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国君的下面设相、将,分掌文武大权,大家所熟悉的历史典故——将相和,其中的人物就是战国时期的文相 蔺相如,武将 廉颇。 《荀子-王霸》把相称为“百官之长”,楚国的最高长官被称为令尹,仅次于令尹的武官称为上柱国。 每个国的官号称谓各有不同,百花争艳。 秦朝的时候下设丞相府(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府(掌管全国军事)和御史大夫寺(皇帝的秘书长兼管 监察),组成国家中枢机构。 三公九卿 丞相被称为相国,官位最高,是No.1。 到汉朝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然尊贵,但实质权利在慢慢缩水了,比如说,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受命于危难之际,辅佐幼主、治理国政,其权势远在丞相之上。 西汉末年丞相改称为 大司徒,太尉改成 大司马,御史大夫称为 大司空,被称为三公或三司,都是宰相呦。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只能例行公事,实际的宰相府是台阁。(台阁、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实际上就是向着皇权而为了削弱相权。) 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以后被称为尚书省,一把手是尚书令,二把手是尚书仆射。 到了魏文帝时候,觉得尚书台势力太大,就把它改成了外围的执行机构,设置以中书监、令为一把手的 中书省,参掌中书机密。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又觉得中书省权势大了,羽翼丰满、膀子硬了,于是又设置以 侍中 为一把手的 门下省,对 中书省加以限制。 于是形成了朝廷上有 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分职制度。 三者各自独立,又互一体,相当于现如今的三权分立性质。中书省领取旨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个部门一把手都是宰相,一起商议国家大事。 唐朝的时候,从唐太宗之后就没有再往后授予尚书令职务了,因为,唐太宗当年就曾担任尚书令一职,避讳。于是就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到了唐高宗以后,左右仆射是不参决国家政事的。 同时,唐太宗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相当的高,所以这个名额不轻易配人选,情愿缺空,那怎么用大臣参政议政呢?这个时候,某些官员官位不大,职能却大了,因为唐太宗让别的官员以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的名义干宰相的职务。 唐高宗以后就把执行宰相职务的官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号称二府。其中枢密院类似于秦代的太尉府,一把手、二把手是枢密使、副使。 宰相这个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但到了辽代才正式定官号的,设左、右宰相。 明朝 的时候废了中书省,皇帝自己的事情自己想,不再甩手掌柜、放权了,搞不明白的由翰林院官员和殿阁大学士们 起草、拟订诏书谕旨。 后来大学士开始逐渐参与政治了,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清朝也沿用了明朝制度,到了雍正期大学士开始没有什么职务权利了,他们自己成立了军机处。
有些史学研究者认为皇帝辅臣并非宰相。 一、辅臣有议政的权利,但没有监督百官的权利,也不能指挥六部等行政部门的工作 二、辅臣们起草的诏谕能不能生效,最终还是皇上批字为算,皇帝否认、拒签,就不能生效。 三、有很长一段时间,皇帝又做起了甩手掌柜,把签字、披红的权力让司礼太监代劳了。所以辅臣一边要揣摩皇帝的心思,还要处处受太监大人的制约。 百官之首的宰相实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辅臣充其量还只是秘书、顾问,虽然可以参议大政,但并不能苗红根正。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这是官制史上意味深远地一次改革。
一、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管理朝廷侍卫。 二、奉常,后改称太常,掌管宗庙礼仪。 三、卫尉,汉景帝时改称中大夫令,管理宫门禁卫军。 四、太仆,管理皇帝车马。 五、廷尉,也称为大理,是最高法官。 六、典客,后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各种事情。 七、宗正,管理朝廷之外的皇族内部事务。 八、治粟内史,后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理天下租税赋役。 九、少府,管理宫廷总务。 以上官职后被称为九卿,分为两部门职能,一是管理政务,二是管理皇帝私人事务。其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理的是政务,其余六卿属于皇帝私人事务管理。 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 中尉,后称执金吾,也有掌管营建宮事的 将作少府,后也称 将作大匠,等。
郎是皇帝侍卫官的通常称谓,比如议郞、中郎、侍郎、郎中。
比如, 加侍中,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亲信。 加给事中 ,是掌控顾问应对,相当于发言人。 加诸吏,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相当于巡视组的作用。
九卿里少府的属官,有尚书,后来发展为尚书台后,因事务细化和增多,需要分科、分类办公,于是有了分曹治事的理念,从隋朝开始定六部:吏、民、礼、兵、刑、工,属于尚书省。民部后来改为户部,是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六部职能: 一、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 二、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三、礼部,掌管典礼、科举、学校。 四、兵部,掌管全国军政。 五、刑部,掌刑法、狱讼。 六、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个部的一把手称为 尚书,二把手为侍郎。部下面设 司,司的正职称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六部的成立,使得诸位卿官的职权变小了,有的卿官并入相应部司,后来就撤编以前职务了。
监察官,是对百官进行纠正、弹勋,目标对象可以是同级或下级。 谏官,是对皇帝进行规谏。 战国时期的御史,即是监察官的前身,秦汉时期称为侍御史,在秦朝最大的称为御史大夫,在西汉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后来成立了监察机构御史台(又称为 宪台,后世称为 肃政台),一把手是 御史中丞。 到了明清时期,中央监察机构称为 都察院,一把手称为 左、右都御史。 监察部门的台官和对皇帝规谏的谏官,合称台谏。西汉的谏大夫,在东汉称为谏议大夫,属于 光禄勋的专职谏官。 唐代在谏议大夫之外,又增设了补缺和拾遗,分设左右官职,分属于门下、中书二省。 宋代把补缺改为 司谏,拾遗改为 正言,后来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长。 宋朝是比较繁荣昌盛的一个时代,无论是经济、文化、艺术或者政治,都是欣欣向荣的。以至于宋朝时期皇帝在政治上的实力是相当强悍的。 宋朝以后,台官和谏官开始合流,谏官也不规谏皇帝了,开始把自己的职能枪口都指向了百官,几乎不再制约皇帝。 皇权高度集中,是宋朝政治的一个鲜明特征,宋以后,很少有弱势皇帝,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只有强势才能在权利上绝对优势,他们的权利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和高度了。 文章参考于 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汉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