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和管仲思想的一个共同点

 渐华 2021-03-17


原创小播读书2021-03-10 23:26:55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老子的《道德经》,今天我们分享第72-75篇,这四篇内容其实都是讲老子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的,而老子提出的方法也是秉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首先,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大概意思是说,如果人民都不畏惧统治者的威严,那么就会发生大麻烦,不要让人民居住的地方太小了,不让他们的生存受到压迫。不去压迫人民,他们才不会对统治感到厌烦。圣人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不会去自我表现。珍爱自己的生命,但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其次,那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接着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意思是说,那些勇于表现的人,常不得善终,而那些表现得柔弱的人,常常可以活下来。天道是,不争反而容易得胜,不发布命令、政令,反而容易得到响应,不强行去征召,大家反而自行前来。这其实也是道家“无为而治”而治国理念,不强求,顺势而为才是最好的治理方式。

一旦统治者试图通过强权来统治,那么人民势必反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你总是压迫,老百姓都不怕死了,那么你还怎么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

最后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百姓为什么饥饿?因为在上面的人聚敛太多,弄得民众无法自给,所以才会饥饿。民众为什么难治?就是因为在统治者做的太多,有为的太多了,弄得民众无所适从,所以才难治。民众为什么不怕死?还不是因在上的人奉养过多,民众负担太重,所以才轻死。如果统治者,能够看轻自己的权势,恬淡无欲,清静无为,那么,比起贵生厚养,以苛政烦令来压榨民众,就要好多了,上面说的这些情况也就不会产生了。

这几篇内容中,老子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了老子“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而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其实并不少见,在儒家思想家孟子里面讲了很多关于“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更早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管仲的《管子》里面,也讲到了很多“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尤其是在《管子》的第一篇《牧民》中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是非常类似的,管仲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令能够推广,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那如果才叫顺应民心呢?管仲列出了四件民众最关心的事:劳累、贫穷、灾难、灭族。

管子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意思是说,百姓厌恶忧劳,君主可以使他们感到安逸快乐;百姓憎恶贫贱,君主可以使他们富贵;百姓担心危险灾祸,君主便使他们生存安定;百姓害怕家族灭绝,君主可以使他们生育繁息。能使百姓安逸快乐的人,他们就愿意为他忧劳;能使百姓富贵的人,他们就愿意为他忍受贫贱;能使百姓生存安定的人,他们就愿意为他承担危难;能使百姓生育繁息,他们也愿为他而牺牲。

所以,单靠刑罚是不足以使百姓感到畏惧的,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他们服帖。刑罚繁重百姓反而不害怕,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太多而民心不服,君主的地位就危险了。满足百姓上述四种愿望,疏远的人自会变得亲近;如果使百姓陷于上述四种厌恶的境地,亲近人的也会叛离,所以,懂得这些道理,才是治国的法宝。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后面我将继续分享,更多有趣的中国哲学思想,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期视频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