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年4月,丰臣秀吉悍然发动战争,日本十七万水陆大军进犯朝鲜,仅二十余天就攻占了汉城、平壤,朝鲜防线全面崩溃。日军“旦暮且渡鸭绿江”,朝鲜国王火速派遣使臣,向明朝请求援兵。明廷应朝鲜之请,命辽东都司派三千兵渡江入朝。十二月,明朝以宋应昌为朝鲜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兵三万五千人,正式出兵援朝。明军入朝之后,即与朝鲜军民联合作战,很快就收复了被日军占领半年之久的朝鲜都城平壤。明、朝联军乘胜进攻,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陆续收复了朝鲜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日军退守釜山。至二十二年(1594),中日军队在釜山一线成相持状态。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议和失败,战事再起。日军60万,水陆并进,由南向北全面推进。明朝再次出兵朝鲜,与朝鲜军队联兵对日军发动全面攻击,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日军在海上遭明朝联军重创后,最终被赶出朝鲜。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各种人物轮番登场,他们或是能征善战,或是贪生怕死,或是运筹帷幄,或是残暴不堪,都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除此之外,还有些不为人知的小人物,他们虽籍籍无名,但谁也无法磨灭他们的功劳。比如下面这位,一个明朝人,潜藏日营数载,曾多次为明军提供情报,还火烧敌营,帮助明军取胜,堪称“大明第一卧底”。 1. 收集情报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及扩军备战的消息,很早便通过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传到明朝。许仪后,江西人,隆庆年间(1567—1572)被倭寇掳至日本,因其医术精湛而受到萨摩藩主重用。1590年底,当他从萨摩藩主处得知了丰臣秀吉的侵略计划后,便开始收集有关情报。他虽是近侍医生,但所能了解到的也只有政治动态,对于军事方面的部署两眼一抹黑。正当他着急不已之时,郭国安出现了。郭国安,也是福建人,当时是萨摩藩的一个下级军官。他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暗中帮助许仪后收集情报。 两人将所收集到的情况汇成书信,内容如下:“关白吞并列国……欲渡海侵唐……令萨摩整兵两万,大将初二人,到高丽会取唐……关白亲率兵五十万……大将一百五十员,战马五万匹……长刀五十万,鸟铳三十万……来年(1592年)壬辰起身……三月初一日开船”。情报中不仅列出了丰臣秀吉率兵入侵明朝的具体计划,而且还涉及到丰臣秀吉招诱琉球和朝鲜两国协助入侵明朝的内幕。“琉球遣僧入贡(日本),(丰臣秀吉)赐金四百两,嘱之曰:吾欲远征大唐,以汝琉球为导。……(万历十九年)五月,高丽国贡,驱入京,亦以嘱琉球之言嘱之,赐金四百两。” 许仪后将此书信交付在日经商的江西临川人朱均旺,托他转告于浙江地方政府。由于丰臣秀吉对外严密封锁消息,防查甚严,朱均旺几经波折,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二月,终将此书信送达了福建。 2. 火烧日营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明将董一元率军进攻泗川城。要攻打泗川城,首先必须渡过晋州城前的晋江。可是晋江前有日军的望津寨,明军要渡江非常困难。就这样,明军和日军隔着晋江形成对峙状态。正当形势僵持不下之时,一个朝鲜女人的出现打破了僵局。 这天游击茅国器巡逻之时,一个朝鲜女人从日营中跑了出来,把一张纸条交给他。纸条上写道:“此妇将度异域,吾怜而赎之,天兵弗害也。