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剩人”悟“报怨以德”

 北辰780816 2019-12-12

听了罗博士的《道德经》很久了,也有了很多跟以往大不相同的感悟。首先必须感谢罗博士的诚心分享,感谢罗博士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够读懂老子的真正思想。对于老子的这句“报怨以德”和孔子的“报怨以直”罗博士给出了很精彩也很到位的解读。个人学习感悟分享如下:

1.“报”即“不报”,“不报”之“报”是为上“报”。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圣人的,圣人在做事之前,从没考虑过“报”与“不报”的问题。圣人只是埋头做事,事情做完了,做好了,使命就结束了(功成身退)。至于“报”还是“不报”,根本不在圣人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圣人做事的目的不是为了“报”,这是“天之道”。按照罗博士讲的:“天之道”哺育万物,从来就没考虑过想要得到万物的回报。这是老子反复强调的观点,也是罗博士在解读时一直跟我们强调的。所以,个人理解:“报”即“不报”,不报”之“报”是为上“报”。

2.“怨”亦“德”,“报怨”“报德”均为自然。对于圣人来说,“报与不报”他们根本就不在乎,所以从圣人的角度来说“怨”也罢,“德”也好,在圣人看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你对圣人“报德以怨”圣人不怪你,你对圣人“报德以德”圣人不宠你。老子说“希言自然”,个人觉得:圣人只做事,对于结果是收到了“怨”或是“德”亦觉自然。圣人之心不为德所动、不为怨所动,行亦不改。

3.“剩人”到“圣人”其修远兮。从古至今,“圣人”毕竟是少数,除了“圣人”,我们这些俗人、庸人、凡人、普通人就是“剩人”了。“圣人”能以“报或不报”“报什么都一样”的态度去做事,而我们这些“剩人”却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我们都具有最普遍的“人性”,而“圣人”已经突破了“人性”,几近于“神性”了。故而,我们不能用“圣人”的“神性”来要求“剩人”的“人性”——大多做不到;更不能用“剩人”的“人性”去解读“圣人”的“神性”——大多看不懂。

我们这些“剩人”学习《道德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人性”的东西减一点,再减一点,慢慢向“神性”靠拢。当然,路很长很长,其修远兮,我辈需尽毕生之力而求索。

啰哩啰嗦,不成体统,还请修道君子多多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