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易《彖》言“中”字达33次,象传说“中”有30次,比例之高,意义之多那也是无与伦比的。涉及的概念大约有,“中正”,“时中”,“大中”,“中道”,“中行”,“行中”,“刚中”,“柔中”。 尚中的思想几乎布满全书。 “中”字这么重要,2千多年来,指定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今也没有共识。从字源学上分析,甲骨文的“中”字很像在圆圈的上方添加几面小旗,有时又在图形的下方添加几面小旗。 其中最简单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个符号其实就是在圆圈的正中间划一条线,以此来表示“中”。图形中的小旗是装饰性符号,即所谓的“饰笔”。“饰笔”是甲骨文、金文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古人也有对美的追求。当某个字笔画过少、空白太多时,他们往往会添加一些装饰性的笔画,使其显得严整好看。比如“从人从二”的“仁”字。起初,“二”就是饰笔。 第二种解释认为,这个符号表示的是某种类似于“敖包”的东西,在内蒙古、西藏等地,人们聚会的中心被称为敖包。其架构就是在石堆上面插若干旗子。集会的时候,人们就聚拢在“敖包”周围,以它为中心举行各种活动,而“中”字就象此之形。 第三种与一种叫作“投壶”的古代游戏有关。游戏中用到的器具是某种类似于壶的口窄肚圆的金属器皿。具体规则是:人们与壶隔开一定距离,手拿箭支往里面投;如果恰好投人器皿中,就会高喊一声“中”。甲骨文的“中”字,圆圈代表壶,中间的线是指投中的箭支,上下的小旗表示未投中的箭支。整个图形是用投中的箭支表示不偏不倚的意思。三种解释都认为“中”表示不偏不倚的意思。 周易中的位置意义: 周易需·彖:位乎天位,以中正也; 需九五,酒食贞吉,以正中也; 讼卦彖,利见大人,尚中正也; 讼九五,讼元吉以中正也; 观彖 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以上例子说明,二五之爻为吉爻。其卦辞之所以吉,正是因为处在中正之位的缘故。中在这里与位产生关联。 【噬嗑】彖曰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当位与不当位是中的概念延伸。 《观》卦彖辞说“中正以观天下”,《豫》卦小象辞说“以中正也”,都强调中正。“中”这个概念应该说在早期,它主要的意义就是中正。 《蛊》卦小象辞讲“得中道也”,提出了“中道”的概念。“中道”在当时来看,联系前面说的一些卦辞,其主要含义应该是中正之道。 那么与“中道”、“中正”的观念相连接,还出现一些类似的观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像“中行”。《夬》卦九五爻辞讲“中行,无咎”,如果你能够中行的话,就不会有什么灾祸。《泰》卦九二爻辞“得尚于中行”,小象辞说“以光大也”。 《同人》卦彖辞也讲“文明以健,中正而应”。所以这些在《周易》里面的内容中,我们看到对“中行”、“中正”、“中道”这些概念的重视。 中字本意我们也许无法考证,周易有古之遗言,古圣人对中字的意思的延伸和拓展让我们更能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庸的中字,又在真善美的意义上有了拓展。 中庸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南怀瑾说:“《中庸》所讲的喜怒哀乐,后世把它解释为心态,用现在的新名词来说,就是心理的思想形态,意识形态。这种千古以来的解释,是有些问题的,因为喜怒哀乐不是心态,而是情态;是由人的情绪所发的,而心态是不属于喜怒哀乐的。《礼记》上提到的是七情六欲,七情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则是后世所加的,但是《中庸》与《庄子》,只有前四个字,下面三个没有,因为爱、恶、欲这三个所包括的,纯粹属于心态。这也就说明了喜、怒、哀、乐是属于情态的范围,是情绪的作用。 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指“情绪”没有发动的境界。换言之,是并未动情,更未引发“意气”的情况。但人到底是有情的动物,“无情何必生斯世”,“天下谁能不动情”,只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知止而后有定”,便能做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了。因此子思把“中和”的境界和作用,高推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圣境上去,是多么的真善美,而且又很切实于人情的平凡状况,这就是人道的真现实,并不外于人情。” 中字太多,不列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