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 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3、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夜雨寄北》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 答: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歌由实写孤灯听雨过度到虚拟的剪烛夜话,愁情和欢愉产生了转化,充分抒发了对朋友真挚、执着的思念之情。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答: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伸长。(“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4、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答: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5、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 剪烛西窗 。成语的含义是: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请说说妙在何处?)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6、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cén shēn) 1、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答: 重阳节 “九日” “登高”“送酒”“菊”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3、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 答: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1、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思念家乡)、满心的哀愁。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3、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答: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 4、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答: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5、本诗写了景,有什么作用。 答: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 6、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B)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7、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句诗句所表现的景象。 答:远望回乐县的丘陵上耸立着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像积雪一样洁白;近看,高城之外,洒满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铺了一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天静沙秋思马致远》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天涯沦落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4、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答: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凄冷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他已经无处投宿,迎着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5、“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写这句的作用? 答:以乐景写哀情 。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6、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简要赏析。 答:“夕阳”点出了特定的时间,照应“昏”字,“断肠人”点出了人物及人物的心情。一切悲苦全在“断肠”二字中凸显出来,点出了天涯游子的乡愁是何等的浓重。 7、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延长,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世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特色】: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6、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7、“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8、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9、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10、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3 分) 答: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自然的景色);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国家的衰败);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作者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11、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答: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令人感慨不已。全诗无一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但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 12、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答: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 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 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三) (五)《秋词(其一)》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3、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落叶、悲鸿、衰草、枯木、银霜。 4、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 字左右) 答: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 5、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6、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 答: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7、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 答: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答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9、“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10、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借一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答: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5、诗歌首句中的“僵”字说明诗人什么样的晚年生活境况? 答:凄凉、悲凉 6、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他的《示儿》诗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感,你能默写出来吗? 答:①爱国主义,抗金保卫边疆②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八)《潼关》 诗句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赋予山脉以人的思想“不解平”,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