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鹏程|读书是一种诡异的交互

 天佑皇漢 2019-12-12

    圈、点、评、识,是中国传统读书法。圈有大圈小圈,主要是标示句读的,其次用以注明精彩处、关键处,读到击节赞赏处,不禁密密加圈。点,也有句读功能和提示功能。评则是读者对所读书的评论、解说。识,是标明、识破、志记的作用。

    此法古来即有,宋代以后大盛。因印刷术流行,书商也常敦请名家评点经史诗文来卖,这种读书法遂又更是普及了。

    后来小说戏曲也仿这种方式流通,李卓吾、金圣叹之评本,几于家喻户晓。

    现代人与这种读书法区隔了,所以除了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红楼》等三两本之外,几乎不知其他。我这篇文章,就是要稍作普及,介绍介绍相关常识:

    评点除了评,还有圈点批抹。《四库提要》谓抹笔起于北宋,乃北宋人读书之习惯;而圈点之法则兴于南宋:「宋人读书,于切要处率以笔抹。故《朱子语类》论读书法云:先以某色笔抹出,再以某色笔抹出。吕祖谦《古文关键》、楼昉《迂斋评注古文》,亦皆用抹,其明例也。谢枋得《文章轨范》、方回《瀛奎律髓》、罗椅《放翁诗选》始稍稍具圈点,是盛于南宋末矣。」

    宋人之圈点记号法,于文章精神筋骨切要处,抹笔、圈点,开卷了然,对读者很方便,因此不断发展衍生,形成各式繁简不一之记号体系。

   元朝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据馆阁及黄勉斋点经法,参考谢枋得批点法(称为迭山法),发展成更精密的批点记号法,称为「广迭山法」。包括画截、侧抹、中抹、侧圈、侧点、正大圈、正大点等七种符号及黑、红、青、黄四种颜色,组合成十六种记号。

    明朝散文大家归有光用五色圈点《史记》,号为古文秘传,当源于此。清章学诚曾叙述他见到归有光五色圈点法时的情境曰:

    见史记录本,取观之,乃用五色圈点,各为段落,反复审之,不解所谓。……其书云出前明归震川氏,五色标识,各为义例,不相混乱。若者为全篇结构,若者为逐段精彩,若者为意度波澜,若者为精神气魄,以例分类,便于拳服揣摩,号为古文秘传。前辈言古文者,所为珍重授受,而不轻以示人者也(文史通义)。

     归有光评点《史记》在明清两朝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它的记号,包括:

    史记起头处来得勇猛者,圈;缓些者,点。然须见得不得不圈、不得不点处,乃得。黄圈点者,人难晓;朱圈点者,人易晓。朱圈点处,总是意句与叙事好处;黄圈点处,总是气脉。亦有转折处用黄圈,而事乃联下去者。黑掷是背理处、青掷是不好要紧处、朱掷是好要紧处、黄掷是一篇要紧处。

    沈国元《二十一史论赞》三十六卷,摘录二十一史论赞,圈点评识;吴宏基《史拾载补》,取《史记》八《书》及列传十一篇,圈点附笺注评语,均与归氏相似。乃是以文学手眼处理一切文献,发掘其文学性。而这样的作风,起于宋朝,大成于明代中叶。

    着重于阐发文本的文学性,如宋刘辰翁的《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即是。此书到底是倪思作、刘辰翁评,抑或刘氏自作,本来就有疑义;所评,据四库馆臣看,是既非论文,又非论古,未免两无所取。可是提要又说此书「据文义以评得失」,且说刘氏「点论古书,尤好为纤诡新颖之词,实于数百年前预开竟陵之派」,则显然仍是论文之意多些,且为晚明风气之渊源。

    明人所作,如茅坤《史记钞》六十五卷、穆文熙《四史鸿裁》四十卷、杨以任《读史集》四卷、沈国元《廿一史论赞》三十六卷、张毓睿《三国史瑜》八卷、吴宏基《史拾载补》、利瓦伊桢《史通评释》二十卷等也都是如此。

