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入门六经的研究

 黄元御医学研究 2019-12-12


    天地相参,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五气分治,是为五行。天之风,热,湿,燥,寒者,五行之气,地之木火土金水者,五行之质也。(此处详看《素灵微蕴》藏象解)

      人与天地相参,感五行之气而生脏脏,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三焦者,上中下三焦,合为一腑也(又称外腑)。五脏者,又加一心包,心包者,心主之宫城也。合为六脏六腑,是生十二经。脏脉为阴,腑脉为阳。脾,肾,肝,是为足之三阴,胆,胃,膀胱是为足之三阳,肺,心,心包,是为手之三阴,大肠,小肠,三焦,是为手之三阳。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经    膀胱与小肠, 太阳经气为寒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胃与大肠,  阳明经气为燥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胆与三焦,  少阳经 相火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肺与脾,   太阴经气为湿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心与肾,   少阴经 君火

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肝与心包,  厥阴经气为风

经有十二,手经有六,足经有六,手经气轻,所辖部小,足经气重,所辖部大,病则手轻而足重,故独言足经而不言手经。六经六气者,其火有二,君相之别,实为一气。

足三阳与足三阴者; 

足太阳以寒水主令,太阳主气为寒, 

手少阴君火主令,足少阴化气为温。

手阳明主令,足阳明化气为燥,

足太阴以湿土主令,太阴主气为湿。

手少阳主令,足少阳化气为火,  

足厥阴以风木主令,厥阴主气为风。

        足经司气者,足厥阴风,足太阴湿,足太阳寒也。

   手经司气者,手少阴火,手阳明燥,手少阳暑也。即使手经司气,足经从化,病也是足经为重也。

  三阳者,太阳寒主气,阳明气从化,少阳气从化。三阳经气,一主二从。阳旺于阳明,阳明最旺,还是化气,故从化之气不敌主令之气。阳明化气之燥不敌太阴主气之湿也。

  三阴者,太阴湿主气,厥阴风主气,少阴气从化。阴旺于少阴,唯少阴不能寒主气,寒则为病,故气必从化,少阴化温,则太阴不湿,厥阴不贼。火不敌水,少阴化气之温,终不敌太阳主令之寒也。

  重点;从化之气,不敌主令之气也。因阳易衰阴易盛也,又因五行,火不敌水也。(注意区别外感内伤,详看《四圣》)

水气为寒;

    足太阳病,则感外寒,寒伤皮毛,而病风寒,无论风寒,必因外寒。

     足少阴病,则伤内寒,君火化温,温则不病,内伤里虚,必因内寒。

伤内外之寒,故病伤寒,外寒天气,内寒人气。

土气为湿;

     太阴阳明,脾胃中气,脾为湿土,胃为燥土,燥湿各半,外感内伤,多虚少实,湿多燥少。太阴主气,阳明化气,足阳明之燥终不故足太阴之湿也。阳明之实者,唯外感伤寒有之。

木气为风;

  厥阴乙木,内伤外感,俱可病风。

  少阳甲木,外感伤寒,寒热往来,内伤里虚,上热下寒。外感内伤,俱可上逆。 

六气者,为木气最杂,搞懂木气,余经不难。人伤内寒者,皆风湿寒之阴邪也。故特列三阴,风湿寒邪。六经体系,俱体详解,请读《黄元御医学全书》,仲景《伤寒》,唯有黄师一人解之最透。

  

  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者,根于里阴而卫护外寒之侵也;

  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者,根于表阳而内御寒水之盛也;

  阴阳互根,互为表里,外卫天寒,内御人寒,阴平阳秘,盛则俱盛,则寒不伤人。

  外感表伤,三阳阳郁也;里虚内伤,三阴内盛也,表根于里,表里一气,内外之寒,而伤人也,病之传变,杂病丛生,故先师之作,名为《伤寒杂病论》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