末曰:知吾姓者,令公之后,埋儿之父;问吾民者,有或之口,无才之按。”大意就是说这个女人要被卖到日本,我很是不忍心,就出钱把她赎出来,希望明军不要伤害她。末尾那段隐语则是表明身份。这段隐语并不难猜,茅国器标下的赞画诸葛锈立即猜出了“郭国安”这一姓名。令公之后,令公即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汾阳王郭子仪;埋儿之父,出自“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有或之口,口中一个或,就是“國”;无才之按,“按”字去掉提手旁就是“安”。 身临现场的明军参谋史世用则立马猜到了事情的原委:“郭国安,华人也,往与共在日本,誓自效于本朝,今在兹,可以间矣。”早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史世用就受命前往日本收集情报。因为此前许仪后曾经给明朝送信,所以史世用到了日本便找上了他。而后,经由许仪后引荐,史世用又联系上了郭国安。数年之后,被派往朝鲜战场的郭国安升任日军望津营的主将,并寻找机会报效祖国明朝。得知这一消息,明军遂派遣间谍潜入日军军营,与郭国安取得了联络,并最终定计于明军进攻之际放火烧粮以为内应。 九月二十日黎明,茅国器整所部兵将南渡晋江,日军也出寨临江堵截。忽然望津寨中火起,一时烈焰腾空,满天皆红。日军大惊,慌忙回顾奔救,阵势大乱。明兵趁机成功抢渡,追杀斩获,立陷望津。这把火,只烧得日军输心丧胆,两座大寨、楼房及两千余间房屋全部烧毁。日军余部失魂落魄,不得不退守泗川城。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宏愿,郭国安不惜自焚军粮,导致日军全线溃退,其大义凛然之气,令人肃然起敬。 3. 暗施反间不久之后,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八月十八日,丰臣秀吉于伏见城因病去世。早在1595年,养子丰臣秀次就因有谋反之嫌而被丰臣秀吉勒令自杀,所以现在只能由德川家康等“五大老”并“五奉行”辅佐秀吉幼子秀赖执掌国事。德川家康等人见朝鲜之事已不可为,急欲退兵。此时明军亦加强攻势,意欲歼灭日军。虽然撤兵命令已经发出,但由于路途遥远,送达朝鲜还需时日,日军虽想撤兵却又不敢妄动。董一元便命茅国科(茅国器的弟弟)和史世用去和岛津义弘谈判,得“郭国安从旁赞之”,岛津义弘许诺撤兵。 对于此事,诸葛元声的《两朝平壤录》是这样写的:“未几,人传秀吉已死……倭将皆有归心,但无所禀命,未敢先发。……中路使督阵茅国科持抚台檄,赉金帛,见义弘,动以大义,喻以利害。郭国安从旁赞之。义弘许诺。” 岛津义弘虽已收到丰臣秀吉去世的消息,但还没收到高层退兵的命令,想退而不敢退。正当岛津义弘踌躇之时,茅国科和史世用奉董一元之命前来同日军谈判。岛津义弘不懂中文,就把郭国安叫来翻译。茅国科带来了一封董一元的亲笔信,岛津义弘便让郭国安翻译。信中内容不得而知,《两朝平壤录》只是写了“动以大义,喻以利害”。依我看,“动以大义”纯属屁话,日本人要晓得何为“大义”,那还会有这场战争吗?关键就落在这个“喻以利害”上。可以猜想一下,无非就是点破了岛津义弘进退不得的困境,再吓唬一番,说什么明朝大军压境,再不走可能就永远走不了了之类。至于为何一个明军将领会知道他的处境,或许可以问一下他的翻译(可能郭国安在翻译的时候还添油加醋了一番也未可知)。听完信,再加上郭国安在一边看似不偏不倚实则煽风点火的劝说,岛津义弘最终决定撤兵。“曼子(即岛津义弘)即招行长、忠长、玄苏、调信等,说称天兵新来甚多,若不乘此喻撤去,后日欲归无名。众倭将皆听撤去。此虽史世用宣喻之功,实郭国安之力也。” 这便是史书上关于郭国安的全部记载。他的家世、为何流落日本、如何在日军中担任一寨主将、结局如何,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相较于战争中那些大放异彩的名将,郭国安只不过是个无名之辈。朝中的衮衮诸公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但历史不会忘记他,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他。 |
|