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佳果:中国古代的六部和监察制度

 渐华 2019-12-11

原创 权佳果

中国古代的六部和监察制度

钱穆认为,宰相府就相当于中华民国的行政院;如此,也就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务院。《中国政制史》一书中,宰相制度与行政制度是分别叙述的。实际上,宰相府就是中央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宰相府的机构就已够复杂的了,但这只是中央政府的总体机构,下面还有分部门的管理机构。这种分部门的管理机构,在唐代,就是其设于尚书省之下的六部。单听“部”这个名称,我们就会想到现在国务院下面的各部。事实也的确如此,自从唐代设立六部之后,六部制一直延续到清朝,连各个部的名称都没有变。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把部的数量增加了而已。

权佳果:中国古代的六部和监察制度

权佳果

唐代的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主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评等事务;自古至今,这个部门都是官场权力最大的部门。户部主管全国的财政,具体掌管天下之土地、户口、赋税、货币等。礼部主管各种礼仪与教育文化。兵部主管军事方面的全部事务。刑部主管司法方面的全部事务。工部则主管各种工程建设等。实际上它们的具体事务甚多,每个部下面还有四个司。《中国政制史》引用《通志》的话说:“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而天下之事尽矣。”《中国政制史》一书直接总结道:“由此可见,在有唐一代,我国中央政府已有了比较严密的行政机关,其分工也甚清楚细密,六部二十四司,‘天下之事尽矣。’。”[1] “天下之事尽矣”,也就是说整个国家应该管的事情都管到了。

再来说一下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在许多朝代,监察方面的最高官员叫作御史大夫。秦、汉时就有御史大夫,汉代还有其副职:御史中丞。西汉时的御史大夫与丞相和太尉相并列,相当于副丞相。《中国政制史》介绍,唐朝时,“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御史台为肃政台。凡设左、右二台者,左台置于旧御史台,其他则置于右台。二台各设大夫1人,中丞1人,侍御史、殿中、监察各20人;又置肃政使6人,受俸于本台,略与御史同。左台专管在京百司及监军粮饷,右台则按监京城以外文武官僚。”[2] 于此可见当时监察系统设置之周密。此书说到各朝代的御史台的职权时,常说是“自皇太后以下,无所不纠”;“凡太子以下无不纠察”。[3] 御史的职责就是专门监督百官并向皇帝进言的,“宋制,御史入台,满十旬无章疏者谓之‘辱台’。辱台,就表明御史未能尽其职责,且要受责罚。所以刘挚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尚未陛对(皇帝召见询问)就上书论事,被认为称职。傅尧俞为御史谏官四年,所上疏呈160余章,多触忌讳、诋权倖,名重朝廷,高风亮节凛然于天下。” [4] 此外,许多朝代,中央政府的监察部门,还时常有派往各地的巡视官。而且,往往以较低级别的监察官,来监督级别较高的行政官员。

权佳果:中国古代的六部和监察制度

我们不可能复制御史大夫 也无须设置监察院

关于监察制度,钱穆说:“在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当时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外面是中央地方内外百官,内面是王室和宫廷,全属御史大夫监察权所及。御史中丞是一个副御史大夫,这是专门监察王室和宫廷的,也可说是监察皇帝的。……后来御史退出皇宫,单独成为御史台……但政府官职中,还是有监察皇帝的,这叫做谏官。谏官也远自汉代便有,如谏议大夫之属,在汉属光禄勋。就其官职名义,便是专叫他追随皇帝,在皇帝近旁,专来谏诤和讽议皇帝的言行。光禄勋乃九卿之一,隶属于宰相,则谏议大夫当然是宰相的下属。及到唐代,此种谏官,都属于门下省,和前面讲过掌封驳的给事中同属一机关,如谏议大夫、拾遗、补缺之类都是。……此外还有司谏、正言等,总之正名定义,他们都是专向皇帝谏诤过失的。唐制,皇帝朝见文武百官后,通常没有特殊事情,很快就散朝。散朝后,皇帝另和宰相从容讨论,这时候旁人不得参加,而门下省的谏官们独在例外,他们常得随从宰相参加列席。这因宰相有时有不便同皇帝直接讲的话,却可让这些小官口里讲。”[5] 作为宰相不便讲的话,由位阶较低的谏官来讲,讲对讲错都无所谓,皇帝也不责怪他;中国儒家的委婉,的确也够水平的。但即使再委婉,再柔软,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自然,谏官不可能过分激烈地反对皇帝,但另外的朝臣有时则可以激烈地批评皇帝;而这,好像是制度外的事情,但认真想来,既然一般的臣子在个别时候可激烈地批评皇帝,既然有这样的事实,也可算一种潜规则。不要一说潜规则都是不好的,应该说也有好的潜规则。总之,中国古代的皇帝,不仅常主动地听取各方面的建议,而且会被动地受到许多批评。

君主制自然也有其缺点,而且是相当严重的缺点,这就是皇帝的权力仍然是高于一切的。上面我们说了中国古代的许多好的制度,但皇帝是否严格遵守制度,就不一定可靠了。有的皇帝性格温和一些,多按制度办事;有的皇帝性格连同品质心术不够多好,他便常常不顾制度,自行其是。有的皇帝,常会削弱宰相的权力,自己来统管一切。许多皇帝,他要处罚甚至杀死某个臣子时,别人是无法改变他的。钱穆的书上也提到,那个批评武则天“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刘袆之,便因他对女皇帝的批评,招来杀身之祸。[6] 中国历史上有宽宏大量、虚心纳谏的皇帝,也有刚愎自用、性情残暴的皇帝。过分残暴的皇帝,也可能搞得民怨沸腾,最终被推翻。但如此社会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我想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都应看到,不要把古代的君主制度全盘否定。就说武则天吧,她有残酷的一面,但他治理国家也有其一定的成功的地方,她最终也要遵守制度,把皇位传给李姓之人。总之,皇帝这个身分其权力过大,权力太大了,做出些坏事是难以避免的。


[1] 《中国政制史》,杨鸿年、欧阳鑫著,第113页。

[2] 《中国政制史》,杨鸿年、欧阳鑫著,第121页。

[3] 《中国政制史》,杨鸿年、欧阳鑫著,第126页。

[4] 《中国政制史》,杨鸿年、欧阳鑫著,第148页。

[5]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第72、73页。

[6]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第3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