    四库全书收录这些书时都有点不甘愿似的,不是说它们以批点时文之法评史书,就说其评语多取钟惺之说,或指责其评语词多佻纤,情况跟他们指责那些用文学批评方式评点经书的著作相同,乃其偏见,但恰好可以见出此类史评与一般史学观点的著作取径不一,是种文学性的解读。

    其法主要分为评点、文话、体则文格三种。评点之书,批评意见记载于所批评文章之前后、行间或书眉,而文章编排多半以时代或文体为序,如《古文关键》。文话则是独立的,但为了精确说明所批评之文句,往往引述原文,如《文则》。体则文格之批评,是归纳文章作法,分为体格数类,除说明各类文格特色及意涵外,并详举文章为例,因此编排多依体则之序,如《文章指南》即是。然而这三类只是形式不同,其批评方法互通。评点之书,若将其批评文字另文抄录,不异文话;评点文字亦不乏关于文格者。

   体则文格的出现是受诗格诗例之启发,并由宋朝制义论格制之影响而成。    吕祖谦《古文关键》有〈论作文法〉曰:「为文之妙在叙事状情、笔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怪、语新而不狂、常中有变、正中有奇、题常则意新……」共四十六格,并谓「以上格制详具于下卷篇中」。

    其后魏天应《论学绳尺》由举业文章归纳出若干原则为「格」。书十卷,甲集十二首,乙集至癸集俱十六首,每两首立为一格,共七十八格。每题先标出处,次举立说大意,而缀以评语。七十八格者划分极细,单说题目即有立说贯题格、立说尊题格、指切要字格、指题要字格、就题摘字格、就题生意格、就题发明格、顺题发明格、驳难本题格等。此书夹评注释具备,与《文章轨范》形制相近,而严整过之。这种做法影响深远,号称是归有光的《文章指南》即称文格为「体则」,分为六十六种体则。

    这类著作都是要仔细讨论文法的。吕祖谦《古文关键》卷首有导论〈总论文法〉,分为看文法、作文法、文字病三部分。〈总论看文字法〉曰:「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苏文当用其意,若用其文,恐易厌人,盖近世多读故也。」其程序则是:「第一是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是看纲目关键:如何是主意首尾相应,如何是一篇铺叙次第,如何是抑扬开合处。第四看警策句法: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句下字有力处,如何是起头换头佳处,如何是缴结有力处,如何是融化屈折、翦截有力处,如何是实体贴题目处。」其后再具体分看各家文法。〈论作文法〉则曰:「文字一篇之中,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或缓或急,或显或晦,缓急显晦相间,使人不知其为缓急显晦,常使经纬相通,有一脉过接乎其间然后可。盖有形者纲目,无形者血脉也。」

    吕祖谦与陈骙同时,《古文关键》与《文则》的出现,代表细部批评的主要形式已然建立,选本及文话两种批评法皆已成形。

    此种批评的发展当然跟朝廷的经义取士有关。王守仁〈文章轨范序〉曰:「宋谢枋得氏取古文之有资于场屋者,自汉迄宋凡六十有九篇,标揭其篇章句字之法,名之曰《文章轨范》。盖古文之奥不止于是,是独为举业者设耳。」讲得不错。古文与举业时文,宋朝就已在讲究文法这一点上沆瀣一气了。归有光等人「始能以古文为时文」的新作风,其实只是往上接续了这个老渊源罢了

    但《文章轨范》还不是最早的,更早的是魏天应《论学绳尺》。此书书首〈论学绳尺论诀〉一卷,含〈诸先辈论行文法〉〈止斋陈傅良云〉〈福唐李先生论家指要〉〈欧阳起鸣论评〉〈林图南论行文法〉等。    〈止斋陈傅良云〉节录陈傅良论文之法,包括认题、立意、造语、破题、原题、讲题、使证、结尾诸段。

    据四库提要说:「傅良讲学城南茶院时,以科举旧学,人无异辞,于是芟除宿说,标发新颖,学者翕然从之。此论五卷,盖即为应举而作也。首列〈作论要诀〉八章,中分四书、诸子、通鉴、君臣、时务五门,凡为论九十二篇。」《论学绳尺》当即节录自此书。

