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盏君双十二「臻品直播秒杀之建盏专场」活动在昨日落下帷幕,在此恭喜各位盏友能以心仪的价格秒杀名师建盏。
错过这波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12月12日举办的「古俊雅逸:重要瓷器艺术精选」直播秒杀。 ▼咨询参与 本次直播秒杀将为藏友呈现二十件高古瓷器,涵盖盏、罐、盘、炉等诸多器型。
除龙泉窑米黄釉开冰片小琴炉、北宋耀州窑沥粉花口出筋盘等多件形美质精的古品雅器之外,还有四件私人珍藏宋代建盏孤品。 
秒杀瓷品详情如下 
 高足杯又称“把杯”,各窑口均有烧制,难以断定具体创烧于哪个年代。此件盏品口沿微外撇,鼓腹,腹下内收,喇叭口圈足,十分罕见;口沿有微小磕损,已用24k金修复。 可用于饮茶品茗或品鉴好酒,或作案几陈设,颇有宋韵。

尺寸:9.5*5.2 该盏器釉水、釉光一流,腹部至底部兔毫清晰,修足利落,流釉自然。圈足处有一圈窑粘,口沿略有磕损,可自行釦边,便于饮茶使用,此外无损,万幸之至。

尺寸:12.2*7.2 此盏深腹束口盏,12大口径,烧制难度较高,又为蓝兔毫,釉色稀少,兔毫细腻,玻化良好。由于拍摄问题,难以窥见其美貌,近距离观赏为佳。典型铁胎厚釉之作,修足规整,经鉴定为芦花坪产品。口沿略有磕损,已做金工修复,可直接使用,品茶口感较好。

尺寸:9.5*5.3 该盏为9口径兔毫束口盏,质感温润,兔毫纹如涓涓细流,蜿蜒至盏心,玻化良好,铁胎利于喝茶保温,软化水质。 
该盏口沿有微小窑粘,藏家可根据喜好自行修复;盏底足原有高低肩,后经原色大漆修复,兼具美观与实用性。 


 龙泉窑创烧于三国西晋,清代式微,是中国陶瓷史上的最长的窑口之一[注1],也是著名的外销瓷,产品畅销至亚、非、欧诸多国家,影响深远。[注1]《中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曾说过:“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元代为蒙古族统治时期,龙泉窑发展兴盛[注2],而当时的瓷器风格与汉人略有不同。 [注2]《元史》记载:“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说明元代中期,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器。此品为典型的元代器物,具有三层工艺,肩部模印朵花纹,腹部模印缠枝花卉纹,下腹部模印莲瓣纹; 分界处施褐釉,器内施满釉,器身花纹模印清晰,立体感强,制作工序繁复,大雅若俗之典范。 且作为老窑瓷,此套为全品,器盖与器身完整,较为难得,古为今用,可作茶仓使用。
尺寸:14.5*6.4 龙泉窑在五代时期就烧有宫廷御用瓷器,至宣和中,所进贡产品严格按照官方图纸制作,为宫廷定制样式。[注3][注3]南宋庄绰《鸡肋篇》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益加工巧”。▼《鸡肋编》该句书影  此件或为“禁庭制样”制度下产物,净水钵器型规矩,口沿一圈凸棱,看似简单,却极其考验工匠刀工知觉。装饰有三层莲瓣,层次感丰富,倒扣犹如莲花绽放。 器身线条流畅,施釉到底[注4],削胎止釉,本件器型略有缺肉,已用大漆修复。[注4]一般器物大多不会施满釉,容易粘底,加大失败率,施釉越满,则施釉难度愈高,譬如汝窑,只有芝麻大小支钉痕。
此件器物从器型到装饰与佛教息息相关,结合器物内的使用痕迹,可能为北宋时期佛教的打茶用器。 四川遂宁窖藏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敛口斜腹瓷碗,如下图:

