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常识第四期】古代中央官职(上)

 细雨青衫 2022-10-31 发布于重庆

图片     

    前面两期跟大家聊了科举制度,科举实际上是选拔官员的考试。只要被录取为进士,都可以作为候补官员,很有发展前途。其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可直接进入翰林院,在京城升迁速度很快,主要是这翰林院是个好地方,话说丞相基本都是翰林院出身。这发展潜力大大的,当然其他进士经过重新选拔也是有成为庶吉士的机会,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图片

   翰林院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庶吉士是个什么样的职位?

   位高权重的丞相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还有,那些在古装剧中,考试题里常出现的官名,又有着怎样的内涵?

              答  案  就  在  本  期  中

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的官职。

    由于官职历史发展久远,内容又比较庞杂,我分成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部分进行解读。中央官职又按照时间顺序,以魏晋南北朝为界限,分成上下两期。  

     先说说夏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职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最高统治者是“王”,其下设有各种职官。夏朝时期国家规模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分工。不过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六卿。具体官职和职能如下:

司空为六卿之首,

 后稷掌管农业事务,

 司徒主管礼仪教化,

 大理审理刑狱案件,

 共工管工程营造

 虞人掌管山泽畜牧业。

图片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

   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比如我们熟知的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伊尹就任过商朝的宰相,他曾经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就有了伊尹这个名字。

      尹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

图片

    顺便科普一下这个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用来泛指官吏

图片

    西周的中央机构有了较大的发展。

    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卿事寮”的长官包括司马,司空,司士,他们合称“三右”。太史寮太祝太卜,太史合称'三左','三左''三右'合成“六大”

图片

    从太史寮的下辖的官名上可以看出,这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

    下面具体说说太史这个官职:

     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官典籍、历法、祭司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如《张衡传》:“順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就做过东汉时期太史令。

   与太史相似的还有御史这个官职御史在先秦时期也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但由于掌管记录、收受和保管文件,往往成为国君的耳目,带有监察性质,秦汉时的御史大夫即由此职发展而成。   

      春秋战国时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上卿”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位在大夫之上。比如大家熟知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的:“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具体到各国上,有不同的称呼:

  比如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

  楚称令尹

  齐、晋、鲁、郑诸国称

  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此外,史官太史的地位仍然很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

图片

      战国初期,“百官之长”的相或称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如《陈涉世家》:“王侯将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但各国仍不统一。

     拿楚国来说吧,下设行政和军事两大官制。

     中央最高行政长官的名字是令尹。

  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幼子子兰曾任令尹,掌握军政大权。他与上官大夫诬害屈原,令屈原再次被流放。提到屈原,《史记》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左徒这个职位主要是规劝皇帝,举荐人才,相当于后世的左右拾遗。

    高级军事长官是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

    大将军这个称呼始于战国,统兵征战并掌握政权,职位极高。三国至南北朝,战事频繁,当朝大臣多兼大将军官号。如韩信就曾做刘邦的大将军;《张衡传》中的“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是东汉时期的大将军;“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也做过三国时期曹魏大将军

     秦国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就是著名的三公九卿制度,从而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就是由春秋时期的相演变而来,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负责奉皇帝旨意,辅佐行政事务,相当于国家总理。丞相下设长史和参军。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参军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这两个职务到了后代都有一些地位的变化。

    接着说说三公中的另外两个职务:太尉和御史大夫。

     太尉是全国军政首脑,掌管军事,相当于国防部长。

     御史大夫是由前面提到过的御史职位演变发展而来的,负责监察,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部门的首脑。与御史大夫名字相似的还有一个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协助御史大夫的副职,汉代以后逐渐代替御史大夫而成为御史台长官。

  三公下设九卿,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具体名称和职能,下面的图片展示的很清晰了。

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廷尉这个官职,它中央最高司法长官,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是三公下属的九卿之一,大家别跟三公之一的太尉混淆了。另外,少府这机构要画重点,作为皇家秘书处,里面看起不起眼的小属官,都是潜力股。比如说少府中的侍中本来是一个散职,却能成为皇帝的高级顾问,谁让他直接服务于皇室呢!

图片

       这里我来考考大家,在前两期我提到过教育机构中的博士,祭酒等官职,知道他们归九卿中哪个部门管吗?

       没错,答案就是掌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首——奉常 

       三公表面上看是三方权力互相制衡,实际上最高的权力还在丞相这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个御史大夫是管监察,他是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事务,实际上是丞相的副手,而且在汉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做丞相之前先做御史大夫。其次这个太尉的职责范围非常有限,除了管军事之外没有其他权力。所以说,丞相是百官之首,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三公九卿这一套官制体系,丞相才是老大!威风盖过了皇帝,那皇帝肯定坐不住了!

     所以汉武帝执政后频繁换丞相,先后任相13人,貌似这还不够,为了分散权力,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等皇家秘书官员(中朝官)商议,然后再交给以丞相为首的政府官员(外朝官)处理。丞相地位还能不下降?有降就有升,少府属官出身的尚书得到重用,负责处理天下章奏,起草诏书,政令执行等,华丽登上朝廷中枢行列。

图片

      汉武帝之后,三公的名字有了变化 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丞相改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和大司徒,三公的权力进一步削弱。 

      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成立了尚书台,长官是尚书令、副长官是尚书仆射,下设尚书6人,分掌六曹这个字的意思是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六曹就是六个部门的意思。于是六曹分割甚至是取代了九卿部分职权。六曹后来发展为六部。

图片

       三国时,尚书台已成为全国政务的大本营,尚书令的权力越来越大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荀彧就任过尚书令,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尚书令的实际权力相当于宰相,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尚书过高的权力威胁到最高统治者,所以统治者又开始设置秘书令,秘书令又发展为中书令,统管中书省,中书省分担尚书省事务,用来牵制尚书省,结果中书省的权力又过大,于是南北朝时又设置门下省制衡中书省。因此东汉至魏晋,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而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

        皇权和相权的平衡是封建王朝永恒的探索,历史就在矛盾与变革中前进。而一套新的官职体系即将华丽登上历史舞台……

 本期内容相关文化常识考点看这里

 图片

1.翰林院:唐朝始设,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2,庶吉士:  亦称庶常。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相当于高级储备干部,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3.中央官制: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中枢机构及其职官制度。其实包括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明朝所建立的内阁制等等

4,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5,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6,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7,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8.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9.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都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顔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封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10,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逐渐成为虚衔。            
11,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12.令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13.大将军,古代武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军最高称号,多由贵戚担任,统兵征战并掌握政权,职位极高。三国至南北朝,战事频繁,当朝大臣多兼大将军官号。隋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禁军高级武官。唐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军、十六卫亦置大将军,其职与隋略同。宋代十六卫大将军已成空衔。自唐至元,武散官有大将军。明清两代于战时设大将军,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14.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15.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职权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监都御史。

16.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劝皇帝、举荐人才。 

17.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18,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官典籍、历法、祭司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19,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如《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20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军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曹参军。    

21.有司:专门管理某部门的官吏称为有司。

22.尚书:古代行政机构,又称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东汉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因太宗为皇子时曾任其职,故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朝废除。

23.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如《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图片

                     以上是本期的全部内容

         
             感谢关注  我愿做一枚有趣的知识搬运工
                                   
        需要                        不负相遇
知识搬运工
                                   
        需要                        不负相遇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感恩遇见,感谢关注,
     您的每一次”在看“和 分享     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