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 识道 悟道---42

 温情海洋 2019-12-10

       进入北宋,中国社会文化上迎来第二次文化高潮,而医家医理不回大道之本,但临床医学再分科出现大面积的发展。北宋时期,国家重视文化,成为专门医学教育机构将唐代医学七科缩编为三科:方脉科,针科,疡科,后来又分为九科大方脉(内科)、风科、小方脉(小儿科)、疮肿兼折疡、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成立"校正医书局",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医书校正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医书出版社,校正医书局的设立对古医籍的校勘整理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以保护医药文献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药物被列为国家专卖品,委官监制和销售成药,为官药局的创始;宋代医学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由法医宋慈所著;王唯一作出了突出成就,创制了人体模具针灸铜人,将医疗穴位第一次具体显示出来唐慎微私人编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收药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种,是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其撰写《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其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使其深明中国文化之阴阳五行学说,以及脏腑分证的理论,悟五脏五行虚实之本原,积极探索发展望诊的诊断方法,继承医家之本,成就儿科的新成就,树立中国儿科医学的丰碑。

        而对于医家本原认知不足,医理不存,方剂既足,药物既盛,促使临床医学出现再分科,成为必然。外科医学《卫济宝书》首先记述了癌肿,这是在历代医学家描述体表诸种恶性肿瘤形状特点基础上的一次科学的总结和确切的命名;妇产科陈自明,终悟”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人”“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而著《妇人大全良方》;眼科和口齿咽喉单独成科,眼科以独特的五轮八廓学说和七十二证理论的产生为标志,确定了分科的细分原则;《欧希范五脏图》和吴简《存真图》,解剖学的再发展,不仅以事实说明中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脏腑相关理论,开启了中国医学史上从人体内脏形态的改变寻找体表病症产生原因的先例;庞安常善治伤寒,著作有《伤寒总病论》,书中包括了伤寒与温病两方面的内容,时行温病,庞氏将时行分为时行寒疫与天行温病论述:将温病分成伤寒之温病与四时自感之温病,开启以后中医温病学说理论,后世医家不明医学之宗,单识温病之源,悖于医家大道,误于一家之见。而温病价值更多是体现对于传染病的认知和预防,又积极的作用。

       宋代医学总体上发展是良好的,得力于国家从上到下的教育体系,事关民生大事,当国家之大事;医学的再分科,有助于医学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若追溯医学本原,发掘前人的医学文化积累,不坠入理学小巷,中医当有日光月华之采映秀。 医学经魏晋南北朝时期后,医学之本变为道教之原的金,木,水,火,土,死死之气,清虚守一而长生,忘却阴阳五行之木,火,土,金,水,生生之气,阴阳互变而合一;病则脏腑按阴阳巡方剂,实则以病治病,未病则阴阳五行化生脏腑,治未病之病,路途不同,施治迥异。而周子发展易家学术理论从太易之始用一之少阳,变化到太极之位用九之老阳,而医家大道之四世《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由此解读,产生诸般理解不同的流派和学术,悟于阴阳五行大道之本者,乏之又乏,加之理学横行,以名实为身,遂形成门派之见渐多,门户别见之风拾起,不察文化之本原清浊,只见门派学术异见者,不容则悖,皆为流于理学之祸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