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倫原创——鼻烟壶鉴赏(一)前言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2-11

hello,大家好,我是英倫哥,一个专注于费力不讨好的艺术品收藏解说。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这一天,大病初愈!持续一礼拜的感冒让我无心做事,今天可算是通气了。英国天气突变,到目前还没下雪,但气温已经到了零下,这个国家的冷跟我们北方那种嘎嘎冷还不一回事。因为空气比较潮湿,感觉冷气很容易钻进衣服里,然后一个激灵就感冒了。前阵子我总念叨,怎么大半年没生病了,不正常啊,周围的朋友一个个磕儿咔的,按理说我也得病一下子啊,这样肯定能过个好年。于是乎,我心想事成了。这就意味着肯定能过个好年了。 

清 翡翠鼻烟壶 螭虎纹珊瑚盖

废话不多说!

开篇诗一首

毫底包罗万象,壶中尽纳乾坤。

鱼虫花鸟幻还真,壑岩凝墨魄,墟落绕烟云。
道骨仙风自有,何嘘身出寒门。
心中存梦不为贫。虚怀骋世界,陋室也盈春。 

今天我们就开讲英倫大话《鼻烟壶》系列,我准备将这个系列写个20万字的文案,每篇5000字,突破传统鉴赏的咬文嚼字,不重复前人已出版的文献,从身边收藏家及鼻烟壶学者的点点滴滴纪录,借公众号这个平台试笔,文章中所有提到的人物全部使用化名,待出书前再更为本名。

从之前跟鄂尔多斯王爷(化名)多次讨论过出书的事情,这也是多年玩收藏的梦想之一吧,自己吃够了药了,花够了怨枉钱了,应该把这些经验,鉴赏的知识,鉴别的方法,尤其是历经的这些曲折分享给读者及收藏爱好者,这事不为别的,就希望自己死之后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也不枉世上走这一趟。

王爷平时比较繁忙,但总会抽出时间跟我聊聊家常,聊聊收藏,我们因鼻烟壶结缘,也因鼻烟壶扩展到整个人生思路,王爷见多识广,为人谦虚,笃信佛教,善于学习,热情好客,乐善好施,要说交朋友,应该交一个这样的人,生在“阶级友爱”的年代,王爷在民国生人的培养下长大,也算是当时读书最多的人,常年生活在草原上,对民族文化,历史,颇有研究,比起那些大学者教授一类的,名头上没什么,但要是说起蒙古族,也没有他不懂的。(好像很多大藏家都没什么学位,所以我就一直都没成为大藏家)

要说鼻烟壶,以蒙古族为主的地区是当今中国唯一广泛使用鼻烟及鼻烟壶的一个地区。估计全国各地的鼻烟使用者们不服了,不服也不行,或许你没到过内蒙古,或是蒙古国,如果你去了,你就会看到,人们见面是这样婶儿的。

 或是这样婶儿的。

还有这样婶儿的。

还有。。。蒙古人不相信八块腹肌!

可以说广泛到正式场合,走亲访友,过年过节,人手一只鼻烟壶是一种礼节,甚至女人,小孩都会有一把鼻烟壶。关于蒙古鼻烟壶文化,之后我会专门用几篇文字来讲。

其余各省各民族就不用争了,在公开场合吸一下鼻烟搞不好还会被人误解为吸毒呢,实际上鼻烟淡出人们的视野并不久,点燃吸食的烟草引进中国后才渐渐地取代了鼻烟的使用。

门类

在中国鼻烟壶收藏不是个大众的门类,比起瓷器玉器字画家俱,鼻烟壶收藏家的数量是非常少的,对这个数字可能没有什么官方统计,各省市的古玩交流会,房交会等一个摊位上偶见一两把,多的有十几把玉壶,即便是十几把对于这个门类的专业收藏者来说又是九牛一毛。

鼻烟壶在器型上大不过十二三公分(更大尺寸的多用于储存鼻烟),小的两公分也有,但通常高度都在5-7厘米之间,在古时候既方便携带又可以随时把玩,所以现在人家里只要有一面空的墙壁打个架子或者空闲两个抽屉就很容易能够收藏下上百把鼻烟壶了。

