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早看这本书,可以少死228人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2-11

如果早看这本书,可以少死228人

很多人怕得罪人。看到有人出错,尤其是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不是保持沉默,就是用圆滑的话自保。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危险的了。一旦形成风气,组织就会离真相越来越远,直到垮台。

1997年8月,韩国大韩航空的一架飞机撞山,254名乘客,228人遇难。

事后检查黑匣子,发现是机长一系列错误操作,最终酿成这场悲剧。

其他机组人员不是没有提醒,而是他们的措辞极其委婉,根本就是暗示,不刻意去听根本听不出来。

事后,大韩航空的改进举措让人大跌眼镜:不是加强学习技能,狠抓落实等等,而是要求全员在工作时间说英语。

为什么?


能说明原因的,大概只有这本《沟通的艺术》了。
目前市面上讲沟通的书不少,但是能把沟通上升到艺术层面的实在不多。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你完全可以把本书当做一本沟通字典来看,因为你在沟通中遇到的90%以上的困惑,在本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如果早看这本书,可以少死228人

到目前为止,本书已经出版40多年了,已经再版 15次,称得上久经考验,甚至被许多全球许多大学指定为教材,权威程度可见一斑。

本书作者有两位。阿德勒是专注于沟通和写作的达人,拉塞尔是一位大学教授。1990年,两位达人在一场沟通学主题的会议上相识,言谈甚欢,相见恨晚。从那以后,两位基友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写书、演讲,其中精华部分,就凝聚成这本《沟通的艺术》。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对于大韩航空的做法,给出了最合理的答案:

这是因为他们遭遇了沟通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刻板印象。

如果早看这本书,可以少死228人

1.刻板印象

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让每个参与沟通的人还没有见面,就已经想好怎么对付你了。比如女孩还没有见过男友的妈妈,就已经对处理好婆媳关系产生了畏难情绪;婆婆也对媳妇难伺候充满了怨念。

一说花臂大汉,估计每个人立刻和“凶恶”划上等号,一说起90后,00后,“不好管”成了几乎所有人的共识……

以上这些,都是刻板印象造成的。

刻板印象的恶果,是每个人都按照传说的方案,套在和对方的沟通中。符合的就强化,不符合的就忽略,于是刻板印象就更加固化了。

刻板印象从何而来?

作者告诉我们,这源自“知觉基模”。

知觉基模是我们组织其他沟通者印象的方案。

就像外貌我们分为美和丑,高和矮;按互动风格分成友善和冷漠、温柔和刻薄;按社会角色分成律师、学生。其他的还有国家、地域等等。

本来这些外在的属性和每个具体的沟通者并没有关系,和事情的对错也没有关系,但是我们的知觉基模却提前帮我们提供了应对方案,让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

最大的“知觉基模”,是文化。

韩国是个等级意识很强的国家,长幼尊卑的理念深入人心,所以晚辈不敢指出长辈的错误,下属不敢说上司的问题。

到了飞机这个小团体,机长就是皇帝一般的存在。其他机组人员眼看着机长犯错,就是不敢直说。火烧眉毛了,也只敢暗示,结果就是机毁人亡。

这就是国家的传统文化,给国民打造的“知觉基模”。

如果早看这本书,可以少死228人

那么为什么英语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呢?

在作者看来,欧美的语言中没有那么多客套话的用词(其实就是没发展到那一步),倾向于直来直去。没有东亚语言中那么多表现尊卑的词汇可以使用。

在日本,和长辈上司说话,要使用专门的“敬语”;中国的晚辈和长辈说话要用“您”。如果有头衔,一定要称呼头衔;如果头衔很多,一定要称呼那个最大的。

如此造就了东亚文化和谐但是略显拖沓的风格:要想礼貌,必须见人矮半截。

所以,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晚辈、下属指出长辈、上司的错误时,对方不是第一时间检查错误,而是先责问一句“你跟谁说话呢!”“你就这么跟我说话啊?”

如果早看这本书,可以少死228人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许多互联网公司要取消头衔,职员统一使用英文名字的原因。阿里用武侠玄幻小说里名字也是这个思路。不用头衔,就少了尊卑的心理暗示,更容易有话直说。

所以,在沟通不畅的时候,可以试试按照书里方法思考一下,是不是你的知觉基模出了问题?