   〈林图南论行文法〉则先列出「有抑扬、有缓急、有死生、有施报、有去来、有冷艳、有起伏、有轻清、有厚重」等项,再分别论扬文、抑文、急文、缓文、死文、生文、报施文、折腰体、蜂腰体、掉头体、单头体、双关体、三扇体、征雁不成行体、鹤膝体等。

    以上各家所论文法,均被明人吸收。归有光《文章指南》之批评语,即多与上述各书相同。该书以体则为架构,分缀古文,其体制亦有所本。书首附〈归震川先生总论看文字法〉,内容大抵搀录《古文关键》之〈总论文法〉。文内体则之名目与说明,往往与《古文关键》《文章轨范》《论学绳尺》相近。如「立论正大则」曰:

    凡学者作文,须要议论正大,有台阁气象方佳。如苏子瞻〈孔子从先进论〉,以「始进以正」立论,方逊志〈释统〉举秦隋而并黜之,议论何等正大。场中有此等文字,主司自当刮目。

    可见此书既论古文,亦为举业而作,其中各笔法之理论解说及示例,系镕铸各家文格而成,于细部批评发展上意义深远。

    当时另一位大匠唐顺之,所作《文编》取由周迄宋之文,分体排纂,举文格六十九,大体亦是如此。他认为虽然汉以前与唐以后之文的文法表现并不相同,但是文必有法:

    汉以前之文,未尝无法,而未尝有法,法寓于无法之中,故其为法也,密而不可窥。唐与近代之文不能无法,而能毫厘不失乎法,以有法为法,故其法也,严而不可犯。密则疑于无所谓法,严则疑于有法而可窥。然而文之必有法,出乎自然而不可易者,则不容异也。且夫不能有法,而何以议于无法?有人焉,见夫汉以前之文,疑于无法,而以为果无法也,于是率然而出之,决裂以为体,饾饤以为词,尽去自古以来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而别为一种臃肿倨涩浮荡之文。

    文必有法,文法即《文则》以来学者所努力阐明的法则或条例。唐顺之以《文编》为掌握文法的最佳途经。〈文编序〉曰:

   阳欧子述杨子云之言曰:断木为棋,梡革为鞠,莫不有法,而况于书乎?然则不况于文乎?以为神明乎吾心而止矣,则之画亦赘矣。然而画非赘也,神明之用所不得已也。画非赘,则所谓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兹以往,巧历不能尽,而文不可胜穷矣。文而于不可胜穷,其亦有不得已而然者乎?然则不能无文,而文不能无法。是编者,文之工匠,而法之至也。圣人以神明而达之于文,文士研精于文,以窥神明之奥;其窥之也,有偏有全,有小有大,有驳有醇,而皆有得也,而神明未尝不在焉。所谓法者,神明之变化也。易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学者观之,可以知所谓法也。

   他反复说明文必有法,学者观《文编》即可知文法。这是说明编纂《文编》的用意,然后他更进一步讨论文法的作用。他引庄子「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之文,说明「神明」与「文」与「文法」三者之关系。谓文章所欲表达的内容本来无形,以文字写出即为有形,检视与说明文字与内容间之关系则为文法,若再说明文法与文章的关系,即可无穷尽的发展下去。评点者之批评可以是第一个「三」,说明「一」(内容)与「二」(文字)的关系;或是第二个「三」,对「一」与「二」的关系提出另一种说法;亦可以是第一个「四」说明第一个「一」、「二」及「三」。以此类推,以至无穷。因为评点不是定论,任何第二人对此评点的意见,可以建构自己的三(即文法),或成为四(即评论前人之评点)。评点的特点是所有评点者不仅可以评点文章,亦可评点前人之评点。当很多人均评点同一文章时,则只是「很多个三」同时出现,一旦批评及于其他人之评点(当然亦可能是自己以往之评点),则出现四。而这种评点再评点的众声喧哗情况,也正是明清细部批评的特点。

    另一位大家茅坤主张「以古调行今文」,谓熟读古文有益于举业。其选编之《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亦极大。《明史》曰:「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顺之喜唐宋诸大家文,所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外,无所取,故坤选《八大家文钞》。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鹿门,坤别号也。」此书流传广远,四库提要谓「一二百年来,家弦户诵」,可见影响之深。 

                                     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现为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擅诗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