在清朝时,人们使用鼻烟的频率应该和今天的人吸烟频率差不多,茶余饭后,闲谈之间不自觉地就点起烟卷,有的人两天一包,有的人一天两包,一支烟可以吸几分钟,这和鼻烟的感受其实差不多,绿豆大小的一撮鼻烟吸进去,品烟还分前中后期,就这三个阶段也足足能够消耗个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

英国鼻烟壶收藏家马奎斯曾描述1930年代贵族聚会场合中使用鼻烟,并不急于将鼻烟擤出来,甚至到了宴会之后才自己搞定。英倫哥自打爱上这个门类之后使用鼻烟比较频繁,根据自己的经验,如果吸完了不及时擤出来,慢慢还会进嗓子里。看到这是不是觉得这玩意不雅? 还是夹着烟卷比较帅气?从环保角度说,鼻烟是真正的0排放,绝对不会产生PM2.5,不会影响他人健康,根据中国近代鼻烟使用者及国外鼻烟使用者反馈,目前未发现鼻烟造成的危害,之前英国有个耳鼻喉科大夫说吸食鼻烟会导致鼻癌,这事可以原谅他,毕竟他52岁就死于肝癌。

鼻烟壶在古代很像是今天人手里的核桃或者把件,茶余饭后从怀里或者腰上的布兜中取出,使用,盘玩。在当时的社会也是达官显贵炫富的工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釉上彩鼻烟壶脱彩严重,玉石类木质类鼻烟壶包浆浑厚。

对于这个门类,英倫认为可大可小,行内有句话“屋内开花屋外香”,这里指的就是鼻烟壶,说起“屋内开花屋外香”,还真没有任何一个门类比鼻烟壶更夸张。中国鼻烟壶协会于1968年成立于美国,在此的几年后,协会扩大规模,全球的鼻烟壶藏家纷纷加入会员,并在英国,法国,新加坡,香港最早成立中国鼻烟壶协会,中国以北京为主的鼻烟壶收藏家及周边内画鼻烟壶画家为主的于80年代初才与鼻烟壶协会展开正式的交流展览。

英倫也是协会成员之一,曾询问过华人注册的数量,其实近20年加入协会的华人数量都在不断增长,但多数是海外华侨。还有很多本着对于这个门类的热爱跟随协会每年的巡回参观交流,还有定期出版的杂志,通过对于小小鼻烟壶的鉴赏从而见到大中华的历史,文化,艺术及方方面面。

鼻烟壶门类之大

鼻烟壶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出现最晚的一个门类,由于到了清中期之后国产鼻烟厂在全国各地逐渐成立,鼻烟的使用变得尤为普遍,出于人们对于这类随身小把件的热爱,几乎将所有的艺术表达方式都运用在鼻烟壶上。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中,康熙帝下旨制作铜胎画珐琅鼻烟壶,及套料鼻烟壶,雍正元年正月就下旨制作套料鼻烟壶,由此可见官造鼻烟壶出现最早的时间可上述到康熙,由于当时对鼻烟的重视,历代皇帝都有定制自己喜欢的鼻烟壶。根据 赵之谦的《勇卢闲诘》记载:“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里亚国,明万历九年,利玛窦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这或许是关于鼻烟进入中国最早时间的记载。《元史》中有极少的文字以及八思巴曾将印度传入的药粉献给忽必烈,鼻孔吸入,可治头疾风寒,这或许是更早类似于鼻烟的史料。

后文我们将按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叙述鼻烟及鼻烟壶的发展史。


回顾人生:

人生前二十年多数是父母给我们计划的,因为那一辈人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得好好上学,找个好工作将来才能养家!于是乎我们上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期间还有补课,特长班,最后还有备战高考倒计时,在压力下成长,但自从踏进校园的第一步我就发现自己好像是入坑了,唱着那首“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荡在前胸”,每当听到这首歌,爱国之心油然升起啊!那时候觉得中国是多么强大,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将来都能当国家主席!都能做毛主席的接班人!升一次国旗都觉得那么自豪,每个人都在争着做别人眼里的焦点。学校的展板每周照样评着一周之星,有学习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这些星星的父母也顿觉光荣无比,走一路炫耀一路,非得让其他的家长和同学嫉妒死不可。后来老师说过一句话: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人啊,活着的时候无非都是自己逗自己玩。一个月100块的班主任费,年终发点花生油发点带鱼就算是年终奖,嘴上说着传道受业解惑,行动上却昧着良心摧残你们。我多想让你们去追逐梦想,可学校却让我逼你们做题。