尺寸:6.4*4.8 龙泉窑素以肥美润泽的青釉著称,鼎盛时期所烧造的粉青、梅子青等釉色,代表中国青瓷的至高水平。米黄釉作为龙泉青釉品种,仿造宋官窑釉面特征,其釉面较薄、布满冰裂纹开片,别具韵味,被称为“龙泉官”。长期以来,米黄釉被日本人认作官窑[注5],特以“米色”称之,意指带壳稻米之金黄,存世较少,而器型、釉色俱佳者,异常名贵,颇受重视。[注5]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龙泉窑米黄釉直颈瓶,被标注为官窑。2015年伦敦苏富比春拍「灵逸博雅:井上恒-珍藏中国艺术」专场以108.5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055万)成交的米黄釉直颈瓶▼
本品臻美玄妙,釉质肥厚,釉层滋润柔和,质如黄玉[注6]。细碎的冰片格外加分,独具美感。 [注6]黄玉珍罕贵重,观乎传世宋代玉雕,宋人对黄玉格外钟情。其器型规整,同类琴炉多见器内不施釉,此品炉内满釉,分外高级,古为今用,可玩可藏,作案上点香之雅器。
龙泉窑胆式瓶[注7],器型特点为颈长、溜肩、圆腹。该器型为龙泉窑创制,宋代哥窑、钧窑亦烧造,可作花器和酒瓶之用。 [注7]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形容胆式瓶,曲线柔和,形若垂胆:“花壶之制,上锐下圆,略如垂胆”。 该器造型比例精准,线条垂竖指地,瓶身圆润婉约及至足底,与瓶颈的平直线条交相呼应,直与曲之间交替变化,自然过渡,形成了富于张力的平衡美。  釉色翠青唯美,犹如玉质,釉层肥厚,玻璃光泽强,温润之余而宝光内敛,瓶身具有层层开片,无多余装饰,集宋代极简之大成。口沿部分缺肉,经精工修复,雅器之至。同类具有黄金比例之器,可见于龙泉青瓷博物馆▼南宋龙泉窑青瓷胆瓶,龙泉青瓷博物馆藏 

尺寸:8.4*6.3 此炉为直口筒身,底座为三足着地,如意足寓意福泽,器身饰三条凸棱,形似竹节,具有高洁傲岸之秉气,简约而不简单。造型规整,釉色翠青,滋润肥厚,自然开片,如冰似玉,古朴典雅,品相完美。琴炉是文房中不可或缺的用具,尺寸较大,可打香篆。※同类型可参考遂宁窖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瓷樽,出土地点为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如图所示:

尺寸:7*7.9 辽金制瓷业承袭唐宋,技术和形制上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但仍有其民族特色和新的创造。 白瓷给人以纯净,洁白,无暇之感,在白瓷上饰以绿彩,色调对比明快而淡雅,别具一格。绿彩暗刻[注8]雁纹,烧造时需要两次入窑,工艺繁琐。[注8] 北京保利2019秋拍「禹贡Ⅰ——大明·格古」专场成交价第三名,明成化填绿彩龙纹盘以1495万(人民币)落槌。盘内刻花饰以大雁衔芦苇,在辽金时期的器物上为少见装饰,大雁形象生动逼真,线条流畅,属同类型中的罕见器物,可做壶承,或放茶点,古韵十足。
尺寸:13*11.4 此山西窑[注9]鼓钉罐为宋金时期所造,口沿外卷,溜肩,底内凹或假圈足,器型稳重规矩,釉水莹润,器身鼓钉均匀分布,器内施满釉,可做茶叶罐。[注9]山西窑瓷作为华夏古陶瓷殿堂之中的艺术瑰宝,容纳百家,汲其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与地域风格,成为了古代制瓷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尺寸:7*7.9 “行炉”自南北朝始,佛教用器,于佛教活动“行香”中作为香炉使用,被视作可移动的小火炉,称“行炉”。 此行炉为当阳峪窑场[注10]所产,当阳峪窑为中国著名民窑。[注10]宋崇宁四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中记载窑场林立繁荣盛况:“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瓷器埏埴者百余家,滋养着万余产”。当阳峪从唐开始,到北宋后期达到高峰,所产瓷器媲美定窑高级器物。此品形制秀美,风格含蓄内敛,为北宋典型。上部为圆形宽就折沿,中为带形直腹,下高足,足中部饰双层莲瓣装饰。 ※同类型参考《龙泉集芳》,茧山龙泉堂,第一集图634。通体施白釉,釉色恬静,玻璃质光泽,及细密开片。足部露胎,胎质坚实细腻。▼宋代赵光辅《番王礼佛图》描绘少数番王朝拜佛像的场景中可见一人手持行炉,与此行炉器型无二。

