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蛇虫鼠蚁”,昆虫曾经是上古先民常见的生物。但是,由于《山海经》描述的神话世界太过于古老,还没有将“虫”单独列为一类。原本就长相怪异的昆虫,有的被当成异兽,有的被当成奇鸟,还有的竟被当成怪鱼。例如,《山海经》的《海内经》就记载了这样一种常见昆虫,它被夸张地描述为食人异兽。这种食人异兽曾是远古部落图腾,有专家认为它是女娲的原型。 《山海经》的《海内北经》记载:“蟜,其为人虎文,胫有。在昆仑虚北,食人。”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在昆仑神山附近生活着异兽“蟜”。它的面目像人,身躯上有老虎一样的黄色斑纹,腿上挂着一根肠子,能食人。 如果按照《山海经》对异兽“蟜”的特征描述,这种“虎身人面”、“肠子外露”的动物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如果把思维扩展到小虫子,相信许多人会茅塞顿开:竟是常见昆虫?其实,《山海经》异兽“蟜”的原型,就是随处可见的蜜蜂,食人是后世文人的补充描述。 《山海经》里有许多怪异的文字表述,源自远古先民的古朴认知。仔细观察蜜蜂这种昆虫,它的五官与人类相似,黄黑相间的斑纹也很像虎纹。至于那条挂在腿上的“肠子”,其实就是有毒的尾针。众所周知,蜜蜂的尾针与肠道和五脏相连,蜇人后不久就会死去。 专家之所以敢肯定,《山海经》异兽“蟜”的原型是蜜蜂,主要因为古籍和历史资料的佐证。《说文解字》认为,“蚑蟜蝼蚁”都是常见的虫子,而“蟜”是一种毒虫。在历史上,因为“蟜”能酿造甜美的蜜糖,还具有蜇人的“神异能力”,它曾是一种部落图腾。 《山海经》的《中山经》记载,平逢山生活着有蟜氏部落,它们以蜜蜂为图腾,也是华夏最早的养蜂人。有蟜氏为姒姓,曾与新郑的有熊氏长期联姻,少典的妻子就是有蟜氏。换句话说,有蟜氏是炎帝和黄帝的母族。 如果追根溯源,有蟜氏还与女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专家提出:有蟜氏其实就是女娲氏,或者说女娲出自有蟜氏。这种观点并非凭空而谈,专家们还从《山海经》、文字学和神话谱系三个方面提出了证据。 首先来看《山海经》。女娲这位上古神女的名字,最早出现于《山海经》的《大荒西经》。书中并未描述女娲是“蛇身”,只提到了她的一个重要器官“女娲之肠”。据说具有神异能力的上古十巫,就是此物的化身。再联想到异兽“蟜”独特的“肠”,这只是巧合吗? 然后来看文字学的解释。上古时期汉字尚在发展,往往一个汉字存在多种写法。对于“娲”字的象形意义,有专家认为是葫芦,有专家认为是生育器官,也有专家认为是蜜蜂。去除偏旁部首,“蟜”字和“娲”字的象形寓意相似,有可能是同一个字。 最后来看神话谱系。根据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生活在西北的华胥氏是华夏文明之源,也是女娲和伏羲的母族。有蟜氏、夸蛾氏、虬龙氏、蚺龙氏、蚩尤氏和夏禹氏,都是华胥氏的后代,这些部落的图腾都与“虫”有关。 而女娲不像是部落名称,更像一个女首领的名字。《史记》的《五帝本纪》记载女娲生下了少典,少典生下了黄帝和炎帝。而《国语》又记载,有蟜氏和少典氏长期通婚。由此可见,女娲可能出自有蟜氏部落。 综上所述,以蜜蜂为图腾的有蟜氏,不仅学会了驯养蜜蜂和酿制蜜糖,还有可能是女娲生活的部族。而《山海经》记载的食人异兽“蟜”,其实就是蜜蜂这种昆虫。它可能是女娲名字的来源,或是女娲的原型。由此可见,《山海经》里任何一种形象怪诞的异兽,都是独特的上古文化载体,都隐藏着华夏上古历史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