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其性,茶道之道——“和、静、怡、真”

 走路once 2019-12-11

茶艺与茶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艺与茶道是两种完全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概念:茶艺体现茶道,是茶道外在表现得一部分,也是宣传发展茶道得一种形式;茶道指导茶艺,是茶艺的内在理念,是茶艺的灵魂。

茶道,是茶与道得融合及升华,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有益身心的一种仪式。茶道可概括为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因此,茶道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活动之中的一种子文化艺术。

悟其性,茶道之道——“和、静、怡、真”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至少在唐或唐以前,我国人民就率先将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唐朝僧众皆以茶为饮,念经坐禅,清心养神。另外,当时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臆。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唐宋年间,人们对茶饮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程序都已十分讲究,有了一些约定成俗的规矩和仪式,如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唐宋人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位饮茶爱好者,它认为茶的芬芳香气,能使人闲和宁静。

悟其性,茶道之道——“和、静、怡、真”

我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遗憾的是,我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日本自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才开始种茶、饮茶,却在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我国明朝中后期),先于我国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规,并初步形成了茶道仪式。

值得自豪的是,我国的茶道并没有局限于对茶道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结合,使茶饮的医疗保健作用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使茶饮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重要魅力所在。

茶道“四谛”

中华民族具有纯真自然、朴实谦和的民族特性,饮茶也不重形式,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我国,无论茶艺方式,还是茶趣感受以及藏于内的茶品内涵,都深深蕴含着中庸、俭德、明伦、谦和的品质。

茶道将哲理、伦理、道德融入茶事活动中,使人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从而达到饮茶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茶道是一种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将这种精神提炼为茶道“四谛”——“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悟其性,茶道之道——“和、静、怡、真”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意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悟其性,茶道之道——“和、静、怡、真”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道家的“静”,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在茶道中则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如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言:“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写的是境之静。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写的是心之静。古往今来,无论羽士、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地必经大道。他们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茶人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个角落时,茶人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茶人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茶人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通互察,达到“天人和一”地乐天静境。

悟其性,茶道之道——“和、静、怡、真”

怡——中国茶道中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茶道追求。

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结朋交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总之,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悟其性,茶道之道——“和、静、怡、真”

真——中国茶道的终级追求

“真”者,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中国茶道在进行茶事时所讲究的“真”,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除以上之外,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静要真闲,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悟其性,茶道之道——“和、静、怡、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