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赏析

 柳河二中张泽荣 2016-12-06

观沧海(曹操  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远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6、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分)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1分)。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阅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完成第7题。(6)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①本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所作。
小题1:诗中写景并点明时令的诗句是                   。(2分)
小题2:赏析第二句中“入”和“流”的妙处。(2分)
小题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小题1:峨眉山月半轮秋
小题2:“入”和“流”两个连用的动词,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点出秋夜行船之事。
小题3:抒发诗人初离蜀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李龟年是唐朝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1
.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3分)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要点】: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等(2分)。
2
.【答案要点】: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5分)

9.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8.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3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9.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4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刘禹锡《秋词》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自古句: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写悲秋的人不可胜数。②“晴空二句:《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即取其意。秋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另: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落叶、悲鸿、衰草、枯木

刘诗中的,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第二句除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郁闷、孤寂。

2、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何要这样写?

答: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试题:
(1)
诗中,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3
、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什么?
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芨芨可危)。全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