 该盘为花口、斜壁、卧足,修足利索规整,釉水莹润,具有玻璃光泽。其花纹、工艺等相当特殊。向日葵花纹最早出现于朝鲜高丽青瓷的镶嵌瓷器上(高级器物),耀州瓷中较为少见。花纹凸起,呈现出类似浮雕的视觉效果,这种瓷器装饰方法为“沥粉”[注11]。 [注11]沥粉工艺中的“沥”是指液体的点滴,“粉”是指用粉调制成液体,将其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物面上,用特制的工具将沥加长,形成有规律的人为线,产生低浮雕的效果。
▲北宋定窑官字款方盘,以946万港币位列定窑拍卖排行榜第11名。 现今拍卖场上运用沥粉工艺的宋瓷稀少,最新拍卖中为201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对北宋定窑官字款方盘,以946万港币(含佣金)成交。这对盘子花纹所采用的便是类似的浮雕工艺——“沥粉”工艺。无独有偶,此件耀州沥粉花口出筋盘为工匠的精心之作,后经金工修缮。
尺寸:11.9*3.6 该瓷品产自五大名窑之钧窑,质如美玉,斗笠器型高级,适合品饮;足内满釉,底部刷有褐色护胎浆,为典型钧州(今河南禹州一带)所造。

本银壶仿造wg时期的松鼠葡萄壶(紫砂花器经典款式之一),为台湾某位制壶大师90年代作品。 
此壶工艺复杂,三十年前仿造需以真松鼠葡萄壶开模,以壶换壶,造价不菲,相当珍贵。 

尺寸:6.4*7.6 此拍品材质为豹斑石,又称豹斑玉[注12]。这种矿石资源非常稀少,宋代时期开采至枯竭,因此现今收藏的豹斑石年代必不会晚于宋。 [注12]古人认为石之美者谓之玉,此种被奉为佛家祭祀及玩赏供奉之用的石即被称之为玉。 《唐本草》记载“其出自掖县者,理粗质青白黑点,亦谓之斑石....”即此矿石资源出自掖县,(今山东莱州),当时该地位军事第一重镇,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大寺林立。 
而此拍品除材质稀有之外,运用当代高超石雕技术,烧制成行炉状,可能为佛教用器,兼具收藏与使用价值。 
 此提梁式紫砂壶为海外回流品,来源于欧洲收藏家,具体年代未知。
其工艺特殊,现如今以此造型寻宜兴做壶名家仿造,价格甚高,且难以达到如此精细之工艺。 

此款银杯托为日本二三十年前所制,采用捶叠工艺,表面已有自然氧化形成的皮壳,匠心独具,古朴雅致。 
此套可作杯托或放置茶点,兼具美观与实用性,值得一藏。 

尺寸:10.5*8.2 此鼓钉罐珍贵之处在于器型规整,釉色乌黑润泽,釉水如新,做工一流;器身、器内、口沿及足内均施满釉,在同类器物中属精品。该罐看似简单大方,实则制作精巧,出身定窑名门,古器今用,可做储存器,或茶仓。

尺寸:10.5*8.2 此拍品器型非常规矩,浑圆饱满,釉色漆黑,光可照人。器身施釉到底,足内满釉,垫圈支烧,铁锈花装饰与黑釉浑然天成,随意洒脱、富有意趣,具有深沉美感。器内同样施满釉,细节处做工一丝不苟,可能为达官贵人所用之器,古器今用,可做茶仓。※同类型器可参考收藏大家杨永德珍藏黑釉瓷,及中国宋元瓷器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