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ight principles 定义: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 学科:中医药学_中医诊断学_辩证 来源:《中医药学名词》 相关名词:脏腑辨证 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 【延伸阅读】 “八纲辨证”一词出现较晚,但其相关内容早就见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汉代《伤寒杂病论》以降,历经唐代《千金要方》和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类证活人书》《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本草衍义》的演变,直到明代《伤寒六书》《古今医统大全》《景岳全书》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一并提出,清代《笔花医镜》《医学心悟》沿袭其说,或言八法,或云八要,有两纲六变之说,已具“八纲辨证”的基本内涵。 1962年北京市中医学校编写的《辨证施治纲要》一书定义“八纲辨证”为:利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把所有证候分为八类,每一纲都有它的典型的证候为代表,用以确定疾病是属于八纲中的哪一纲。八纲概括了机体病变的性质、程度和人体自身恢复的能力,是临床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 “八纲辨证”一词于1962年在《辨证施治纲要》中出现,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与阐释,沿用至今。“八纲辨证”在中医临证方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也是《黄帝内经》所阐述的医学理论的重中之重,在数千年的中医临证中成为诊治疾病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识之士提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色”这一重要理念时,将“证”定位为疾病的“性质”,提出中医理论具有辨别疾病“性质”的主要特色,同时,又把“八纲”作为疾病“性质”的主要描述特征,从而将“八纲辨证”提高到中医临证思辨方法的最高地位,精准而简要地指出中医临证时的诊疗重点,使后学者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以简驭繁的机要所在。 八纲不仅着重分析中医证候本质的共性(即病位、病性、病势),更强调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因而对临床实践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宏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