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军额头跑马,宰相肚里撑船”,探究古人的做人处事思想

 花间挹香 2019-12-11

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随着文化的传承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不同的学说交汇在一起使得中国人的眼界更加开阔,也于无形中影响了中国人做人处事的思想。而由于不同身份的人之间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其的期待也不同,做人处事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本文将从文化对做人处事思想的影响入手,简单分析一下不同身份、不同时期的古人做人处事思想的差异。

“将军额头跑马,宰相肚里撑船”,探究古人的做人处事思想

一、不同阶层的做人处事思想

1、君主的做人处事思想

君主做人处事的思想会对国家风气有很大影响。正所谓“上行下效”,统治者对臣民起到了表率作用,对统治者为人处事的思想也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在为人上要求君主爱民如子,克制私欲。古代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权力过大难免会造成有些放肆。曾子早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秦始皇开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帝国,却没找到合适的方式管理,穷奢极欲也不爱护百姓。秦始皇筑长城、建阿房宫、修秦始皇陵,消耗了大量的财物和民力。

大肆搜刮六国财物“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再加上连年的征战和繁重的劳役使得百姓不堪重负,最终揭竿而起。秦因奢靡暴虐而灭亡,汉因节俭爱民而兴隆。汉文帝、景帝时期修养生息、勤俭节约。创造了“文景之治”。文帝还爱民如子,重视农业,带领大臣再农忙时节亲自下地耕种。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获得了民心,为汉武帝与匈奴的作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将军额头跑马,宰相肚里撑船”,探究古人的做人处事思想

秦始皇

在处事上要求君主有识人之明,能明辨是非并且采纳正确意见。因为君主的决定往往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政策,这就需要统治者身边有良才提供优质的建议,并且统治者要有辨别这些谏言的能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还向刘禅进言到“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而贤君往往都有良臣辅佐。唐太宗有魏征这样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房谋杜断亦是一段佳话。

秦孝公在与商鞅座谈几日几夜后委以高官重任,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刘邦则是文有张良,武有韩信,还有萧何稳定后方。而相应的项羽方面人才流失严重,忠心耿耿的范增都因为项羽的怀疑负气离开。

2、官员为人处事的思想

对官员为人上首先要求忠君,统治者自然希望臣子能忠于自己。最初忠的概念是相对的,臣子忠于君主,相对的臣子对君主也有要求。如在孔子的理念中,君臣关系应该是“臣事君以忠,君待臣以礼”。而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君主拥有了绝对的地位,忠诚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愚忠

“将军额头跑马,宰相肚里撑船”,探究古人的做人处事思想

君臣之礼

这种转变与法家的推动息息相关。在法家的理念里君主管理群臣用的是术,通过各种方式控制群臣来保证自己的权力。《韩非子·扬权》中这样描述“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而且臣子要对君主绝对服从“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而到了商鞅时期提出了尊君的理念,在《商君书·君臣》中写到“君尊则令行”

君臣关系逐渐演变成了君主通过奖赏来使用臣子的才能,更类似于一种交换关系。“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于是“则臣得尽其力”。由于统治的需要,这种对君主无条件的服从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时期中一直存在,直到帝制被推翻。

官员为人还需要廉洁清明,清官往往被百姓爱戴推崇。贪腐一直是影响国家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问题,只有官员廉洁公正国家才能平稳发展,百姓才能安稳的生活。据《尚书》记载,舜告诫禹要“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皋陶也认为,治国应该“直而温,简而廉”。

贪腐容易导致国家和百姓的财富流失,而聚集在少数官僚的手中。贪官剥削百姓导致政府失去民心,而清官为百姓造福的同时还能收获民心,其重要性无需多言。而廉政建设最主要的是要的是统治者以身作责,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后还要改变制度管住官员的权力。