今天想起老师这句话,明白了他当时有多难了。都说校园生活最美好,是的,因为没有现实的压力,离开校园就发现自己从一个坑进了另一个坑,数理化史地生用不上不说,找工作还得看颜值,如果你长得帅点,女孩漂亮点,什么奇迹就都有可能发生。那么前20多年的时间呢,或许都算是人生的经验吧,毕业的时候老师也说过,将来的生涯怎么样,不见得学习成绩最好的人就会有最大的本事,成败都取决于当下的行动。

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是一直写下去的动力,这和利益是无关的,花两三年出版一本书,可能还不如我认认真真做好主业半个月赚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越玩越出名堂,有的人玩着玩着就回家躺着玩手机去了。

接下来介绍两个人

第一位Giuseppe Eskenazi 

在中国人们习惯的叫他的姓氏 埃斯卡纳齐,马未都的节目中多次提到这个“中国古董教父”,能得到这个称呼也就意味着他是个无人能超越的收藏家。看照片,乍一看有点憨豆的意思,或许奇人都有一些特殊的特征。

我对他的认识也是从在拍卖上翻越他的书发现,一个能把中国古董所有门类玩的明明白白的意大利人,能在学术上有所贡献的人,能享受收藏乐趣的人。

话说他起步的那个年代经济实力比不了当时的收藏家,但是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日积月累的学问,让他逐渐超越当时市场的认知,尤其是高古玉及青铜器,还有唐宋元明时期的瓷器,度过他的书的人都会发现,每一件藏品的细节都分析的极为透彻。

他的藏品数量及质量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是业内数一数二的收藏家了,那个年代对于中国人来说,万元户都是望尘莫及的。他的一些见解和观点对我原有的收藏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收藏的前提是得有资金条件,但是资金条件还是次要的,最关键的还是学识!1960年在伦敦购买的乾隆玉壶£350,他认为当时玉壶的纹饰和工艺都深深吸引了他,送入伦敦苏富比时因为鉴定师认为这东西毫无价值还被拒绝上拍,2018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估价1800-2400万港币。

Eskenazi:我意识到,看实物是唯一的学习方法,但光看并不足够,你要看穿表面,才能看得透彻,这需要花更多时间。我开始到苏富比、佳士得,那时每个月都有拍卖,我去看实物,细读资料,再到博物馆比对相近的器物,就这样慢慢累积知识。

Eskenazi:很多人都欠缺耐性,想要马上获利。你不应该将藏品买来当投资赚钱,应该买来欣赏,享受。买了后,可以欣赏5至10年,又能以同样价钱转手。如果你考虑到每年得到的快乐,就不会因为这些钱而后悔。

第二位 马未都 

老埃和马爷都有那么一股子劲儿很相似,但是马爷不像憨豆。

行内现在都叫他马爷,在中国古董这个圈子里,马爷绝对是老炮儿。英倫哥在北京摸爬滚打四年,结交了一帮北京土生土长的朋友,多数放荡不羁但不失规矩,北京是个吸引人的地方,当时父母跟我说过,那是首都,出门规矩点,不能违法乱纪,不能扰乱社会治安,第一年在北漂的我几乎天天出门,逛街,走街串巷,逛住宅小区,看老大爷盘核桃遛鸟下棋吹牛逼,学北京话,当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官园的卤煮,夏天时候总有穿跨栏背心的老大爷在墙根底下坐着盘核桃,看人来人往,说话拉长声儿,懒洋洋的,比起勤劳的外来人,大爷确实有一四合院,懒是有资本的。逛完官园市场再吃一碗卤煮就烧饼,一顿我得吃俩,有时候钱包松快儿还能来瓶装汽水,喝完了舌头都染黄了的那种。

当时的地摊上几乎什么都有,民俗的铜拉子、烟枪、锅碗瓢盆,清代的瓷器、玉佩、钱串子,只要一蹲下来看货时间久了,老板还会递一马匝儿(折叠小板凳),让你慢慢看,拿起每一件,老板都会介绍一下,Zhei不错!小伙儿有眼光啊!年纪轻轻净挑好货。三夸量夸,掏钱了。当时被宰了也不知道,但是东西有的放到今天,市场上也见不到了。

