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谦卦智慧8|得中之难,圣人亦难得之。道以中庸为至

 其德文化 2022-05-26 发布于上海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过犹不及,得中之难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论语》里,一会称名,一会称字,容易让人不知道到底在说谁,为方便行文,还是先交待一下:师,为颛孙师,字子张;商为卜商,字子夏;端木赐,字子贡。子产,言游

《论语.先进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师和商两个人相比,谁更贤明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接着问:“照老师这么说,就是师相对贤明一点喽?然则师愈与?”孔子接着回答说:“过犹不及。”

孔子的这个回答:“过犹不及”,没头没脑,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搜肠刮肚,翻箱倒柜,发现原来孔子此说源于《礼记.仲尼燕居篇》: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

上面的这段对话,是孔子在和子张、子贡、言游,四个人在一起论“礼”,孔子说“中礼”很难,对于“礼”的掌握,掌握火候,恰到好处很难,稍微有点过,或者稍微有点不及,皆不能“中礼”。

在“中礼”的问题上,子张有点过了,而子夏有点不及,反正就是不能“中礼”,不能恰到好处,度掌握不好,不能得礼之中,不能得中。

紧接着上面这段话的,是子贡的追问:那么怎么样才能“中礼”,怎么样才能掌握火候,把握好度,恰到好处呢?怎么样才能得中呢?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

孔子回答说:只有礼啊,礼就是用来让人掌握火候,把握好度,让人做到恰到好处的呀!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孔子的回答,让人觉得孔子又把问题绕回去了,人家子贡问怎么样才能得礼之中,怎么样才能得中,孔子又绕到礼上去了,说只有用礼来得礼之中,把人绕得云里雾里的,越发糊涂。由此可见,得礼之中很难,得中之难。

得中之难,圣人亦难得之。以至于孔门弟子子思,专门写了一篇《中庸》来论述。即使后世把《中庸》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还是说《中庸》容易,要做到《中庸》真的很难。

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在《四书集注》中说:道以中庸为至。贤知之过,虽若胜于愚不肖之不及,然失其中则一也。过或者不及,皆失其中,皆不得中,在不得其中这一点上,过或者不及,是一样的。

得中之难,圣人亦难得之。道以中庸为至。这一点,在大舜传位给大禹的时候,早就告诫过大禹了,大舜用十六个字告诫大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已经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道统所在,几千年了,各种各样的论述,都围绕这十六个字展开,到底还是没有谁能论述明白,这可不难么?难倒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历史前人,至今无解,你说它能不难么?

道以中庸为至,道以允执厥中为至,万道皆然,道道皆然,六爻皆吉的《谦》道也不可能例外。《易经》贵得位,《易经》更贵得中,即使已经得中,《易经》圣人还不忘淳淳告诫

《大有卦》六五爻得中,圣人戒之以专尚柔顺则下易生怠慢,圣人戒之以威如二字。《谦卦》六五爻得中,圣人戒之以恩威并重、刚柔并济,圣人戒之以利用侵伐,以征不服。那对不得中的《谦卦》上六爻,圣人有是怎么告诫的呢?为方便后续行文,先把《易经》《谦卦》供在文中:

谦卦.png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谦卦》上六爻的爻象

《谦卦》上六爻,以阴爻处六位,处得其位,却不得中,以阴爻处《谦》卦之巅,处《谦》之极,可谓极谦,处极谦而用柔,可谓过谦,这合适吗?对极谦、过谦的上六爻,圣人爻辞是怎么告诫的呢?且看《谦卦》上六爻的爻辞: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谦卦》上六爻,处《谦》卦中,极谦、过谦,必发散于外,见于声音颜色,见于谦言谦行,上六鸣谦;

然而,孔子早有告诫:过犹不及。对于《谦卦》上六爻,《易经》圣人当然是英雄所见略同,有同样的告诫:

上六,上六,你已经居于一卦之终,处于无位之地,虽然动则有悔,虽然动则龙战于野,但是上六已非任事之人,燕然自处,安度晚年则可,极谦、过谦则不必。

上六谦已极,谦已过,尚用柔,大可不必,过犹不及,贤知之过,虽若胜于愚不肖之不及,然失其中则一也。上六应当适当刚武一些,利用行师,行师谓用刚武,此处行师非用于打战,而用于征邑国;

邑国者,古代大夫、诸侯自己的封地;征邑国,难道是在自己的封地打战么,除非是个疯子,《谦卦》上六爻,极谦,过谦之人,绝非疯子。征邑国,用以自处而已,刚武自处,利用行师,征邑国,自治其柔,自治其极谦,过谦,自治其过,自得其中,自处而已。

得中之难,圣人亦难得之。道以中庸为至。道以允执厥中为至,万道皆然,道道皆然,有缘有德者,不能不知,不能不察。感谢阅读!!!

《谦卦》六爻,今天结束,下卦《豫卦》,敬请期待!!!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