一旦有了这样的觉察,你会抛开那些刻板印象带来的阻碍,更容易接近真相。
因为有些谣言能那么容易让人相信,就是因为它们太符合我们的刻板印象了。

2.沟通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除了文化造成的知觉基模外,我们还有其他妨碍沟通的倾向。

对人严厉,对己宽容

这是几乎所有人都会犯的病。别人成功是运气,自己成功是努力;别人快速成长是有个好爸爸,自己快速成长是因为超常的努力。
反过来,当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归结为对方个人的因素,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就怪外界环境不好。
社会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自利的偏误”。

这种偏误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和对方沟通时心态失衡,使用一些双标的做法 ,自己还没有察觉。

先入为主

同样 基于我们的“知觉基模”,我们对第一次见面的人进行贴标签。

“这人衣着整洁光鲜,举止优雅,一看就是富二代”;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

“这老人一看就老实巴交,说的话应该是真的”
……
诸如此类。

但是祖先也告诉我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正的好,真正的恶,都是不放在脸上的。所以第一时间就交付信任,就是交付了未来沟通的主动权。这不是沟通,更像是一种被暗示之后的赌博。

被自己的期待影响
在沟通前,我们容易被期望绑架。尤其是对期待的结果寄予厚望时,就更容易被期待影响。

比如不成熟的销售,谈单成功 ,那就是自己有本事,谈不成,就说明自己是个loser。
在婚恋方面也是。

一个腼腆的小伙子鼓足勇气去约女神。女神为难了一番后没有接受。小伙子于是就开始了内心戏:

“一定是我没有魅力”
“一定是她看不上我”
“我就是这么挫”
“不会有女孩喜欢我了”
……
这就是被自己的期待绑架了。

本来女孩就有接受和不接受的两个选项,为什么一定要答应呢?不接受这次为什么就意味着你挫呢?为什么这个女孩没有接受你就意味着别的女孩也不会喜欢你呢?
……

你看,如果你给自己的期待赋予太多的含义,那就一定会被它影响甚至绑架,最终不是沟通不畅了,而是拒绝沟通了,于是,“宅男宅女”诞生了。

如果早看这本书,可以少死228人

3.怎样才算一个合格的沟通者?

沟通没有必胜的办法,只有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具体操作。但是,作者还是给出了合格的沟通者应该具备的特质:

首先,要有多种行为反应供挑选

作为一个合格的沟通者,应该意识到世界的复杂程度,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复杂度。
同一句话,平时是玩笑,到了具体场合可能就会招人反感。

如果你处于被开玩笑的境地,你不只有沉默或者爆发,你还可以暗示,反讽,甚至直截了当告诉他不要说了。

那么究竟如何选择呢?

这就要求有选择恰当行为反应的能力
选择的依据包括三项:

情境
严肃的会议上不适合开玩笑,和女友约会不该太过理智,教孩子写作文不适合用太多的成人口气;
情境的另一个含义是时机。在孩子郁闷的时候提出批评,只会让孩子更反感;女友嘴里满是食物的时候,你给她讲笑话只会让她怀疑你别有用心。
为什么不找合适的时机来做这些事情呢?

目的

目的决定选择。如果你只是想帮孩子早点完成作业,那就手把手教他做一遍,帮他推导出答案就好;如果你想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就必须克制自己发表意见,让他多想多犯错,最终找到正确的方案。
同样,如果你是为了培养下属,那你就应该做好放手让下属去试错的准备,以及最后背锅的准备,更要有下属能力不比你差的准备。

对他人的认知
千万不要想一种沟通技巧可以通吃天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才是上策;

遇上女神说甜话,遇上秀才,用秀才的方式文斗;遇上兵就用战士的方式武斗;遇上烂人,认怂不丢人,及早脱身才是上策。

最后,要有表现行为的技巧
有了这么多选项,不代表你就可以用好,就像有枪不代表你就是神枪手一样。在本书中提供了许多技巧,供你在不同情境中使用。

比如下面这个:

4.知觉核检

猜忌是破坏沟通的最犀利武器。因为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想象当做事实,以致于对方无论如何解释也听不进去,从而草草下结论。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作者为我们提供一个“知觉核检”工具,只有4步,每步1句话,简单易行,而且不管是欧美的直接文化,还是东亚的委婉文化,都可以完美兼容。

第一步: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第二步: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第三步: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做出澄清

比如那位大韩航空的机长,如果他能留意机组人员的反常举动,就可以问:

“我感觉你的举动有点反常”【描述行为】

“是你发现了什么不对劲的事”【第一种诠释】

“还是你哪里不舒服?”【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为什么?”【请求澄清】

知觉核验不强求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只是强调我关注到你的行为了,更重要的是,你给对方一个沟通的机会,让他可以借助你递过来的抓手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且保留对方的面子的前提下,还能降低对方的防卫心。

5.沟通的基础于死敌

沟通没有止境,也没有必胜的办法,但是有根基和死敌​。

沟通的基础叫尊重,沟通的死敌叫傲慢。

尊重事实,即使跨文化也可以无障碍沟通,上下级也可以同心协力,婆媳间也可以融洽和谐;

但是只要让身份凌驾于事实之上,沟通就永远不可能顺畅,你就永远接触不到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