周六天一亮就赶在高峰期前上公交奔潘家园,当时的同学都在搞对象,我把搞对象钱全买古玩了,占着男女比例1:4的资源不消耗,对得起我的母校!再强调一下啊,是北外!不是北舞!北舞1:10呢!进去小鲜肉,出来老大爷。

大学毕业之后,没被邀请参加任何一次同学聚会,这事真不怪同学们不邀请我,就连毕业典礼我都没参加,直接去跟藏友聊天去了。话题又特么扯远了,英倫哥在北京那点事以后我们慢慢聊吧,在我的带动下,毕业的时候同一层宿舍的几乎都玩核桃配串,无论是东北的,山东的,云兰的,弗兰的,胡建的,新疆的,集体跟着我说北京话,用北京话骂人。这四年让我学足了北京人的一股子劲儿和北京人的精神,在我的理解中,老炮儿!不是那种张嘴闭嘴骂人抽丫的流氓,而是那种有真才实学让你心生敬畏的人,马未都在这个领域里绝对算得上是这种人。

溜须拍马,他反正也听不见,但是他说的话,咱听见了,从编辑部的故事到海马歌舞厅,从青年文学到百家讲坛再到观复嘟嘟,他影响到了当今中国的三代人或是四代人,就凭这一点,你能说他只是个收藏家吗?

“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这可能是收藏家的最终境界,马未都藏品有多少,他说过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去过观复博物馆的人亲眼所见的都已经不计其数了。追他的节目很久了,除了学习到了文化,更学习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不是每一位收藏家都具备的能力。

不是想模仿就能模仿的。

我有时候想,自己有点被马未都洗脑了,但是换个角度想,与其最初那20年被学校洗脑的收货,真比不了马未都这几年的洗脑,而且还是自我改革的那种。洗脑这个词好像往往跟传销邪教有关,但是我们在摒弃旧观念,接受新事物的这个过程也是洗脑吧。很多成功的人都热爱文学,还会关乎政治思想,我们生活在不同时期被不同时期的社会洗脑,但是有的人愿意被一些有正能量的人,被社会公认的人,积极向上的人洗脑,结果可想而知。难怪“非暴力”与“自我改革自我反省”能成为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心思想呢!

不管怎么样,英倫确实入行较晚,多是朋友相助,没得到过名师真传,每年花不少钱买书,平时空闲时间就享受着收藏的知识,也感谢老埃和马爷这两位教父对我人生哲学的启迪。

几天下来,我一直在为这本书的结构打草稿,这些年文献收集的比较多,还有大量的图片、录像和录音。平时的主业工作也比较繁重,但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构思这个梦想。今天终于把目录敲定。

自己跟自己敲定的。

敲完了之后才发现,这坑给自己挖的有点大   再大也得跳啊,就凭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目录送上!

前言

一 士纳夫的发展

二 掌中乾坤的前世今生

      1 明

      2 清

      3 民国

      4 现代 

三 壶说八道的艺术

      1 金属质

      2 陶瓷

      3 玻璃(料器)

      4 珐琅

      5 有机材质

      6 宝石

      7 玉石

      8 石质

      9 漆器

      10 内画

四 方寸之地的款识

五 凝臻一方的复兴

六 惜物之心

七 索引目录


英倫哥题外话:

       写公众号时候有时候会有一些担心,后生毕竟是后生,自称英倫哥还是好这个面子,毕竟大部分朋友都比我年纪少,也不能全体叫我英倫弟吧!这名字如果放在90年代肯定不俗,但在今天,确实听着有点low,好比建国后那些春花,爱国,建军,丽娟,向阳等等。。比起今天的轩啊,晟啊,苑啊,的网红名字,已经脱轨了。其实想叫英倫叔来着,也是一00后客户叫我叔叔给的灵感,但是英倫哥就英倫哥了,凡是做什么都坚持到底,如果这种网络工具还能持续用着,英倫哥就在闲暇之余继续这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没任何报酬),为的就是这颗“爱文化,爱收藏”的初心,还是那句话,人生无常,如果活着能留下点什么能利益别人,这辈子也算没白活。

做这事吧,尽力而为,您若喜欢,我就欢喜!

Ps: 如果我是个女的,肯定什么时候都希望人家叫我英伦妹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