该用多少的量合适。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