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距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还有两年,北京是沦陷区。在北京太庙,忽然有一幅名为《流民图》的巨幅长卷水墨人物画展出,现场人潮涌动,引起整个京城轰动。 大家非止感叹于画家的技艺精湛,毅力惊人——长卷中多达一百个颠沛流离的人物形态各异,被妥善安置构图,每个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而此图显然是画家分多次小幅绘成再最终拼接而成的,在艰难环境中持续作画的毅力,令人叹服。 ● 《流民图》局部拼接 更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是,画面中的流民形象:病态垂危的老者、饥寒交迫的儿童、掩面而泣的妇人,还有愁眉紧锁的青年等等。战争中人民的苦难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场无数观画的国人或悲或怒,默默攥紧了自己的拳头。 然而就在当天,闻讯而至的日本宪兵立即强制驱散了人群,并关闭画展。 ● 《流民图》局部 次年,这幅画被爱国人士带到上海展出。幸运的是,这次画作得以展出了整整两周,更多的人看到了这幅记录我们民族苦难的《流民图》。然而不幸的是,此画随后被日本人借故没收,下落不明。 他们害怕这幅画,因为它有唤醒我们民族的力量。画它的人,叫蒋兆和,他是中国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爱国画家徐悲鸿,正是他的好朋友兼一定程度上的老师。 ● 蒋兆和先生 蒋先生青年丧母,独自到上海闯荡。凭着少年时学过的诗文、书画基础,他做过广告设计、画过油画,甚至学会了雕塑。后来结识了留学回来的徐悲鸿先生,两位年轻人一拍即合。 徐悲鸿认为可以借西洋画中素描的写实经验来改良中国画,而蒋兆和先生正是此道中的“民间高手”。彼时蒋先生在北京、上海画过的一系列水墨人物画,写实画风已日趋成熟,也完全打破了水墨就是写意的传统。 ● 蒋兆和 《与阿Q像》 虽然后来徐悲鸿先生协助他出国留学的计划搁置,蒋兆和却靠着过人的绘画悟性及年复一年的努力与尝试,画出了毫不逊色于“留洋派”们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我们课本中的很多古代人物画像就是他创作的。而那副被无数学子创意恶搞的杜甫画像,正是他以自己为模特进行的一次创作。 ● 蒋兆和先生与他创作的杜甫画像(局部) 回到《流民图》,1953年这幅画突然又被找到,回到了蒋先生手中。当时欣喜万分的蒋先生并不知道,这又是一轮幸与不幸的开始。 这幅已经残缺大半的画作重新被展出,回到公众的视野中。然而彼时侵略者已走,我们也在加紧建设国家之中,怎么还能有“流民”呢?这幅充满了悲天悯人气息的画作也渐渐失去了关注度,甚至被评论“格调太低”。 再后来,十年文革期间,蒋先生更因为画下了这些“有损形象”的流民,被定性为卖国画家,蒙受十年屈辱。 ● 蒋兆和先生自画像 直到1979年,《流民图》才终于被肯定为“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作品”。洗清冤屈的蒋先生当即画了一幅自画像,提款第一句便是“十年恶梦,心悴神摧”。 经过日寇、文革两番破坏的《流民图》受损严重,全画幅所剩不足一半,但依旧有着震撼人心的表现力。蒋先生晚年将它捐献给国家,这幅画终于被妥善修复好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中。 ● 2017年《流民图》展出现场 我们今天看《流民图》,看蒋先生笔下种种写实主义画作,既是在品味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彼时诞生的那种人文关怀、怜悯与同情之心,也是在铭记我们先辈们曾经那一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如果还不能理解《流民图》的伟大之处,默唱一遍我们的国歌,或许你就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