“将军额头跑马,宰相肚里撑船”,探究古人的做人处事思想

舜禹禅让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而是可以在缴纳了规定的粮食后在土地上肆意收割,导致了官员无休止的对百姓剥削。这种现象到北魏孝文帝时期才进行改革。为了解决贪腐问题还开创了“养廉银”,希望通过高薪养廉的方式让官员们不用贪腐。

而官员的处事理念则各有不同。中国人推崇的是勇敢果断公正无私的官员。官员的最高境界是“文死谏,武死战”。有直言进谏,不惧死亡的官员,而皇帝即使再生气也不会轻易责罚进谏者,魏征才有机会多次直言进谏。有的官员喜欢逢迎上级的喜好而不顾实际情况,如胡亥在位时甚至不知到真正的情况,官员只报是流寇作乱不足为患。

而也有官员巧妙的进谏,在不惹怒君主的同时达到目的。如楚庄王3年不理朝政,大臣淳于髡巧妙进言:“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楚庄王回答“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二、共同的理念

由于责任不同,不同的阶层为人处事的理念略有不同,但有一些为人处事的理念是不分阶层的。

首先是爱国,这是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也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理念。爱国的理念推动着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也有不少忠君爱国,坚贞不屈的勇士。两宋时期热爱祖国,投笔从戎的文人尤其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他们为国家舍生忘死的情怀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将军额头跑马,宰相肚里撑船”,探究古人的做人处事思想

文天祥

而后是诚信。对国家而言有诚信才能取信于民,朝令夕改的政府是没有威慑力的。对百姓而言有诚信才能有良好的声誉,“人无信则不立”。诚信对法家来说尤为重要,只有百姓相信律令才能正常的推行。于是商鞅再立法之初为了建立国家的信誉,想出了“徒木立信”的方法。他立起三根木头,并且告诉百姓只要搬到指定地点就能得到高额的赏金。

百姓无人相信于是赏金不断提高,最终有人在赏金的诱惑下站了出来。完成任务后赏金当场兑现,官府也在百姓面前有了信用。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去了信用也失去了威望,最终上演了一幕“狼来了”的戏码。民众也需注重诚信。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答应回来杀猪给他吃,当时猪是非常难得的,回来后就后悔了不打算兑现。但曾子认为大人应当讲诚信,坚持杀了猪兑现诺言。

而处事的共同点还有勤劳好学雍正帝是以勤政著称的皇帝,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而每年只有在生日那天才会休息。而作为农耕社会主体的农民也是颇为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知耕作的过程是很艰辛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是我们所推崇的处事方式。康熙帝博学多闻,他不但熟读经史,还学习了几何和代数。还有好学如匡衡者,凿壁偷光来读书。而宋濂不觉环境恶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将军额头跑马,宰相肚里撑船”,探究古人的做人处事思想

三、不同时期为人处事的理念

秦以法家立国,秦吏在为人处事上以法为标准。而且民众间相互监督负责,致使百姓不敢因私情而枉法。汉初修养生息,用黄老的无为而治。曹参即萧何之后为相国,却一直没有作为。惠帝问曹参原因,他回答“我不如萧丞相,陛下不如先皇,我们遵守他们定下的制度就好了”。

萧规、曹随生动的反映的当时官员清静无为的处事理念。而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忠君爱国的为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后官员的处事态度与时代有关。若遇盛世明主,则可做个直言进谏的“治世之能臣”。若是逢乱世则只能收敛锋芒,观察局势伺机而动,先安己而后安天下,做个“乱世之枭雄”。所以盛唐这类的盛世能有那么多能臣强吏,而三国这类的乱世多的是分裂割据的野心家。

四、小结

为人处事的思想随着身份、时代的不同一直在变化。统治者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树立威信,管理国家。而民众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好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不同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不同,官员们为人处世的方式也随之变化。

参考文献:

1、《韩非子·扬权》

2、浅谈中国古代传统处世智慧 袭敬忠

3、《中国古代的为官之道> 时运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